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维辋川诗意象的营造是他追求纯真高洁的审美理想,融合在自然美之中的结晶。诗人能辩证地处理意象的虚实、动静、主次、繁简的关系,精致地描绘山林幽美清空的空灵之境,使言外之旨、象外之趣包含在精炼的意象之中,王维乐隐林泉沉醉自然山水之情因他刻画的意象而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2.
王维选择隐居辋川对其生活和创作影响极大,而其选择缘由主要是因为辋川的诸多特点契合了王维独特的人生追求。首先,辋川幽静偏远且有佛教氛围,符合居士王维及其母亲的奉佛需求;其次,辋川地貌兼具多种造园优势,契合园林设计家王维的审美需求;最后,辋川的特殊地形与淳朴民风可满足王维渴望世外桃源的精神需求。  相似文献   

3.
要正确认识并深入揭示王维山水诗中所寄寓的禅理禅趣,必须全面把握他的生活方式及其认识论特征,从他所信奉的佛教思想的源头上,从影响于他的诸种思想融会贯通的焦点上,寻找其基本理念.因此,僧肇是解读王维山水诗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4.
王维、苏轼在诗中运用禅理去参悟事理的方式上有巨大差异。王维融宗教体验和审美体验于一体,而苏轼则是将佛学体悟与个人经历紧密结合为一体。之所以形成这种差异,一方面是唐宋不同的学术思想潮流,另一方面则与各人对从尘世解脱出去的方式认知有关。  相似文献   

5.
尚意的美学思潮,遍及于宋代诗歌与绘画领域,是宋代诗学的重要课题.山水画及其题诗由唐代尚"真"到宋代尚"意"观念的演变,自中唐开始,而在晚唐五代趋于完成,至宋代,"意"被文人奉为创作的圭臬.  相似文献   

6.
宋代诗人在观赏山水画图时,常常会表现出强烈的画中有我的意境参与意识,产生如入画境的出位之思和欲入画境之想望。如果说前者还只是暂时置身其间的艺术幻觉,后者则由艺术的审美活动,深入到人生的理想追求。宋代诗人在题山水画诗中表现出来的这种画中有我的自寓性,是宋代特定文化环境中的士人心态所致,亦与当时山水画创作的实际情形密切相关。从审美主体而言,眼观画图、神游山水,是宋代士人身居庙堂之中而获得山林野逸之趣的重要途径,是他们化解仕隐矛盾的一剂良方。就审美客体来说,是宋代山水画“可行”、“可望”、“可居”、“可游”之景及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直接导引出诗人自寓其中的感受。  相似文献   

7.
晚清"新版"学人之诗是指是晚清以来受海外异质文化影响的一批"新式"学人创作的诗歌,他们把西方的政治思想、历史文化、风土名物以及"新"事物、"新"现象引入诗歌创作之中,开创了中国诗歌新的局面。晚清"新版"学人之诗大致经历了生硬扯入新名词洋典故、驳杂掺入西学、有机融入西学等三个阶段。晚清"新版"学人之诗兴起的原因必须从中国古典诗歌发展衍变的内部因素,以及晚清社会政治和学术思潮等外部因素来考虑。  相似文献   

8.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禅意,是一种智慧的体现。佛教对王维的影响是思想方法的影响,是看待宇宙、人生的眼光。在王维优秀的禅意诗中,禅意是这种智慧的体现,而不是在佛理中去寻章摘句,或在诗行间去阐发佛道。王维诗的妙悟,亦即诗的审美观照过程,借用禅悟的方法,最终得到的仍然是诗,是诗的妙悟之境,是诗美的实现,而不是以诗为载体,谈玄说道,阐发禅理。  相似文献   

9.
王维送别诗与其山水诗、边塞诗一样,代表了盛唐诗的最高成就。文章从“功名情节”、“节义精神”和“至真性情”三方面概括其送别诗的内容题旨。笔者认为,王之送别诗不仅生动地展示了光耀着盛唐气象的广阔社会生活图象,还生动地表现了盛唐优秀分子的健康心理和高洁人格。文章的第三部分重点发掘了其山水诗慷慨激切、格调奇高的风格特点,揭示出诗人多方面的开拓性建树以及对于诗美学的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10.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大凡有作品传世之诗人词人,都各有自家之内在精神,笔下也当各有自家境界而不相混杂.王维诗中动静相衬造成的意境美,就是他在艺术上有别于其他诗人的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11.
王维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主要是其山水田园诗赋予的,但王维诗作中的送别诗也独具特色,本文主要对王维送别诗进行分析,从中归纳出王维送别诗所体现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2.
中国生态美学极为强调对“和”的审美境界的追求,而“和”之审美境界的创构活动则被看作是促进人的健全发展,达到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的重要途径。对此,王维在诗中反映得最典型也最生动。这种古典的生态和谐意识对于我们当下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苏轼对王维诗歌艺术的评论--"味摩诘诗,诗中有画;观摩诘画,画中有诗",为历代评论家所争论.若从诗与画的相关性来解读此评论,可以发现中国写意山水画的精神性与山水诗发展过程中体现出的审美性特征非常相似,二者在追求"悟道"的共同终极关怀过程中形成了诗画艺术的相融.若以此对二者进行审美现照,就足以证明苏轼这一论断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莲花"在佛经中的本意及引申义的简略考察,论述了佛教中国化中"莲"的意象.王维的佛理诗和自然山水诗中的"莲"有两种不同的指向,佛理之"莲"指向了王维对法华经等大乘佛家经典理解和认识,而自然之"莲"消解对佛家"法执""我执"的分别,使其山水诗等得证诗佛融通,不见佛迹.也确定了其"诗佛"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运用宏观勾勒与微观分析、理论阐释与实例印证相结合的方法,以王维、道济等人的若干作品为例,解读出蕴含于诗情禅境中的心灵秘密,指出《坛经》般若境界与某些相似诗禅境界的联系与区别。并借此提出一些重要的文论概念,如死境、活境等。  相似文献   

16.
“隐逸诗”作为主题学范畴,其所包含的文化史信息或价值底蕴,远非“田园诗”、“山水诗”这对题材学概念所能替代.或曰,作为“隐逸诗”人的道德自律程度,要比一般“田园诗”人暨“山水诗”人来得自觉乃至卓越.“隐逸诗”人所亟需面对的首先不是怎么写“田园”或“山水”,而是对日常人生取何种活法才真正令己安魂.故从历代诗章可辨陶潜如何“弃官而隐”、“隐而欠逸”、“不逸乃隐”;王维则“先官后隐”、“亦官亦隐”、“亦隐亦逸”;而谢灵运只是“误官纵逸”、“逸而非隐”.  相似文献   

17.
从佛教禅宗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与中国传统诗歌理论协调一致的基点入手,站在诗歌欣赏的角度,剖析王维诗歌所追求的禅意与诗境.诗人从山水景物中感悟禅理,沟通禅与诗,把诗歌的热烈浪漫、静虚空灵,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神思飞越、静穆怀想,最终把宗教的体验转化成诗歌审美的愉悦,开辟出中国古典诗玲珑剔透而又蕴含丰富的"诗禅合一"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8.
王维诗《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的“孤烟直”,注家多有分岐。烟何以直,这是西北及北方独特的地理气候决定的。历来学者解诗派少考虑自然现象和生活常识,往往在古籍里找根源,这是历代解诗者的明显缺憾。  相似文献   

19.
王维创作了一系列终南山诗歌,其中不少篇章体现了王维乃至盛唐山水诗的最高成就。全面考察《诗经》、汉赋、六朝诗歌中歌咏终南山的篇章,以此为基础,对王维的终南山诗从意象、意境及创作思维诸方面进行深入考察和解析,可以较为清晰地勾勒出山水诗产生、发展及嬗变的轨迹,由此可以更准确地把握盛唐诗歌独特的美学风格及其典范意义。盛唐诗人将不涉理路、排除知性干扰的纯自然山水诗创作发挥到了极致,为后世提供了一种极具艺术精神的思维方式与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初年,高旭充满变革精神和时代气息的诗作屡屡见诸《清议报》"诗文辞随录"、《新民丛报》"诗界潮音集"及《新小说》"杂歌谣"栏目,成为诗界革命阵营的后起之秀。高旭见诸其他维新派报刊和革命派报刊的大量诗作,同样受诗界革命时代精神之影响,与之有着密切关联。然而,长期以来,高旭与梁启超倡导的诗界革命之关系这一文学史线索却隐而不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