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耻”是中国传统道德“八德”之一,被认为是“立人之大节”“治世之大端”,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来被儒家所重视。在春秋战国礼崩乐坏的社会大环境下,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者逐渐将耻感文化纳入儒家学说体系。主要涉及个人的道德修养、人际交往等为人处世的道德原则,并且积极发挥着知耻在改过迁善、见贤思齐、洁身励行方面的重要作用。儒家耻感文化以其自身鲜明的特征,深刻地影响并融入了人们的道德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2.
日常语境是民众社会心理表征的重要维度,对于中国本土心理学研究的深度挖掘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语词路径的民众“随”之观念选取,并将其提升为本土的实质心理学概念。“随”作为中国民众日常语境中一个常用的观念范畴,表征着中国民众一种重要的观念理解与现象归因方式,体现着民众现实生活中的文化心理。文章通过“随”之观念的日常语境设定及质化考察,探究“随”之观念的本土心理学内涵,指出其所具有的本土心理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东方传统耻文化下的中日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菊与刀>是研究日本"耻感文化"的奇作.与<菊与刀>中所描绘的日本"耻感文化"相比较,中国传统的"耻"文化先有内容后有形式且形式因内容深化而完善;日本"耻感文化"泊于中国,先有形式后有内容,但内容则与中国"耻"文化迥异.前者强调不论是哲人还是平民都要更为注重对内在"耻"感的修炼,强调"内省"而知耻,后者则把"他人对自己的承认"视为人生存在价值的核心,强调"外辱"而知耻.  相似文献   

4.
提起日本文化,在人们的印象中它只不过是先“借鉴”了中国文化,后又“吸收”了西方文化而已。似乎日本文化并没有什么可谈的。日本究竟有无自己的文化?回答是肯定的。本文将从神道思想、耻感文化、集团意识、岛国根性这四个构成日本文化的重要因素来探寻日本文化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5.
省略是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日语第二人称代词的省略与日语自身的特点和日本的社会文化相关联,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从上下意识、内外意识、恩惠意识、耻感文化、"体察"文化和崇尚自然观等文化的角度,对由敬语表达、授受表达、被动使役表达和命令、禁止、请求、建议、劝诱、许可表达引起的省略,及第二人称代词以外的称呼词引起的省略等五种第二人称代词的省略现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法轮功修炼者人格中最主要的一种人格类型是依赖人格 ,这种依赖人格的形成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背景。中国传统伦理社会的等级观念、依附思想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中 ,培育的是中国人内心的“救世主意识” ,所以相当多的现代人身上依然深深地烙刻着传统依赖型人格的特点 ,因此在社会转型时期 ,出现法轮功这一现象绝不是偶然的。  相似文献   

7.
无论是在西方文化圈还是儒家文化圈,耻感都在个体、类和群体的生活中整体性地建构着“为我而存在的世界”.耻感所示之精神,是人(类)在多样化的生活视域中,以自身为对象建构的以个体意识、类意识和群体意识为主要向度的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彰显了人在多样化的生活视域中的本体性存在方式:耻感所示之主体意识确证了人的本体性存在,耻感所示之“类意识”昭示了人的德性存在,群体耻观呵护了人的群体性存在.耻感意识最终积淀为民族文化心理的内在动力机制,并在不同时代统治阶级的丰富、发展和倡导下,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8.
从当代日本媒体社会看耻辱感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耻辱感”是日本人日常行为的驱动力的基本因素之一。而当今日本社会高度发达的经济和媒体,进一步强化了这一“耻辱感”文化。日本民众的耻辱感深层心理促进了日本社区集体意识的形成,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先秦法律思想中存在着一种崇尚“一元”的意识。具体地说,这种“尚一”意识包括先秦诸子所主张的“政出一门”、“利出一孔”“思出一穴”等意识。这些意识对秦汉以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从对“罪感文化”和“耻感文化”两种不同文化形态的差异入手分析日德两种不同战争史观是一种有效途径。基督教神学的“原罪”和“救赎”意识同德国哲学中的“理性主义”和“批判精神”结合起来,把“罪感意识”作为道德评判的基准,依靠它来发展人的良心,正是在这种文化心理影响下,德国才能对侵略战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式的反思。在日本,伦理道德体系是建立在对天皇的“忠诚”基础之上的,国家神道、武士道是维系民族精神的有力思想武器,对天皇制国家的“忠诚”是道德和行为的最高准则,成为日本屡屡为侵略战争进行自辩的精神动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