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规范行政执法,应从广义理解,其既包括行政机关依法作出的行政行为必须具备胜诉的三个条件,即能够经得住法院的评判,最终被认定为行为合法;又包括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过程发现有刑事犯罪嫌疑,依法将案件移送公安、检察机关。但专家、学者的目光多聚焦在前者,鲜有对后者进行详细考察论证的,而后者在实践中又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找出原因,以真正实现依法行政。  相似文献   

2.
学界关于行政惯例的规范性质存在争议.在进入司法程序之前,行政惯例是行政机关基于自我认同所建构的直接行为规则.行政惯例的外在方面,是行政机关长期统一一致的行为;行政惯例的内在方面,是行政机关成员的认同.行政惯例通常不直接调整行政相对人的行为,但行政机关基于行政惯例作出的行政行为对相对人具有直接拘束力;行政机关的权威会催化行政惯例的规范性质,行政机关违反行政惯例时相对人可以主张信赖利益保护.对司法审查来说,行政惯例的存在首先是一个事实问题;经审查认定后的行政惯例可作为裁判理由而非裁判依据,从这一意义上说,行政惯例并非法官法源.  相似文献   

3.
论对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是行政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行政主体审时度势、灵活机动地处理繁杂行政事务必需的行政方法。这种权力如果能得到科学规范地运用,当然能产生积极作用,但是如果遭到滥用,必然产生负面效果。所以在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的制定、运用的全过程予以科学严密的控制是非常必要的。应当有立法、司法和行政控制三个方面对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4.
[摘要]“公权力不可处分”原则使行政协商制度难以在实践中适用。协商民主理论的兴起、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出现为行政协商提供适用的空间。行政执法协商为行政和解之一种,所达成的协议是行政契约。行政执法协商应该在自由裁量领域,依据合法、自愿、利益均衡等原则进行,并且行政执法协商中的权力应该受到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5.
海关作为国家的行政机关具有进出境监督管理的职能,在其履行职责的过程中,自由裁量的行政行为是行政权力行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中最独特、最容易出现争议的部分。对自由裁量行政行为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海关行政执法的效果,本文从自由裁量行政行为对海关行政执法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入手,希望通过对海关行使自由裁量行政行为中常见的问题提出完善措施,达到对海关自由裁量行政行为的有效控制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从行政法律规范的安定性来看,行政执法案例指导制度能够避免法律规范的朝令夕改,适应了行政任务复杂变化的现实需要.从行政自我拘束理论来看,对行政裁量最有效的控制在于行政自制,行政执法案例指导能够有效地抑制行政裁量的滥用.从一线执法实践来看,行政执法案例制度是对执法实践经验的总结,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行政执法任务数量变多、难度增大,行政执法案例指导制度的推广已经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7.
行政执法风险防范是推进我国行政法治建设的重要环节。在行政权力的专业性、复杂性、广泛性日益突出的背景下,我们迫切需要将行政执法风险防范的视角从行政权力运行的外部环境转向行政权力运行的内部环境。从行政权自我规范的视角防范行政风险,首先要加快行政执法队伍职业化建设,提升行政执法人员素质,其次要创新行政执法形式,摆脱行政权“一权独大”的格局,还要建立健全行政执法内部责任机制,加强对行政权违法行使的监督力度。只有将预防和规范结合起来,才能够真正将行政权自我规范的优势凸现出来。  相似文献   

8.
依法治理网络谣言是推进依法治国、加强网络治理、维护网络安全的题中之意。作为网络谣言治理的常见手段,行政治理往往依托具体的行政执法措施。通过对149个公安行政处罚案件的分析,在从主观过错、违法情形、危害后果、处罚依据、处罚措施等方面梳理当前网络谣言相关行政处罚基本现状的同时也发现,当前行政治理实践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法律法规和具体法条的适用表现出一定的随意性。进一步推进网络谣言的依法行政治理,应该坚持主观归责原则,作出行政处罚必须要求违法行为人具有故意违法的事实,行政机关应当对该违法事实承担举证责任。要进一步提高行政执法水平,正确处理不同法律法规之间的选择适用和同一法律法规不同法条适用中的竞合问题。要规范行使自由裁量权,加强内部的量罚均衡化工作和外部的执法监督。要合理界定网络平台在网络谣言治理中的法定义务,对于“明显”的网络谣言,采取倒置的策略,由网络平台对自身的责任履行情况进行举证,以此进一步压实网络平台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9.
行政立法和行政问责处于行政执法的两端,研究行政执法规范化的路径不能仅着眼于行政执法本身,行政立法的规范、行政问责的到位也是必须考量的因素。从公众参与行政立法和杜绝立法者自身利益渗透两个方面可以有效规制行政立法;树立执法者公民赋权意识、程序意识和公正意识,可以从内心信念维度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及时、有效、全面的行政问责,不仅能监督行政执法行为,还能救济相对人受损的权利。  相似文献   

10.
行政执法不作为是指行政执法主体负有法定的作为义务且能够履行而未履行或拖延履行的行政行为。其具有违法性、法定义务的作为性、行为方式的消极性以及单方性四个方面的特点。抽象行政执法不作为和具体行政执法不作为、申请行政之行政执法不作为和职权行政之行政执法不作为是行政执法不作为的两种基本组合分类。认定行政执法不作为必须坚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既是我党依法治国的重要目标,也是公安行政执法的内在要求和逻辑终点。它要求公安机关在行政执法中必须坚持合法合理、平等对待、及时高效等原则。公安机关只有在行政执法中坚持公平正义理念,才能真正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2.
公共服务市场化并不意味着行政权从这些领域退出,而是被分包给了经营者,并在服务契约中得以体现。因此,行政执法监督体系应当覆盖到这种被契约化行政权。鉴于目前的监督体制和机制难以适应公共服务市场化的要求,必须建构新的监督体制,实现对契约化的行政权力的监督,并对行政相对人提供及时的救济。  相似文献   

13.
目前,无论在我国立法上还是实践中,民事公诉已经"崭露头角",而行政公诉则"前途未卜"。然而,环境民事公诉的实践困境折射出民事公诉在督促行政执法进而维护公益方面难有作为。监督行政是我国检察监督的应有之义,行政公诉更能促进行政执法以维护公益、更契合我国国家机关权力结构和检察机关性质,行政公诉应该大有作为。在即将修改的《行政诉讼法》中,应当确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并明确检察机关的原告资格。  相似文献   

14.
信息时代行政法规的传播体制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 90年代 ,美、英等西方国家提出并建立的公共行政信息网络 ,有效地促进了政府行政立法、执法及社会公众进行行政监督 ,成为一种新的社会发展趋势。为此 ,借签西方国家的有益经验 ,提出加强我国公共行政信息网络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行政执法有奖举报制度具有丰富的内涵,从单一角度理解其法律属性已不能满足我们充分认识这一制度的需要。国务院及其办公厅的规范性文件见证着有奖举报制度的发展历程。以现有规范性文件为实证分析样本,我们可以发现,有奖举报制度分别以行政执法的辅助手段、公众参与的特殊方式、权利救济的重要渠道等样态体现在这些规范性文件中,这些样态实际体现了有奖举报的三种法律属性。在传统行政法学理论中,行政允诺是最可涵盖有奖举报不同样态的适当概念。  相似文献   

16.
行政执法解释作为一种制度文明,是由公正、效率和秩序等价值所支撑。公正奠定了行政执法道德性的基石,效率赋予了行政执法经济性的意涵,秩序则给行政执法注入了制度化的理念。故三位一体的行政公正、行政秩序与行政效率共同构成行政执法解释的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17.
从决策议程对环境的回应、动员社会中的稀缺资源和实现政府间合作三个角度来分析运动式执法的必然性,运动式执法作为一种政策工具和治理模式并非总是消极的。一味地否定运动式执法,既不符合中国公共治理的现实需要,也不符合严肃的学术研究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中国加入WTO后,行政机关必须接受被司法审查的义务,最高人民法院适时制定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对行政诉讼证据规定了明确的要求。作为具有行政职权的事业单位,中国证监会必须在日常的监管和执法工作中贯穿行政证据规定的要求,建立案卷的意识,建立留痕的意识,让整个行政过程都用文字以及其他可以再现的合法方式固定下来,保证可以经得起时间和法律的检验,以便适应新时期证券监管工作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我国现有行政主体概念存在诸多缺陷,难以与时俱进地反映公共行政社会化、行政权力分化与行政主体多元化的冲击与要求。文章借鉴西方国家的行政主体理论,结合我国实际将现有行政主体概念一分为二,称为行政主体与公共行政体,以期克服现有行政主体概念的缺陷,拓展行政法学研究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20.
行政综合执法是当前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重要形式,但对其含义、特征等学界尚存争议。本文认为,行政综合执法,是在原有行政执法体制上嫁接出的一种新型执法制度,是指一个行政主体依法定程序授权,相对集中行使行政检查、行政处罚等职权,在一定范围内实施全面管理的执法行为,具有精简、高效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