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咸丰六年江南大旱与社会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贤亮 《社会科学》2006,(7):162-170
历史上江南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水患,但旱灾的发生也很频繁。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以咸丰六年江南特大旱灾为中心,对地方灾害与社会应对问题作了初步的清理,并发现:政府对灾荒的救济,在清代有一个显著的转折,即咸丰朝前后政府救济的力度和重视程度因内乱外患、军政祸乱频兴而有很大的差异。自咸丰朝开始,民生的救赈已基本转移到地方政府身上,而以绅商地主为代表的地方力量在其间发挥了重大作用,地方秩序稳定已成了第一要务。  相似文献   

2.
刘森 《中州学刊》2014,(4):129-132
明代后期,河南归德府文化发达、科举昌盛、缙绅望族势力在当地占据支配地位。明清鼎革之际,这一社会权力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明末战乱中,社会各阶层纷纷反抗以士绅与世家大族为主的支配体系,由此展开了一场情节极其复杂的动乱图景。明末战乱后,归德府的世家大族逐渐走向衰落,士绅阶层与世家大族的支配体系开始瓦解,地方社会处于新旧交替的转变过程。清代以来归德府的世家大族支配体系不断解体,但又未能形成类似于华南地区的地方自治机制,难以维持稳定的社会秩序,最终导致了近代以来的各种社会动乱。  相似文献   

3.
社会的稳定、发展离不开社会凝聚性的构建,不同的社会有自己不同的凝聚特征.社会认同、社会构成、凝聚方式等生成了河南社会凝聚性的传统形态.清末民初,伴随着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河南社会也发生了一系列改变,地方权力结构变化、农村社会对外部压力剧烈回应.这些变化不断解构着地方社会,河南的社会凝聚性不断流失并产生了严重的社会后果.最终,社会凝聚性的重构通过革命的方式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4.
崇祯时期,皖江文坛经历了从师法秦汉向师法唐宋的转变.这一转变不仅与艾南英等豫章诸子相呼应,也直接引导了清初钱澄之、施闰章等皖江作家师法唐宋的散文取向,与侯方域、易堂九子、黄宗羲等一道,共同掀起了清初文坛师法唐宋的思潮,为桐城文派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创作经验.理清这一发展脉络,不仅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桐城文派的认识,也有助于我们了解清初文坛师法唐宋风尚的形成与发展的状况和理路.  相似文献   

5.
曹萌 《北方论丛》2001,(6):58-63
《红楼梦》一书是明末社会思潮影响下的精神产物,是这一思潮直接引出的小说方面“平中求奇”审美思潮的文学成果。全书以神话架构全篇,以敷演方式进行描述,从日常生活中汲取写作题材,以及尚“平中之奇”的倾向都是这一结论的具体例证和表现。  相似文献   

6.
河南位于我国中部地区,古代一直被称为"天下之中"、"腹心所在",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得中原者得天下"为世人所熟知.秦至西汉时期,这里是国内战争的重要战场,是关系天下局势的命门所在,汉武帝称之为"天下冲阨",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国内最重要的战略枢纽.东汉时期,河南作为京畿要地,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汉王朝的重心,其重要性和优越性是其他地区所无法比拟的,故而其军事价值和地位达到巅峰.  相似文献   

7.
从社会组织化方式的角度看,中国的社会转型是从"被组织化"的单位社会向"自组织化"的公民社会转型的过程。两种不同的社会组织化方式对社会秩序的影响是不同的。在单位社会,因单位组织与政权组织的生成及运作逻辑同质同构,单位对国家、个人对单位自下而上的纵向依附以及各类单位之间的横向分割避免了两种异质秩序的冲突,抑制了集体抗争的可能,从而使单位组织成为化解社会冲突,维护社会总体秩序的"减压阀";在公民社会,由于与政权组织有着根本不同的生成及运作逻辑,加上在资源获取上的日益多元化、市场化,社会自组织成为相对独立于国家政权组织的社会实体。这种独立性使得建立在社会组织基础上的自生自发的社会秩序与建构的政治秩序不会像单位时代那样自动对接,社会自组织既有可能是理性的合作者,也有可能是秩序的潜在挑战者。应对社会组织化方式变迁带来的秩序挑战,根本出路在于通过从"统治"到"治理"的转换,把社会组织从管控的对象变成合作共治的伙伴。  相似文献   

8.
略论民国时期河南水旱灾害及其对乡村地权转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新留 《社会科学》2006,3(11):124-131
民国时期,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河南水旱灾害严重,灾害与乡村的经济链条往往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灾害的频繁发生,使得农民经常处在极端贫困的边沿,所以,农民从抵押进而为典当进而失去土地便成为很自然的过程。尽管有政府干预,但土地回赎情况依然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9.
社会分化与整合及其对中国社会稳定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当前我国正处于加速转型期,社会结构在领域、区域、阶层、组织、利益和观念上都发生了迅速的分化,而传统和旧有的社会整合方式又无法适应这种快速的社会分化,以致在分化与整合交接过程中出现严重的空白环节,从而对社会稳定构成了重大影响。因此,必须建立一种新型的社会整合机制,在适应社会分化,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确保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10.
论转型时期的社会公正及其实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的社会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 ,由于经济结构、经济运行机制的调整、变革 ,必然带来利益格局的调整。因此 ,社会公正问题成为人们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在分析了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公正的状况、特点的基础上 ,提出了制度的改革和建设是实现社会公正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刘春玲 《阴山学刊》2009,22(2):71-75
明代后期,藏传佛教的格鲁派(黄教)适应蒙古封建领主建立且维护汗权的政治需要得以传入,并渗透到蒙古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诸领域,对当时蒙古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主要表现在:黄教的传入从根本上改变了整个蒙古民族的宗教信仰;促进了蒙藏之间的文化交流;推动了蒙古地区寺院建筑的发展;同时也消解了蒙古族尚武的传统精神,对蒙古经济造成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初,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财政拮据的严重危机,这一背景决定了清末放垦蒙地的实质就是聚敛蒙财,以充帑银。放垦蒙地虽然使蒙古地区的农耕业有了空前的扩展,丰富了蒙古地区的经济生活,但从总体上来说,导致了严重的农牧冲突,激化了民族和阶级矛盾,造成了影响深远的生态环境破坏。因此,清末放垦蒙地对蒙古经济社会的发展所带来的主要是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3.
小品文的审美价值及其在晚明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筠筠 《文史哲》2003,3(2):134-139
晚明学者借用佛教中“小品”一词命名篇幅短小的艺术性散文 ,他们不仅在小品文的创作上取得了杰出成就 ,将其发展为与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相提并论的明代文学成就的标志 ,且总结出小品文与正统文学在写作动机上的“一饷之欢”与“千秋之志”的区别 ,在创作目的上“自娱娱人”与“明教载道”的不同 ,并指出其小中见大、寸瑜胜尺瑕的审美特点。  相似文献   

14.
张涛 《晋阳学刊》2014,(3):35-39
社群文人的潜在门户意识,使得他们极力排斥来自他社的不利因素;但相对社内文人群体而言,此种门户意识更易导致他们思想行为的趋同倾向。究其因,主要有三:(一)文社领袖一般具有杰出的文学才能,他们所倡导的文学思想为社内文人所尊奉;(二)同社士子多由亲属或者师生组成,在文学思想上,彼此之间往往具有渊源继承关系;(三)同社文人大多为本乡、本县或者本郡之人。这种趋同倾向在文学创作上表现得极为明显,主要体现在他们的集体创作成果——社稿方面。同社文人的门户趋同意识容易导致他们的文学创作在题材、体裁、思想、风格等方面趋于一致,这对形成某一文学流派,掀起某种文学思潮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我们也不能因此夸大同社文人趋同意识对文学的积极影响,有时同社文人在"过分"强调创作一致性的同时,也会忽视他们的独创精神而导致模拟倾向。  相似文献   

15.
乔宇 《兰州学刊》2009,(4):33-36
晚明佛教丛林改革中爆发了一场关于《物不迁论》的择法大争辩,这场争辩以镇澄和德清为代表人物,明末许多高僧都参与其中,是中国佛教思想史上一场重要的思想论战。文章以镇澄《物不迁正量论》和德清《肇论略注》为主要文本,探讨二者《物不迁论》研究的主要观点及论证方法的差异和得失。  相似文献   

16.
晚明文人在日常生活领域表现出对物质文化的狂热迷恋。这种对物质生活的新的体验和看法体现了晚明文人审美心理的蜕变。文人在体物和用物上,不再恪守传统的"道为器用"的礼教观,有意去除附在器物上的政治和道德诉求,回归物质生活本身,将生活本身作为价值所在;也不同于道家讲究精神超越的超功利审美,对身体本身的关注超过精神上的诉求。审美与生活密切相关,重视纯粹的感官体验和个体的诉求,审美体验上的由俭入奢等等诸多方面共同构成明代文人审美心态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7.
学术传教的两个基本特点明代末年 ,横亘在西方传教士面前的坚硬“岩石”① ,除了自永乐朝便开始实施的封海政策之外 ,还有源远流长的夷夏大防的心理。罗明坚、利玛窦等于万历年间进入内地之后 ,先是僧人打扮 ,后改易儒服 ,兼用西方奇器方物敲开上层官僚的大门。但早期其所采取的最成功策略恰恰不是直接传教 ,而是一系列的学术活动 ,这一被后人概括为“学术传教”的举措主要是由利玛窦开创并具体实施。利氏针对罗明坚著书立说直接传教而效果甚微的事实 ,主张“慢慢来”② 。利氏特别珍惜与士大夫交接来往的机会 ,可以说 ,以“客厅为布道所” …  相似文献   

18.
明朝初期,部分蒙古、女真人南下,投降明政府,被称为"达人".在优抚政策的影响下,他们受到明前期历代统治者的特别庇护,在授官、俸禄、通关等方面享有特权."达人"的存在对于明代的边防、财政、官制、京畿治安、皇权更迭都产生很大影响,成为明代政治的一大隐患,是明朝由盛转衰、最终走向灭亡的重要因素.对此,虽然有远见大臣提出了建议和对策,但因"达人"在皇权制衡中的特殊作用,终得到权力阶层的支持而使有关建议被搁置.  相似文献   

19.
晚明时代旅游风气兴盛.晚明士大夫作为这一时期旅游活动的主体,在积累了丰富的旅游审美经验的同时也总结提出了他们的旅游资源评价观点.晚明士大夫的旅游资源评价观点主要是建立在旅游审美基础上的,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对旅游资源本身价值的评价与对旅游资源外部开发条件的评价.晚明士大夫意识到了旅游审美观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他们在提出这一旅游资源评价观点的同时,也强调了不同的旅游审美观在旅游资源评价体系的形成中所具有的影响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王龙 《阴山学刊》2011,(5):32-37
有明一代,在学界曾始终存在着一种与空疏不学之风相对立的实学思潮。他们反对空疏不学,批评清谈误国。以求真务实,经世致用为读书治学所追求的目标,从而对许多传统学科以及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等领域进行了有益检索,对明代阅读活动产生了积极影响,也为开有清一代实学之风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