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华林  铁凌 《小康生活》1999,(3):25-26
95年以来,我地先后在370亩稻田中进行了一次性投放露宿养鸭的试验和示范,在不薅秧、不除草和不施农药防治病虫害的情况下,获得了较不养鸭的稻田亩增稻谷40~55公斤,鸭50~60公斤,纯收入500~600元的好效果。(一)稻田露宿养鸭的五大优点。(1)确保水稻高产低耗。稻田露宿养鸭,充分发挥了鸭好动,勤觅食的生活习性,起到了薅秧除草、吃虫增肥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清溪镇为缩影,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村社会变化的一个主要特征,即在实现了经济结构巨变的同时又保持了社会的相对稳定。认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成功在于国家和集体所有制在经济发展中占主导地位,从而防止了收入分配中极不平衡现象的产生。这一模式为我国在未来发展中保持社会稳定,解决地区之间与地区内部差别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如何实现二元经济结构改造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面临的重要课题.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启示在于将剩余劳动力从传统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走工业化道路,而粤港经济合作形成的特殊发展模式是其成功的经验之一.此经验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明代中叶.珠江三角洲桑园围渐渐兴起。广东经济的真正繁荣是从明代中叶开始的,与桑园围兴起同步。近代广东经济的荣枯与桑园围之盛衰,在一定意义上互为因果。桑园圃形成的经济带有明显的资本主义经济烙印.具有近代工业文明的特质。桑园围源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精神理念。因此,桑园围不仅仅是一种农业技术,而是生态经济的优秀典范,一种有着深刻哲学、历史、文化内涵的精神资源,历史文化价值很高。是珠江三角洲人民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粤港澳地区并非自古以来就是经济发展高梯度区和商品经济辐射源地带,其作为全国经济发展高梯度地区和商品经济辐射源地带形成,当从明代开始,并在晚清民国时期进一步成熟,发展为与长江三角洲并驾齐驱的全国最高经济梯度区域。认识和研究这一历史过程,对于把握珠江三角洲和珠江流域区域市场成长的特点,乃至全国区域经济成长和运行的客观规律,都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6.
清末民国时期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与生态经济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至1920年代是桑基鱼塘经营和扩建的鼎盛时期。清末民国时期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的经营首先需要有堤围和闸窦等水利设施的保障,筑堤围以防洪,通过闸窦以利用潮水排灌,控制池塘的溶氧;以顺德为中心的地区形成了与循环经济相适应的景观特点,珠江三角洲地区桑基鱼塘所在的乡村也具有独特的农户住宅模式;桑基鱼塘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农户在桑基鱼塘经营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有机肥,19世纪末期以来,香港及周边地区大量的人粪肥也流入桑基鱼塘区,池塘养殖的主要饲料是用水草和有机肥沤制成的绿肥与精饲料,顺德地区缫丝厂大量产出的蚕蛹也是塘鱼的精饲料;清末民国时期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桑基鱼塘农业经营效益与整个世界丝业市场直接联系,小农户必须根据外部市场经济的状况随时调整桑基鱼塘各部分的经营。  相似文献   

7.
珠江三角洲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珠江三角洲地区率先基本实验现代化目标的要求 ,可以比照出该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构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 ,这一模式的关键是保护乃至优化生态环境 ,基本思路是寻求城市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模块的兼容和整合 ,并以此作为珠江三角洲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8.
福建地区的唐诗学传统发轫于宋代,确立于明代,并以明代闽中诗派的形成为标志.可以从三个方面梳理宋元闽中唐诗学与明代闽中诗派的形成关系:首先在传播视野上,从闽中刻书这一特殊角度进行研究;其次从创作实践上,探求闽中诗学传统形成的道路;最后在理论体系上,分析闽中诗派对唐诗的分期及诗法盛唐的主张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对珠江三角洲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问卷材料就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文化教育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和定性的综合分析。第一部分描述了该地区人口的文化教育现状。这一地区改革开放以来教育迅速发展,人们的文化水平提高。第二部分阐述了经济发展与文化教育的关系,该地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而文化教育的发展又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本文还运用非珠江三角洲的材料与珠江三角洲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0.
广东珠江三角洲和香港、澳门的经济合作使大珠江三角洲成为亚大地区经济发展最快的区域。合理的大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目标模式将是第三产业占主导,第二产业有一定基础,第一产业平衡发展。第三产业中盈利性行业占重要地位,制造业则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现代轻型加工业为主,积极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农业则向多层次多元化经济和“三高”产品生产发展。在区内产业分工中,港澳重点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型加工业。珠江三角洲成为劳动密集型与资本、技术密集型相结合产业的生产基地和高新技术的科研基地,并积极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及其与港澳的“接轨”。为加快产业结构目标模式的形成,三方可在产业政策、第三产业和科技合作、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协调,同时三角洲还应从体制上促进其产业与港澳的“接轨”。  相似文献   

11.
明清抚州墟市就其数量、规模来说 ,超过了同期长江、珠江三角洲水平。尤其是清代抚州一些重要墟市 ,在明代发展基础上 ,已上升为地方商品贸易的中心市镇。尽管抚州墟市为数不少 ,规模可观 ,但始终未能象长江、珠江三角洲那样 ,引发大批工商业市镇的兴起和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 ,而是稳定了封建自然经济  相似文献   

12.
大珠三角地区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大珠三角地区(21城市)1995~2009年15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进行分析,来研究小珠三角地区(9城市)①和大珠三角地区(21城市)②的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水平。结果表明,小珠三角地区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正在形成,但程度不高;大珠三角地区仍然存在市场分割,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趋势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珠三角地区是广东高端服务业发展先行先试的典范。文章使用产值区位商、就业区位商和人均服务产品指标对珠三角地区九个城市服务业发展的比较优势进行分析,发现珠三角地区城市间服务业专业化程度差异性较大。广州、深圳作为广东省的中心城市服务业发展水平较高且已各自形成具有明显优势的服务行业,佛山、东莞、珠海、中山服务业发展与广州、深圳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生产服务业发展较为落后,江门、惠州、肇庆的服务业基础较差,难以形成区内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14.
文章对新形势下珠三角地区的金融发展进行了SWOT分析,通过分析提出珠三角地区进一步深化金融合作的政策建议:确立珠三角金融合作战略,合理构建区域金融合作层次及网络,在珠三角建立后勤服务中心,充分发挥政府的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15.
珠三角发展战略与都市圈整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珠三角发展战略实施10年之后,都市圈整合结出规划外的硕果:珠三角东岸城市领先发展于西岸城市,以广州、佛山城市群和珠江口特区群为双轴心的“哑铃阵”,取代原先规划的“雁行图”。以科学发展观反省珠三角战略的成就和不足,可以认清当前珠三角都市圈扩充整合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采取依托东岸核心城市、整合西岸城乡的漫延扩张策略,实现珠三角都市圈的进一步整合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区域一体化引致的人才集聚与地区经济差异的关系一直是区域经济学领域研究的重要领域,该文在一个简单的分析框架基础上,利用长三角地区的统计数据,构建了人才集聚效应的评价体系,并实证分析了我国三大区域之间的人才集聚效应差异。研究发现,长三角地区人才集聚效应在2005-2009年逐渐增强;长三角、珠三角和胶东半岛三大制造业基地23个市的人才集聚效应因产业基础、人才环境等不同存在显著差异;城市级别、区位因素、产业因素、制度因素、历史因素等因素的不同,使得城市间的人才集聚效应差异显著,进而推动了地区经济差距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17.
对珠三角经济圈城市群能级梯度分布结构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定量地对珠三角经济圈城市群的能级评价及层级分布结构进行系统研究,构建了城市能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SPSS软件对珠三角经济圈内的各城市进行了城市能级的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又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得到了珠三角经济圈城市群的层级分布结构,最后根据研究结果和相关理论提出了珠三角经济圈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建议和策略。  相似文献   

18.
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阐述了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珠江文化是经过漫长的发展阶段,形成于明清时期,以珠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对当地居民及周边地区乃至全国产生持久而深刻影响的一支地域性文化。珠江文化具有诸多本质特征;珠江文化在学术研究、传统教育、发展经济、文化交流等许多方面具有其时代意义和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