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曹丕的代言体诗歌以细腻的笔触表现了游子思妇的情感,同时也借此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便娟婉约的诗歌特色。在他的代言体诗歌中体现了他文士的气质,有他政治理想和政治处境的寄托,也有他对诗歌艺术形式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曹丕的代言体诗歌以细腻的笔触表现了游子思妇的情感,同时也借此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便娟婉约的诗歌特色。在他的代言体诗歌中体现了他文士的气质,有他政治理想和政治处境的寄托,也有他对诗歌艺术形式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代言是八股文文体的一个重要特征,它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肖题。代言需要充分了解语境、人物身份和思想,加以想像、揣摩人物的语气口吻,所以代言也是一种对经书文本的再创造。不同作者的代言,一定程度上也能体现出不同的个性和风格。代言在文体上的弊端是容易出现文章结构上的前后不一致,只须“顺口气”而不必作者论断的形式及对史实引用的僵化规定致使女子流于空疏不学。  相似文献   

4.
元杂剧家是开创中国戏曲纪元的第一代剧作家。他们的崛起,意味着戏曲创作过程中编剧与表演的首次明确分工。他们把宋金杂剧、院本尚不具备大容量"叙事结构"的"代言体",与诸宫调尚不具备"代言体"性质的大容量"叙事结构"的"叙述体",珠联璧合地结合起来,创造了崭新的"代言体叙事结构",确立了戏曲创作以"假定性"为前提,"演故事"为宗旨的具有高度综合性、兼容性和开放性的结构载体,把戏曲推进到高度成熟的阶段。"代言体叙事结构"的形成,是中国戏曲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5.
用现代的眼光来看,词是一种抒情诗体,作品中的抒情主人公有时却并非作者本人,而是词家代人设辞。这便是词中“代言体”。作为一种表现方式,它在词创作中带有传统性,自有词体以来,几乎不断为人所用,并且推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制。而作为词艺的一个法门,又与词的鉴赏密切相关,倘若不识此中门径,就难以穷其妙谛。  相似文献   

6.
杨敏 《市民》2007,(4):28-28
来自四川的全国人大代表周屏在2007年3月全国两会上,再次为动物权益提交了两个议案。周屏——这位文弱朴质、过去在公交车乘务员岗位上创造过许多感人事迹的代表,现在因屡为动物“代言请命”,成为备受关注的公众人物。  相似文献   

7.
元代散曲的代言体作品情感意蕴丰富,表现了女性千姿百态的相思离愁,表达了作者对真挚爱情的赞美、追求和向往,并从中获得心灵慰藉,寄寓了文人现实中的失意情怀,流露出士人对年光易逝、青春难驻的伤叹。这类作品在表现手法上将文人意趣与民歌风味相融合,雅俗共赏,崇尚含蕴不尽的情致,显示出较强的叙事功能,构思新巧,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8.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三鹿奶粉安全事故”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产品代言人邓婕因一句“三鹿奶粉我信赖”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此外,倪萍、薛佳凝、花儿乐队等也因代言过三鹿产品不幸落马。有不少网友认为,拿了高额广告费的明星们应该对所代言的产品质量负责。继郭德纲、葛优等明星的虚假广告风波后,名人代言再度引起争议。  相似文献   

9.
魏晋弃妇诗文既有代言体,又有自喻体,创作主体都为男性文人.从《诗经》、汉乐府民歌中的弃妇诗到魏晋弃妇诗文,“弃妇”这一概念经历了由实而虚的演变.在由实到虚的变化过程中,文人们由最初对弃妇的同情而渐渐转化为借弃妇以抒发内心的苦闷,最终导致逐臣—弃妇意象的生成,曹植继承屈原以香草美人喻君臣的传统,是这一意象的开启者.逐臣—弃妇意象的生成意味着弃妇问题由一个社会问题转变成了文人们的心灵问题.  相似文献   

10.
陈默 《北京纪事》2010,(2):86-87
近日,有关演员侯耀华涉嫌代言虚假广告的事,在媒体上闹得沸沸扬扬,据悉,根据中国广告协会发出的通报,著名演员侯耀华共代言了包括保健食品、药品、医疗器械等10个虚假产品广告,涵盖面之广、形式之多样,令人惊愕。  相似文献   

11.
现代性与审美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概念本身是一个悖论式的概念,它包含了内在的张力和矛盾,它可简单地分为审美现代性和启蒙现代性。本文旨在对审美现代性进行粗略的概叙,以基督教时间历史观为基础,清点其在现代性结构中的作用及其可能带来的危险。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海量”与“大量”这组同义词进行了考察,指出二者可以互相替换的情况,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从小说《周渔的喊叫》到电影《周渔的火车》,我们应从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化的不同受众,以及文字和图象媒介产生的不同艺术形式来阐释两者的区别。  相似文献   

14.
蒲松龄自称异史氏,是在著述目的、思想情感、艺术手法诸方面与《史记》高度认同的一个标识。《聊斋志异》对于《史记》从体裁、题材、创作思想、价值观、艺术观到表现手法甚至作品编排形式的追寻是全方位的,都是以社会教化为己任追求立一家之言,都为后世留下了一道多采的人物画廊,都在文章取材与体式上具有鲜明的独创性特点,都具有通过编排形式传达创作主旨的良苦用心。而最为本质的特征是都通过艺术形象表达了内心深广的忧愤。  相似文献   

15.
自宋代朱熹以来,许多人把"百夫之特"的"特"解释为"杰出的".本文从本诗、他诗和方言等三个方面提供证据,证明"特"应训为"匹",并分析错误训释的来源和流变.  相似文献   

16.
"是"与"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然语言表达"命题"或判断时,无论使用系词与否,无论使用何种起系词作用的句式,都摆脱不了先验的x=/()γ思维结构.无论在何种语言中,系词本身都没有独立的语义,只起连接主词和谓词的符号作用;而"在"或"存在"却具有独立的语义,甚至能单独构成句子的谓语.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即便在印欧语中,"是"与"在"在语义上也没有必然联系.希腊语ousia一词的语义与其说是从einai一词抽象得来的,毋宁说是借着einai从x=/()γ实验思维结构中抽象得来的.einai并没有为这种抽象提供确切的语义,而仅提供了一个方便的符号.人类语言发展趋势是清晰化和准确化,故而汉语不应像某些学者所主张的那样逆势而行,把"存在"、"在"和"有"等语义移植到一个本无这些词义的"是"字里.  相似文献   

17.
关于“存在”和“是”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西方哲学的核心范畴 being(希腊文 estin, to on),原来没有统一的译法,五十年代起形成一个统一的译词“存在”,近来有学者主张改译为“是”。这个西方的词原有“有”、“在”、“是”的在合一的意义,但在中文中,“存在”和“是”的意义是不同的。只有用“是”和“不是”构成的肯定和否定命题,可用以辨别“真”和“假”。巴门尼德正是由此提出认识的两条路线,亚里十多德由此制定逻辑学,牛一再分析“是”和“真”的关系。所以我们以为只有将它译为“是”,才可以正确理解西方哲学重视逻辑和科学的传统精神。  相似文献   

18.
庄子之"道"重在对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然而,"道"又难以言说.故庄子以"技"论"道",用通俗易懂的故事来使人更易悟"道".庄子本无心于艺术,可是这些故事却对后世的文艺创作与艺术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是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追求"虚静"的审美心胸.二是在写作方法和创作技巧上强调天人、合道艺,以实现"人艺"与"天工"的自然融会.  相似文献   

19.
"生活形式"与"生活世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概念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相比较 ,分析和评论这两位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观点的异同 ,考察维特根斯坦对现象学的态度 ,以及他在何种意义上接受马赫和博尔茨曼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