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生活方式转变后,儿童孤独症日趋严峻,正严重危害我国儿童健康成长.研究表明,良好的儿童同伴关系有助于预防孤独症发生,且同伴交往对于塑造同伴关系极其重要.通过空间环境提升促进儿童同伴交往活动的发生是城乡规划学科遏制精神疾病的重要举措之一.本文首先分析了影响同伴关系的三类同伴交往行为,包括亲社会、攻击和退缩行为;其次提出...  相似文献   

2.
父母控制模式是父母在教养活动中经常用以控制、管理儿童的较为稳定的行为方式。儿童自我控制是儿童根据社会环境的要求对自我的认识、情绪、行为进行调节与控制以作出适当反应的能力,自我控制能力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特征。在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中,父母控制模式对儿童自我控制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一直为发展心理学家所关注,而西方学者已比较系统地探索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本文试对西方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作一简介,期望对国内的研究有些启示。一、父母控制模式与儿童自我控制特征(一)父母控制模式的探索本世纪初,许多西方学者已开始致力于对…  相似文献   

3.
皮亚杰提出的"客体永久性"概念对缓解分离焦虑具有重要作用。在早期的亲子关系建立过程中,家庭抚养者是否能够帮助儿童建立"客体永久性"观念,发展他们对客体恒长性的认知水平,是形成不同类型依恋关系的关键,也影响着个体成年以后的社会行为模式以及在亲密关系中的心理状态。采用沙盘游戏,结合认知疗法,对青少年适应性不良共症焦虑的分析结果表明,亲子双方在依恋关系建立时形成的不安全型依恋模式会对个体成年后的社会适应性产生不良影响,"客体永久性"的认知发展程度是青少年社会化进程中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同伴群体研究的现状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的提出使得同伴群体研究成为同伴关系研究中的新热点。文章从同伴群体的定义和功能、同伴群体的形成过程、同伴群体规范与组织以及同伴群体的研究方法等方面对同伴群体研究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并对目前同伴群体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相似文献   

5.
社会化是儿童成长的必经之路,对于儿童而言,家庭对其社会化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笔者以对"善恩园"的孩子家庭教育调查为基础,试图阐述家庭缺失对儿童社会化产生的影响,探讨如何发挥社会的合力作用,使缺陷家庭的孩子得到完整的补偿教育.  相似文献   

6.
儿童成长历程既是生命个体接受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主观能动建构的过程。通过对父母出国留守儿童生命成长历程个案群的轨迹探析发现,在接受社会化过程中,监护人监护方式及多变环境制约了侨乡父母出国留守儿童的学业成长,使个体被动接受环境变化,难以适应教育环境,表现在社会时间上滞后于标准时间和社会教育期望;在个体主观能动成长中,家庭内社会化不足影响儿童心理健康,儿童倾向在社会关系脉络内相互转移以抵消负面影响冲击。  相似文献   

7.
傅钦志 《职业》2017,(30):101-102
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改的一项重要任务.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在学习上能够主动提出问题,主动问老师、问同学就是主动学习的一个很好体现.但在实际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部分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从来不问老师,而是问同学,在同学的指导下和同学的相互交流中解决问题.类似的事例并不鲜见.由此引起了笔者对"同伴教学"的关注,并在近年的教学中尝试运用了"同伴教学"作为辅助教学手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离异家庭小学生因为受到父母离异的打击,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后果的影响,使他们的社会性发展相对不良,直接影响了他们与同伴交往的能力和水平。本次研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了解离异家庭儿童同伴关系发展的现状。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发现离异家庭儿童和完整家庭儿童在同伴交往中的人际认知、情感体验和行为特征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前者的状况要差于后者。  相似文献   

9.
早期依恋对一个人的一生都将产生长期而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探讨了早期依恋对儿童、青少年以及成人的家庭关系、同伴关系和恋爱关系的影响,以期引起父母或教养者对儿童依恋的关注,培养儿童的安全依恋感。  相似文献   

10.
孩子在童年时期的社会交往有着显著的短期和长期后效。在婴幼儿阶段,不喜欢和不善于交往的婴幼儿经常不快乐,容易遭受同伴的拒绝,向同伴学习的机会少。到了学龄期间,不善交往、人缘不好儿童往往学业成绩不良且低自尊。相反,善于交往的孩子更有可能表现出优异的学习成绩,并且从同伴和老师那里得到更多的正面强化。  相似文献   

11.
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从单向上分为同伴接纳和同伴拒绝两种表现形式。为了有针对性地帮助青少年建立起良好的同伴关系,避免悲剧事件的发生,为青少年未来的成长成才奠定良好的社会交往基础,查阅以往研究成果浅析影响同伴关系建立和发展的因素,以及青少年在不同形式的同伴关系中可能产生的心理及行为的变化,并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2.
高等教育获得的性别差异反转逐渐成为备受关注的议题。自"威斯康星模型"被广泛认同以来,教育期望是预测教育获得的有效指标,因而高等教育期望性别差异成为解释高等教育获得性别差异的理想视角。运用"CEPS"数据,考察中学生社会化过程中重要他人对其高等教育期望的影响及影响效应的性别差异。研究发现:第一,女生更期望接受高等教育;第二,父母期望女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概率更大,女生获得教师的鼓励更多,且女生同伴群体上进程度更高;第三,女生更期望接受高等教育现象除了可从同伴群体文化中获得部分解释,两性学生高等教育期望固有差异亦是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社会认知信息加工模型是分析和解释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原因的一种有效理论模型。通过这一模型,可以清晰地分析儿童在社会情境中处理问题时所采用的信息加工步骤,并从中发现攻击性儿童与非攻击性儿童在这些步骤中存在的差异。而生理因素、情感因素、生活环境因素、同伴关系和性别差异等,都是儿童社会认知信息加工过程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试就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社会认知信息加工过程、特征,以及儿童社会信息加工过程的诸种影响因素,作一较为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14.
对档案社会化服务价值取向的研究尚属首次。根据价值取向的一般定义,对档案社会化服务的价值取向进行套用研究。因为档案社会化服务可分解为"档案+社会化+服务",所以档案社会化服务的价值取向就是指社会主体基于档案价值观念、社会化价值观念、服务价值观念,在高效优质取向的理论支持、维护社会记忆的档案服务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稳定趋向。  相似文献   

15.
同伴反馈作为过程教学法的重要环节之一,能够有效提高学生间的互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作文质量。将同伴反馈用于高中英语写作课,对解决学习者写作能力低下的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写作前,教师进行同伴反馈的培训指导,合理分组并采用"同伴反馈+教师反馈"的多元反馈方式,促进同伴反馈在英语课堂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幼儿时期是儿童语言系统开发的关键时期,幼儿语言教育需要充分考虑幼儿的身心发育特点,给儿童创造活跃、自由、轻松地良好语言环境,让儿童在与同伴、与教师、与长辈互动交流的过程中通过感知语言表达的基本习惯,本文提出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对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并提出如何创设良好语言环境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学者和大众关注的是马尧海的量刑问题,但"换妻"背后的心理分析也同样值得关注。儿童欲望的满足就换妻行为来说,我认为,这是儿童欲望的满足方式,体现了自我发展的不成熟和心理发展的退行。精神分析鼻祖弗洛伊德认为,儿童欲望的满足方式是初级思维过程,它的主要特点是即时性,即立即满足,不分对象与情境,例如饿了就要吃;而成人的欲望满足则更加社会化,具  相似文献   

18.
家庭教养方式、家庭交往、家庭结构与儿童社会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已把教育工作的注意力由“智育中心’转移到“个性全面发展”特别是儿童的社会化方面。这些国家教育工作者正致力于青少年的早期教育。或是在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上下功夫,打好社会化的根基;或把诚实、自信、对集体的认识、责任感,在社会制约范围内的独立性,作为学前教育的主要目标;或把社会化人格的培养作为入学准备的条件之一,把儿童的个性发展视为极具重要的方面,让儿童在与他人合作中实现社会化。“素质教育”的要求表明:社会需要人有更好的适应力,有更强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因此,青少年的早期教育一一L重的社…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以大二两个英语教学班作为研究对象,对比了"同伴互助"英语教学模式与传统模式的教学效果。研究发现,"同伴互助"英语教学模式能有效促进学习者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根据问卷调查和教学实践,本文对"同伴互助"英语教学模式的适用性及具体实施方案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思。  相似文献   

20.
同伴侵害是青少年阶段普遍存在的现象,对青少年有多方面的消极影响和危害,因此,对其重要后果机制进行研究对于同伴侵害干预工作非常重要。对764名初中生的外显侵害、关系侵害、内化问题、外化问题及学校参与情况的调查发现,有约一半的初中生报告曾经受到同伴的关系攻击和外显攻击;在控制了性别及外显侵害的影响之后,关系侵害正向预测青少年的内化问题,进而影响其学校参与情况;在控制了性别与关系侵害的影响之后,外显侵害正向预测了青少年的外化问题,进而影响其学校参与情况;初中男生比女生显著受到同伴更多的外显攻击;但男生与女生在受到同伴关系攻击的频率上可能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