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元代儒士在传统“华夷”的问题上,以宋儒道统观念为基础,重塑了华夷各族多元而同“道”的大一统观。一方面,他们吸收“中州之道”与程朱“道学”理论,以“道统文脉无南北”“华夷千载亦皆人”,论证了儒家的仁爱生民之“道”,可以超越地域、种族、国别,圣王之“道”的理想社会可以成为各族共同的追求,使各族群达成文化共识;另一方面,提倡“王道之所在,正统之所在”,要求君王统一天下的取之有道和王朝治理的治之以道,使“大一统”的政教秩序立足于“王道天下”的太平愿景。华夷同“道”的大一统观推动了元王朝统一多民族政治文化共同观念的形成,使元王朝成为中华文明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一直被尊奉为“正统”思想,儒学也成了封建社会主要的统治思想,其影响所及,广涉政治、经济、哲学、文学各个领域。特别是在文学审美理论领域内,逐渐形成了所谓的“道统”与“文统”,明道、征圣、宗经,成了我国封建社会中千古不移的正统的审美标准。本文拟从三篇《原道》谈谈儒家文艺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国朝文派”语出元好问所编金诗总集《中州集》,当下学者一般将它理解为诗歌流派,而实际上它应是与诗歌相对的文章流派。国朝文派又名中州文派、唐宋文派。“国朝”主要体现其国家属性,“中州”主要体现其地域特征,“唐宋”主要体现其正统意识。  相似文献   

4.
《诗文自警》辑佚十五则,系统地反映了元好问的散文审美理论。儒家的“中和”思想是元好问散文审美理论的基石,“不随人后,自成一家”是元好问散文审美的创新追求。在立意与遣辞的关系上,元好问凸显“意”的表达。同时他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处理散文写作艺术技巧问题,提出许多精辟见解,表达独到的散文审美接受理论。  相似文献   

5.
略论元好问的人生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略论元好问的人生取向谢泰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写道:“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在绚丽多彩、奔腾不息的历史文化巨流中,13世纪前期的中国北部孕育出了一位灿若星辰、胸怀天下的巨人元好问,他以对终极无限关怀(此终极关怀并非指去彼...  相似文献   

6.
元好问诗论     
元好问(1190—1275),金朝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县)人。他是当时中国北方最杰出的一位大诗人。在文学批评方面,当时南方有严羽,是以佛学论诗出名的诗论家,著有《沧浪诗话》;在北方有元好问,主要是以儒学论诗的杰出诗论家,他最著名的代表作是  相似文献   

7.
儒士是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儒士们以六经为务。汉初儒士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兢兢业业钻研儒学,弘扬文化。汉初儒士基本由三类人构成:第一类是儒学实践型,以叔孙通及其弟子为代表,他们着重继承和改革先秦儒家礼仪,为汉立法;第二类是理论型,以陆贾、贾谊为代表,他们居官为政,直接从事儒家政治和理论文化建树;第三类是教师型,从事学术义理的研究,并开门授徒,薪火相传,以专门的学术集团为代表。儒士们的努力,为武帝时代经学昌明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8.
元好问诗歌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了元好问诗歌创作的阶段与背景、内容与形式、成就与缺憾、特色与地位,兼论元好问的“归隐”、操守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不仅存在以正统教化伦理为代表的“大传统”,而且还存在以民间伦理为代表的“小传统”。后者作为植根于民间生活土壤中的民众不加矫饰的价值观念,更为真实地展示了民族伦理生活的生命律动。在国家与社会互动的格局中,民间伦理与正统教化伦理之间既矛盾对立又相生相长,构成了传统社会伦理生活的真实景观。  相似文献   

10.
黄宗羲对文统的论述是基于对学统的思考而提出的,“承学统者,未有不善于文”是黄宗羲论述文统的重心。王阳明在明代学统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但在文统中的地位却有勉强之处。黄宗羲以学统的承继者自居,并积极建立新的文统。由此,我们可看到他和其师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