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纪昀《瀛奎律髓刊误》的得与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纪昀批评方回《瀛奎律髓》有《瀛奎律髓刊误》一书,虽然在全书之总序中,对方书采取基本否定的态度,但是在书中之具体评语中,却承认方回有大量“精确之论”。本文对纪评之得失作出详尽分析,揭示纪评由一概之抽象否定到大量之具体肯定的深刻矛盾现象,指出研读《瀛奎律髓》,既不能存《瀛奎律髓刊误》先入之见,以妨碍对方回原评的正确理解,也不能置纪昀之卓论精识于不顾,需要仔细判别,参酌取用。  相似文献   

2.
范成大诗歌的创作风格,前人多评述为“清新妩媚”、“奔逸隽伟”(杨万里《石湖诗序》)、“取境雅瘦,力排丰缛,然气韵自腴,故高峭而不寒俭”(陈衍《宋十五家诗选》)、“声调自好,然而浮声多于切响矣。”(《瀛奎律髓刊误》)其实,在范成大现存的一千九百一十六首诗歌中,尤其在大量的景物诗中,委婉含蓄的表现形式也是他诗歌创作中不容忽视的特点。这一点,《四库提要》中虽有论述:“盖追溯苏、黄遗法,而约以婉峭,自为一  相似文献   

3.
在方回的诗学著述中,《文选·颜鲍谢诗评》(以下简称《诗评》)比其《瀛奎律髓》更为重要。但“诸家书目,皆不著录”,唯《永乐大典》载之,《四库全书》收之,向无单行本,长期以来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瀛奎律髓》选录唐、宋五、七言律诗二千九百九十二首(重出二十二首,未计算在内),按题材分为四十九类,每类以时代先后为次,编为四十九卷。是书比较全面地展现了唐、五代至两宋时期律诗繁荣的盛况和演进的轨迹。清吴汝纶评《瀛奎律髓》说:其“网罗唐宋诗人至数百家之多,可谓巨观;每诗附以评骘,于诗家派别言之綦详,其著论亦有精语”(14)。日本山本信有也说:“俗士辈往往帝唐奴宋”,“方万  相似文献   

4.
南宋诗人赵蕃与韩淲并称为“上饶二泉”。方回将他们续入江西诗派,在其《瀛奎律髓》中选录二人诗歌较多,且在《桐江集》中多次提及他们,且评价颇高。“二泉”名节高尚,诗歌渊源有自,慕陶、写陶之作尤多。赵、韩二氏互相学习、彼此唱和,存世诗作更是数目不菲,影响南宋诗坛较大。  相似文献   

5.
论“宋初九僧”及其诗祝尚书关键词:宋初九僧诗歌创作晚唐体宋初诗坛,先后风靡着三个诗歌流派,即“元白体”、“晚唐体”、“西昆体”,这是文学史家的共识。宋末元初人方回编《瀛奎律髓》,其卷四七收“宋初九僧”之一文兆《宿西山精舍》诗,评曰:“有宋国初,未远唐...  相似文献   

6.
《瀛奎律髓》推崇梅尧臣五律 ,以为“宋代第一”。本文以此为切入点 ,从“诗味”的角度进行探源 ,认为梅诗有“味”是方回所云“宋代第一”的根本原因 ;“诗韵”是方回评点梅诗之“味”的另一说法。诗律表达之“圆熟工巧”与“自然风韵”又蕴涵着“味”。此与方回的“盛唐”诗学观有着紧密的联系。本文进一步阐释了《瀛奎律髓》对五律和七律两种诗体的不同批评标准 ,由此管窥方回的唐宋诗学整体观及其诗学发展史观。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瀛奎律髓》《文选颜鲍谢诗评》《桐江集》《桐江续集》所载诸多诗学文本的综合考察,澄清方回诗学接受史上长期存在着的一些认识误区,进而阐明:在方回的诗歌文体视域和文体价值观念里,古体与律体乃是诗歌体制层面上的划分,两者皆应以写心言志、立论尽意为创作要旨,其诗歌批评并不存在诸多研究者所认为的更重律诗这一倾向.相反,他极力推尊古、律兼擅的诗人作家,其价值评判的主要依据是诗人之“胸腑”和诗作所具有的“精神”,而非诗歌文体的外在形式.  相似文献   

8.
《瀛奎律髓》是元人方回所编的唐宋两代律诗的选集,对学习诗歌创作大有裨益,故成书之后,版刻甚多。明代后期至清代的版刻情况,今天所能见到的文献材料较多,研究者也基本达成了共识.但对其早期的版本情况,学者们争议较大。本文搜集、整理了有关《瀛奎律髓》元代版本情况的资料,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在元代成书之后,本书或有版刻,但早已不传;而今人文中所提到的“元刻本”,其实为一明代刻本。  相似文献   

9.
作为清代诗歌评点名家查慎行的诗歌评点独具特色,成就斐然。表现在查评《瀛奎律髓》中,主要有四个方面:注重诗歌的抒情言志功能,善于“知人论世”地解读诗歌,并能“以意逆志”,发掘诗歌所蕴含的深层意涵;以格论诗,提倡风骨铮铮、骨力劲健的诗歌气格,偏好平淡自然、空灵雅致的艺术风格,并重视与人品相关的诗歌品格;重视诗法,在章法安排、字句锤炼以及技巧掌握等方面都有精深的见解;笺评结合、对比论析,在评点方法上进行了成功的尝试。对此详加探讨,将有助于全面深入地把握查氏的诗歌评点之学。  相似文献   

10.
通过查慎行对《瀛奎律髓》中陆游诗歌的评点可以看出,他在章法、用典、字法、句法、对仗等方面对陆游诗歌多有称赏,对陆游学古不化及艺术上的瑕疵亦多有批评,总体上体现出较为客观的批评态度。在查慎行的诗学理论体系中,陆游的地位经历了一个由高到低的过程。查慎行对自己青年时期偶像的批评与颠覆,体现出其晚年诗学理论的转变与成熟。  相似文献   

11.
南宋诗人赵蕃与韩淲并称为"上饶二泉".方回将他们续入江西诗派,在其《瀛奎律髓》中选录二人诗歌较多,且在《桐江集》中多次提及他们,且评价颇高."二泉"名节高尚,诗歌渊源有自,慕陶、写陶之作尤多.赵、韩二氏互相学习、彼此唱和,存世诗作更是数目不菲,影响南宋诗坛较大.  相似文献   

12.
方回(1227—1307)是我国宋末元初一位卓越的诗歌批评家。他的主要著作《瀛奎律髓》,选评唐、宋五、七言律诗三千零十四首(其中重出二十二首,实为二千九百九十二首》,计三百八十五家诗人,可谓取材宏富,蔚为大观。在众多诗人诗作中,他本着“江西诗派”的诗学观点,特别推尊杜甫的作品,共选杜律二百一十四首,其中五言律一百五十四首,七言律六十首。在《律髓》评语中,方回对杜律用字、造句、对偶、布置等名种技法作了全面研究,这对我们理解律诗的创作技巧很有启发,故专文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13.
小说是宋初文人知识结构中的一部分,《太平广记》“异僧”类僧传系统传达出宋初佛教与中国古代本土文化相整合的知识内涵。在引用文献方面,表现出对《高僧传》作为佛教僧传经典的解读。同样是奉《高僧传》为僧传经典,《太平广记》在尊崇早期佛教流传人物这点上弱于《太平御览》,但在选录《高僧传》人物方面具有一定的佛学识见。在僧传人物方面,崇尚以神异传教的佛图澄,推崇道宣及其融入中国本土述异观念的感通思想。编纂官的引书收录表现出对文人笔记的一定倾向,“异僧”类收录的隋唐人物除道宣外均来自文人笔记。同时,在承接《高僧传》“神异”类和道宣感通思想的基础上引入更多中国本土述异传统,反映了佛教知识信仰下倾民间的趋向。道宣事迹未被《太平御览》“僧”类和“异僧”收录,道宣律学基础中的四分律也不载《太平御览》“戒律”类。李昉、扈蒙等人对道宣的认识似乎主要缘于其佛教感通事迹而不是律学成就。  相似文献   

14.
金元时期黄庭坚诗歌的主要传播方式有:文学传习活动、诗学著作、诗歌选本、黄集重刊、书法作品等,前四种是集本传播,为文学隔代传播的主要方式,后一种则是单篇传播,是黄庭坚作为诗人兼书法家的诗作在后世传播中独具的特色。其中,有着较强地域性传播特征的文学传习活动和《瀛奎律髓》这样颇具影响力的诗歌选本,对黄庭坚诗歌在金元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周锋  余姝谚 《东方论坛》2016,(2):110-117
殷夫的诗歌最初以个体与群体二元分裂或共存的对立统一方式作“我”的自我表现,随着革命实践的深入,他自觉地将个体追求与现实社会和底层民众的命运结合起来,并将其内化为心灵的本能体验和重组生活的艺术潜能,由此,“我”的自我表现上升至“我们”的即“类”的自我表现。这意味着,只要“我”把生命投入到人民大众的解放事业(“我们”)中去,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我们”也将反哺“我”,并使之朝着真正“类”的自我前进。  相似文献   

16.
《吟窗小会》是沈周晚年在阅读《瀛奎律髓》等书时所作的诗话,集中体现了沈周追求"自然"的诗学思想,亦为我们提供了沈周阅读、书画创作之背景,是研究沈周及明代吴中文坛的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17.
每当提到江西诗派的渊源时,人们会很自然地想到“一祖三宗”之说。(方回编撰《瀛奎律髓》时,倡一祖三宗之说:一祖为杜甫,三宗为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尤其黄庭坚,一是他的父亲黄庶、母舅李常和先后两位岳父孙觉与谢景初,都是专学杜诗的,且有相当高的迭诣,山谷得到他们的细心指导,精研诗法;二是黄庭坚本人一再表示“诗学杜子美。”于是,后代诗评家也多持此说,甚至认为“子美之诗,得山谷而后发  相似文献   

18.
论述古楚国的“嚣类”官职在周官或者其他国家的官职名称中都没有出现,是楚国自己固有的、独创的一类官职。其权力有升有降,权力最大时超过令尹,以军事职掌为主。指出楚国历史上的有名战将也多出自“嚣类”官职的职掌者。对于“莫嚣”和“莫敖”二者的写法,传统多认为应用“莫敖”,但诸多出土材料和传世文献显示,“莫嚣”或许才是古楚国使用的文字形式。  相似文献   

19.
李白所作律诗不多,五言律诗有七十多首,七言律诗仅十余首。方回的唐宋律诗选本《瀛奎律髓》收录李白律诗8首,对李白的律诗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从格律、气势、对偶、时代等方面发掘出李白律诗的特色和成就,表现出通达的诗学眼光和中正的诗评精神。  相似文献   

20.
花,是美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美好生活的一种反映,也是人们心灵美的一个窗口,因此,课文中描写花的篇目章节,远胜其他材料所占的篇幅.就拿高中四册语文教材来说,以花为题的就有《荷塘月色》、《荷花淀》、《樱花赞》、《百合花》,乃至《花城》.至于课文中以花为衬景、借花来表情达意的片断、细节描写,那更是屡见不鲜了.《雨中登泰山》,在登主峰的盘道上所见的野花,与苍松相映成趣;《天山景物记》中的雪莲,表现出高原在雪线以上那特有的奇景;《海市》写“海上仙山”,除铺叙“四季花开”,还特写了一位青年妇女鬓角上插着一支野花;《药》在夏喻的坟顶上有“一圈红白的花”;《百合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