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世纪的元杂剧研究成就巨大。在本世纪,元杂剧研究成为一门体系性的学科,“一代文学”的地位得以确立,关汉卿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被承认。在元杂剧的繁荣、衰微和发展分期等问题上逐渐达成共识,一批元杂剧作者的生平、写作活动与作品的真伪归属得以考证和辨析。探讨元杂剧的题材内容、艺术结构和演出形态,确立了悲剧、喜剧的概念,并对元剧的悲剧、喜剧类型进行了深入研究。特别是文献、书目的搜集整理,成就尤为突出。但也存在研究角度单一,研究程度不平衡等不足。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元杂剧研究成就巨大,元杂剧研究更成为一门体系性的学科。关于元杂剧的研究文献相当丰富,研究者从各方面对元杂剧进行研究,如元杂剧的题材来源、元杂剧中所体现出的民俗文化、元杂剧所体现的语法、元代文人与杂剧兴盛相互关系等。总体看来,研究者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和研究视角的多维性是20世纪元杂剧研究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3.
该文回顾了20世纪下半叶的元杂剧研究,认为可以1977年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前一时期对关汉卿及其剧作的研究、对《西厢记》的评价以及对元杂剧文献的收集整理考证等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港台学者的研究也大有收获。后一时期,学界首先对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拨乱反正,8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方法的更新及视角的转换,研究领域大大拓展,无论是对微观问题的深入探索还是对宏观问题的准确把握,都取得了斐然可观的研究成果,元杂剧的研究已步入成熟期。  相似文献   

4.
关于元杂剧版本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晚近著名学人就元杂剧版本问题多有论议,并由此贬抑《元曲选》,大抵发生在1915年《元刊杂剧三十种》被影印、便于学人利用以后。1938年,明人赵琦美脉望馆所藏抄校本元明杂剧二百多种发现以来,元杂剧版本问题更受学人注意。《元曲选》的编选者臧懋循师心自用,改动曲文,招致批评,是为事实。但此类批评不宜绝对化。与诗文流传情况不同,戏曲剧本在传播过程中常遭艺人改动,讨论元剧版本时注意到这一历史现象当更切合实际。  相似文献   

5.
20世纪《红楼梦》艺术形象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者们对于曹雪芹的典型观、人物形象所取得的总体成就、人物形象多姿多彩的“特性”及各种特殊类型典型的塑造,如“第三者”、“过场人物”、“陪衬人物”、“严父”、“慈母”及“僧尼”等都有研究。同时,对于曹雪芹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段,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动作语言描写以及各种艺术手法技巧也进行了研究。甚至有人研究了绘画、戏曲、诗词和医药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作用。这为我们正确理解《红楼梦》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6.
元杂剧中的传奇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元杂剧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形式,它在创作时熟练运用传奇的手法,描写奇特的事件,形成奇异的情节,展现超出寻常的情义,挖掘平常生活中蕴涵的不平常,塑造不寻常的人物形象,丰富了当时的戏剧表演,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7.
8.
本文认为,元杂剧衰落,表现在缺乏有成就的杂剧作家和震憾人心的作品,演出萧条,中心南移。衰落的因素,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尽管如此,有些爱情戏、友情戏写得较好。这些戏虽非主流,也应引起重视,而不能一概否定。  相似文献   

9.
元杂剧中的民俗文化研究论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杂剧中的民俗描写是受元代政治制度、经济生活、地域环境、文化价值观念的多重影响而产生的,具有深厚文化底蕴与文化个性。深入考察元剧民俗文化遗存,从民俗的、历史的、文化人类学等多角度关注研究元杂剧,对进一步丰富元杂剧的研究领域、挖掘元剧的文化底蕴与文化精神、提升元杂剧的研究水平无疑有着特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戏剧反映人生,人生就是戏剧,尽管故事里的主角时代各异,但他们同是为剧作家的情志服务的。该文从罗锦堂先生所分的8类元杂剧中的家庭剧出发,全取当中13种旦本家庭剧作研究对象,试图从这些旦本的文本出发,分析并归纳这些旦本的旦角类型,来看当中反映的元代社会对妇女在家庭中担当不同角色身份的不同诉求,以及对妇女行为的规范;更从这些且角的言行看出当时社会要求妇女的、或妇女本身要求自己的应有特质。  相似文献   

11.
近年出版的文学史中,中国学者对于元杂剧在短时期内突然繁荣仍然祖述“汉人受压迫”的旧说,但是近年翻译出版的《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却从社会学角度提出了“互动说”。作者同意此说,但参酌陈寅恪以近代社会学之“集团研究法”论史,借助“与中原文化迥异的胡化地域和胡化集团士族”,分疏唐代政治制度及士族政治分野的研究方法,从由金入元的北地汉人世侯文士集团,比照《录鬼簿》关于元曲作家的记载,佛教“以像立教”的传布特点,以及元人碑记中关于戏剧的记载,对于元杂剧短时期内突然繁兴的原因提出了新说。  相似文献   

12.
袁牧之戏剧历来少有人研究,但他在戏剧表演、剧本创作及理论创新各方面都有积极的贡献。在 现代戏剧基本观念的影响下,袁牧之戏剧体现出启蒙的性质,主要表现为创作手法的现实主义主流,内 容平民化,主题反帝反封建,学术研究科学严谨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元杂剧具有独特的生命意识。在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理想追求的人们身上反映出对于生命的不同追问,传达着元人独特的心态和对于自我的独特体认;而这种生命意识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4.
李春祥先生撰写了我国新时期"第一本元杂剧史"--<元杂剧史稿>,对元曲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在新时期的元曲研究界开风气之先;他提出并论证了"<录鬼簿>才是戏剧史领域里的开山之作",将我国戏曲史中有关这门学科建设的时间提早了600年;他对元代包公戏、元杂剧地域范畴的研究及元人散曲的研究多有见地;他对元杂剧"全面的、多角度的,也是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取得了学术界公认的成绩.  相似文献   

15.
在元代散曲中,存有一些有关元代戏曲的史料。通过梳理、分析,大致可把它们归纳为四类:一是有关元代戏曲演出的史料,二是有关一些戏曲家的史料,三是有关部分乐妓的史料,四是关于少数戏曲故事和戏曲剧目的史料。这些戏曲史料的存在,有一定的补遗价值、认识价值和文学史价值。  相似文献   

16.
元明戏曲中的“蒙太奇”主要包括“连续蒙太奇”、“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心理蒙太奇”、“声画蒙太奇”和“多舞台结构”等。元明戏曲蒙太奇意识产生依据有二:一、戏曲的思维方式和心理基础:二、戏曲假定性、虚拟性和程式化的特征。其深层原因与戏曲形成发展的特殊历史道路密切相关,也与传统文化的背景有关。这些“蒙太奇手法”在元明戏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现存元杂剧作品中集中描写龙王形象的并不多,仅见于尚仲贤的《洞庭湖柳毅传书》和李好古的《沙门岛张生煮海》两部杂剧。其中,作为一水之主的龙神——龙王形象主要以父亲角色出现,二剧共同表现了龙王在儿女婚事上的软弱与无奈,而这样的形象特点与中国传统观念中的龙王形象截然不同。究其原因,应该说很大程度上受到印度佛典中地位低下的龙王故事的影响,并在其流播过程中与中国民间传说、故事互相影响、渗透,最终中国化、人格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元代中后期,许有壬位至显贵,直言敢谏,为人耿介,诗、词、散文均能,著有《至正集》《圭塘小稿》和《圭塘欸乃集》。明清时期,学者在文学艺术、思想文化,政事廉干等方面对许有壬多有关注,20世纪,学者从多角度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21世纪,研究增温、势头不减,但仍有诸多需要开拓的领域,与社会学、政治学、民俗学等学科的融合期待加强。  相似文献   

19.
元杂剧虽到了元末就已衰落,但杂剧的某些因素如剧目、曲调及演唱形式等,为明清时期的昆曲所继承。昆曲将元杂剧的剧目全本改编或选取单折,继续在舞台上流传;杂剧所用的曲调及其联套形式也为昆曲继承,但根据昆曲的剧本体制,发生了一些变异;昆曲在演唱杂剧所采用俚歌北曲时,也采用了依字定腔的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