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老子》一书,蕴含着丰富的认识思想,研究这一问题,对发掘《老子》一书有价值的成份,研究中华民族的思维特征都很有意义。然而许多研究《老子》者,往往拘泥于《老子》一书中“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绝圣弃智,绝学无忧”等片言只语,给《老子》的认识思想冠以“蒙昧主义”、“神秘主义”之名。我以为这都是因为没有触及  相似文献   

2.
平者,平常之谓也。读平常书,持平常心,致虚守静,作平常之解是也。人有心志,难免“云云”。迷于百家争疑,执着名人定论,不能自知,岂能知人。“归根曰静,静曰复命”,淡化主观客观,进入书中之主观客观。“复命曰常,知常曰明”,“知常容,容乃公”,则《老子》可解,解亦平常。平常之解,或为正解。吾随吾兄研习金石刻划,自知驽钝之才,易出差错,置《老子》于案右,受道破惑。遇有所解,  相似文献   

3.
目前 ,人类已经认识到人类在大自然中的可持续发展 ,是人类与自然共存的必由之路。先哲老子主张顺应、尊重自然规律 ,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道法自然”思想 ,对当代可持续发展思想来说 ,包含着深刻和丰富的营养。例如 ,“知常曰明”意即人类认识了天地万物相互运动变化的规律 ,才叫明智 ,这可以说指出了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环境观的根本内涵 ;“知和曰常”意即保持阴阳交合达到和谐与平衡状态 ,才可以在自然中生存和发展 ,这可以说指出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应树立的人地关系观念 ;“知止不殆 ,知足不辱”意即对利益、财富的攫取应在度的范围之内 ,超过度就会适得其反 ,这可以说指出了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人类应具有依靠一定理性约束的行为观  相似文献   

4.
《老子》作为道家思想的源泉 ,所蕴涵的内容丰富且深刻。通过对其朴素的“贵柔守雌”、“知常知和”、“知足知止”思想作现代诠释 ,可以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5.
老子创立了以“道”、“无为”为核心的哲学体系,由此老子认为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能悟“道”、弘“道”的“圣人”,教育方法是“行不言之教”。老子还对“为学”与“为道”的关系,以及师道观等问题作了详细的论述。为此,可以从探讨老子的哲学思想入手,对老子教育思想的内在要义及其影响进行解读,以分离出其中具有永恒价值的思想元素。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哲学的基本问题入手 ,以老子对“哲学最高问题” ,即“道”的本体论的阐述作为前提 ,解读《老子》哲学的“有无同一性问题”。首先 ,本文揭示老子认识论主知的特色 ,作为世界本原、始基的“道”以及由它化生的事物与现象是可以认识的。其次 ,对《老子》哲学中关于怎样认识具体事物以及实现与“道”的绝对同一问题作了进一步的分析。抓住老子认识论中“为学”与“为道”的矛盾 ,最终揭示出老子认识论的消除欲望、放弃实践、超越感性、止息思维、浑然与天道合一的认识特点。  相似文献   

7.
试论老子“道”的过程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确理解“道”的含义,是正确理解和把握老子思想的关键。考察“道”的字义、“道”的思想渊源、老子把“道”作为其哲学体系的根本概念的有关论述、“道”融通万物的同一性、老子关于“道”的认识论、“道”作为实践行为法则等方面,可以发现,“道”体现的是过程的思想。将“道”理解为过程,不失为研究老子思想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8.
老子没有论述时间的专著,但老子的哲学思想中包含了他的时间观,可称之为老子的时间哲学。老子时间观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循环时间观。讨论了老子时间观的思想根源和基本内涵,老子哲学中的“有”、“无”思想和“道”的论述如何体现老子时间观的本质,以及老子关于道德的演变过程的论述如何体现他对事物发展时间先后顺序的观点。这些问题的探讨与分析对于我们认识老子时间观及其科学性以及对现代时间观的研究,都具有重大的方法论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一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建构了自己精密哲学体系的哲学家、思想家,其思想之深邃、道论之玄妙,令时人与后人既迷惘又神往。老子的思想何以如此难以领会,甚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产生截然不同的文化效应呢?笔者认为,这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老子哲学的“玄之又玄”,因为“玄”只是其表象,仅仅是老子思想精粹的外在显现。如果我们从更深的文化层次对其进行分析,即可知“老学”之“玄”,系老子的孤独感所至。这样,老子的孤独感对老子哲学的形成有什么影响,它在哲学意义上有什么价值等问题,就很有研究的必要了。二现代心理学理论…  相似文献   

10.
关于老子的处世哲学,一些史学家认为老子崇尚权术,这是不无道理的。《老子》书中讲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三十七章),这句话体现了老子学说的基本思想,而且也突出地概括了老子的处世哲学。剖析老子的这种处世哲学,对于认识老子的思想是有一定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关于老子哲学的性质问题,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有争论。虽然问题的探讨越来越深,越来越广,但原则分歧始终未能解决。 在给老子哲学定性时,人们涉及了多方面的问题。其中主要的是,老子的“道”究竟是“有”还是“无”?“有”和“无”的含义究竟是什么? 断定老子是唯物论者的同志认为:“道”是“有”。其主要根据是,《老子》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二十一章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由此得出“道”是物质的结论。断定老子是唯心论者的同志认为:“道”是“无”。  相似文献   

12.
严复从政治功利主义出发,在评点《老子》时,将老子之“道”与斯宾塞之社会学思想互证,以“无为而治”来比附孟德斯鸠的民主思想,用“为学”与“为道”的统一说明《老子》具有与西方逻辑学相通的科学思想,并将“道”与西方的自由、平等、进化、文明等概念相疏通,这些都具有浓厚的中西会通色彩。这种会通的目的是为了论证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合理性与合法性。  相似文献   

13.
老子《道德经·第一章》是老子大道思想的最基本的表述,是其“玄览”观和无为精神的理论基点。本文试图从西方德里达解构主义观念出发,对老子《道德经·第一章》做尝试性解读,探讨其常道与非常道、道与名、道的状态之间和特征之间的解构性,以更好地理解老子道学观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1 全部《老子》关于道、德的议论,主要有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论述“道”的基本特征,讲明君德应该配“道”,即侯王须法道、守道。一是从“道”之作用与表现的角度论述“道”与“德”的本质联系,即二者的本然同一,以及在这一前提下提出的修养理论。《老子》所论“道”之特征,可概括为三:从其作为实体存在说,“道”的特征是:“无名”,“无极”;从其产生天地万物的作用说,“道”的特征是“自然”、“无为”;从其作为运动过程说,“道”的“特征”是“周行”和“逝曰远,远曰反”。关于第一个方面,《老子》十四章云:“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先秦在辩证法问题上较有代表性的思想家———老子,孙武,韩非,《易传》的作者在转化及转化条件方面的思想进行了分析。认为由《老子》的“反者道之动”到《易传》的“一阴一阳谓之道”是一个不断发展深化的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由《老子》的转化的绝对性到孙武的军事领域中胜与负等的转化需一定的具体条件,再到韩非的“不制不形”的一般转化条件及转化的具体条件———“得事理”、“动弃理”,最后到《易传》的“物极必反”,“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既为人类思想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也为人类思想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教训  相似文献   

16.
道家哲学是一种崇尚自然的哲学。其基本原则主要包括知常曰明、知和曰常、知止不殆和知足不辱。这些观点对我们解决21世纪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分析老子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认识论根源,虚无主义的表现以及对历史的积极与消极影响。着重探讨了老子产生文化虚无主义的认识根源,指出,由于不能区分感性经验世界与人文精神世界的不同,从而把从感性经验角度而言是“无”的道,推广到了人文领域,造成了老子认为人文领域也应为“无”。文章从“对知识的否定”,“对物质文明的抛弃”,尤其是“对道德的批判”这几方面探讨了老子文化虚无主义的主要表现,并进一步具体分析了造成这些表现的原由。文章最后指出老子的思想对中国文化的破坏作用大于建设作用。  相似文献   

18.
对于《老子》,学术界的意见并不一致。有的认为《老子》就是一部哲学书;有的认为《老子》是治世的书,是君人南面之术;有的认为《老子》是言兵事、言诡计的书。以上看法各有自己的根据和道理。整个一部《老子》,一言以蔽之,言“道”与“德”。道为“本”,德为“用”。“道”就是永远具有“虚”、“无”性,故恒、常;“德”就是循“道”(循着道的法则)而发“用”。道的法则就是自然、无为,故老子追求自然与无为。  相似文献   

19.
作为老子科学思想基础的自然观,包括以“道”为始基的自然哲学、宇宙生成论、宇宙循环论。“道”乃天地万物之本,它包含着两种相反因素的相互作用,蕴含着辩证法三大规律。老子的技术思想从“朴散为器”到“大制不割”,从“有而用之”到“有而不用”,从“有之以为利”到“无之以为用”,均体现出老子对人类心灵与器物之用关系的觉悟。老子的这些论述,不但对于工程设计有很好的指导作用,而且对于人们处理国事、家事、世事与人事等生活的诸多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老子科学思想实现了还原论与整体论的综合,以及“天”与“人”的综合,即自然与人的综合。  相似文献   

20.
《重新发现老子》一书 ,是作者对《道德经》原文深意的发现而提出与他人完全不同的新见解 ,本文概之。其中 ,对道、德、道常 (朴 )、道、道冲、道隐、孔德以及无、玄、啬、绝圣、绝学等在《道德经》中的真正含意进行了逻辑自圆的认定。真正论证了老子道德的自圆性 ,说明了人类全部文化所阐明的自然与老子观念相容 ,说明老子关于人为如何合乎天然的论述反映了“东方事务学”的风骨。从而拂去三千年来加在老子身上的尘污 ,第一次明晰、完整地再现老子思想的光辉。特别是 ,本文将事物的终极原理归结为“善贷善成”而与大易原理一致 ,以概括最小作用原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