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美国华裔女性文学,建构少数族裔女性身份与文化身份的认同感,成为美国少数族裔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3.
文化符号是地域、民族或国家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和形式。文化符号对象化的结构性机制可以反观人类整体结构、总体精神的发展,也可以使人反观自我个性的状态和形成自我身份认同。传承传统文化符号是青年文化身份认同的重要内容维度。当前消费主义文化下的符号消费对传统文化符号的异化表达,后现代虚无主义文化下对文化符号的碎片化解读,全球化下文化冲突对本土文化符号的挑战等情况不同程度地造成文化符号记忆断裂,影响高校青年群体的自我身份认同。为此,要与时俱进地推进传统文化符号的现当代发展;增强文化自信,不断增进高校青年文化身份认同感;运用高校德育教育体系,培养青年群体传承文化符号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4.
张静 《现代交际》2011,(3):101+100-101,100
"香蕉人"即华人移民后裔由于受到美国主流文化的影响,他们在不觉中放弃了中国传统文化。但是从小生长在华人父母的文化中间,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华人移民后裔属于一个极为特殊的群体,他们既不被中国文化也不为主流文化所接受,只有在两种文化中徘徊,寻求认同。  相似文献   

5.
杨志芳 《职业时空》2008,4(11):136-137
认同性是一种预定人的社会角色的功能,它确定人在世界中的位置,又严格地限制人的思想和行为的范围。在现代之前的社会里,很少经历认同危机,所以认同性很少被反思和讨论。然而,在现代以至后现代社会中,认同性就变得动态不稳定和多重化了,学者们对此也开始予以关注和研究。本文仅以伯明翰学派领军人物之一的戴维·莫利(Morley,D.)对认同性的论述为参照来解读文化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6.
随着美国华裔文学创作的发展,对华裔文学的研究也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热点。尤其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也不断壮大起来。与此同时,众多杰出的华裔女性作家脱颖而出,由此我们可以从中前瞻华裔女性文学在未来的蓬勃发展,以及未来华裔女性文学在美国乃至整个文学界地位的确立。  相似文献   

7.
华文夏令营通过提供文化知识和中国阅历来影响和增强华裔新生代的中华文化认识、认知、认同,从而增强其与中国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并能够在世界舆论场中对所在国受众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华文夏令营在实际运作中的确起到了增强华裔新生代中华文化认同的作用。因此,应该正视夏令营举办中的不足,总结经验,改进创办模式,通过运用新媒体和新技术手段保持与华裔新生代的长期联系,巩固华裔新生代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8.
当今时代,随着政治经济的不断交融与联系,文化也在发生碰撞与变化,跨文化交际成为文化交流的主要方面,在这一系列的文化冲突与融合中,文化身份以及文化身份的认同越来越凸显。《日常用品》中白人文化与黑人文化的矛盾冲突中文化身份认同问题及其明显,黑人始终生活在白人文化的夹缝中,他们既接受白人文化的熏陶又接受本身文化的影响,但是他们却始终无法被白人社会所完全接受。  相似文献   

9.
在梳理面子理论研究和探讨美国华裔面子心理生成机制的基础上,对美国华裔导演Alice Wu浪漫轻喜剧《Saving Face》中华裔一家三代人的面子话语进行认知心理分析,试图了解"面子"背后隐藏的华裔美国社会文化的实质以及传统与后现代理念的冲撞,以进一步加深对美国多元社会文化视域下华裔心理的认知解读。  相似文献   

10.
美国政府奖学金CLS项目是来华短期留学生汉语培训项目。本文以一名通过CLS项目来华的美国华裔留学生为个案研究对象,利用跨文化的相关理论分析该生在华的文化适应问题,为短期汉语培训项目提供借鉴与经验。  相似文献   

11.
身份问题一直是美国华裔文学作品的重要主题。本文通过对《女勇士》中五位不同类型的华裔女性从对自我身份的迷茫到建构过程的分析,探讨女性只有通过话语权的建立,才能实现"他者"到"自我"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试图通过对于美国华裔中知名从政人员的从政历程进行剖析,从中找到他们的共同经历和特征,为美国梦的实现,找出其重要的影响因素,并借此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相应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选取了近年国内外有关同性恋认同研究的学术论文,从同性恋认同发展模型、同性恋认同与身心健康关系、同性恋认同影响因素以及同性恋认同与心理治疗四个方面介绍同性恋认同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指出当前研究还存在理论模型适用性不高,研究方法单一,研究内容不够深入,国内关注度远低于国外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应注重理论研究在实际中的适用性,丰富研究方法,深化研究内容,提高国内学者对同性恋认同领域的关注度。  相似文献   

14.
台湾特殊的历史际遇、政治体制的本土化流变以及解严后的"去中国化"教育形塑了台湾青年世代的"台湾人"情感和"台湾意识",这种强调台湾并区隔大陆的身份认同不仅影响了台湾的政局走向和社会变迁,也成为两岸和平统一进程中的绊脚石,"太阳花学运"以及时代力量的崛起都警示我们,应该在不断完善自身、把握两岸关系主动权的基础上,更加重视两岸的青年交流问题,并不断探索两岸的文教交流与合作,力求建构台湾青年的正确身份认同,进而减少两岸和平统一的阻碍。  相似文献   

15.
“礼物交换”包括了实物交换和象征意义交换两个层面,“请客”是“礼物交换”的一种形式,“请客”蕴含着关于人际关系的丰富意义,而这种意义正是现实中人们身份认同的诉求所在。  相似文献   

16.
一直以来,在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角色已经逐渐发生了改变,不再是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而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只有这样,大学英语教学才会顺应时代的变化,适合社会的发展,才会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本文指出了外语教师身份认同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希望对英语教师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7.
文化适应与身份认同:当代海外华人教会的青年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督教在近代华人的海外移民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今时代,华人基督教会在海外华人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并逐渐承担起青年培养的责任。它们认识到当代华人青年不仅面临着后现代文化及信息科技发展的巨大冲击,还面临着文化适应及身份认同的困惑。海外华人教会人士对华人青年群体的处境有着较清醒认识,并在具体的实践中付之以适切、有效的培养策略,进而完成海外华人亚文化群体及族裔的建构及认同。  相似文献   

18.
在城市化过程中,青年农民工面临着身份危机。为了实现身份认同,青年农民工需要进行身份重塑,经由身份重塑实现身份认同是青年农民工个体获得明确身份地位的一次飞跃。除了实现身份认同,青年农民工还应通过政治参与的方式来融入社会,获得社会认同。由身份认同到社会认同是青年农民工在社会化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  相似文献   

19.
蚁族话题自2007年起开始登上中国社会的话语舞台,在社会学领域被称作是继农民、农民工、下岗职工之后社会群体的第四次大发现。通过对准蚁族群身份认同的研究.发现个体媒介素养对身份认同产生分化作用的同时,也发现学校教育及社会舆论引导方面的不足。在对该群体身份认同的步骤和原理作出解释的基础上,针对该群体提出有益于社会和群体本身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尽管对文化帝国主义的争执颇多,但在全球化的时代,其依然发生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文化帝国主义深刻影响着我国青少年的文化旨趣,并引发青少年的文化身份危机,其主要表征为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更加复杂、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互动日趋削弱、主流文化的影响力逐渐降低。在应对这种文化身份危机中,有各种不同的方式,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明确的、自信的文化身份。当前,青少年的文化身份认同,与青少年价值观建构在内核上有着极大的互补性和交融性,两者的关系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