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主要包括创新是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动力观、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道路观、改革是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点火系”的改革观、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的人才观、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历史观等。这一伟大论述,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最新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作为我国新时期制定科技创新战略、方针和政策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推动,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路线图、时间表和施工蓝图,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在确立马克思理论"微观基础"时,通过重释马克思的原典,承认马克思社会发展动力论"客观要素"的价值,并有限地体现出其对马克思的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根本动力的"客体动力观"的"回归";通过对社会发展过程中主客体要素统一性的阐发,表达了其关于社会发展动力是主体与客体双重要素推动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理论品质。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到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核心 ,他们总是紧跟历史潮流的推进 ,及时总结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新经验和新规律。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有力杠杆等观点 ;列宁、毛泽东初步论证了科学技术与建设社会主义的关系 ;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 ;江泽民则进一步指出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要标志。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就这样在创新中发展 ,在发展中创新。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科学技术观蕴含在其对科技异化的批判与扬弃之中。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科技异化突出表现为人沦为“机器的附属”,而其根源则在于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运用,因此,扬弃科技异化必须转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在对科技异化的批判与扬弃中,马克思阐明了自己的科学技术观,同时也指出了科学技术应该发展的方向,而这也对当今社会更为合理地发展、运用科学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技观包括三个方面: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自然科学是产生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认真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的科技观,对于认真执行党中央关于科教兴国和技术创新的战略方针,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技观包括三个方面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自然科学是产生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认真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的科技观,对于认真执行党中央关于科教兴国和技术创新的战略方针,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社会发展动力问题是历史观的一个核心问题,同时也是人类历史永恒的话题。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把唯物史观的基本动力观点与中国具体国情和生产力发展状况结合起来,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先后形成了各具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观即毛泽东的矛盾动力观、邓小平的改革动力观、江泽民的创新动力观和胡锦涛的和谐动力观。和谐动力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在矛盾动力观、改革动力观和创新动力观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新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观。研究和谐动力观有助于加深对唯物史观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观的理解和认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我国将和谐文化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和谐文化可为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科技创新是社会进步、国家强盛的保障,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科技创新对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人的全面发展均具有促进作用,而且是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正确认识和谐文化与科技创新的内涵,把握和谐文化服务于科技创新的理念,对于发展社会经济、振兴中华民族,再创"中国奇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论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观的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发展动力问题是人类历史永恒的话题。唯物史观指出,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在坚持这一理论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和生产力发展状况,不断对社会发展动力观进行发展和创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社会发展动力观,即毛泽东的矛盾动力观、邓小平的改革动力观、江泽民的创新动力观和胡锦涛的和谐动力观。这些理论抓住了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探索,经历了三个前后相继的认识阶段,即毛泽东的矛盾动力观,邓小平的改革动力观和江泽民的创新动力观,这反映了党在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上认识的不断深化和推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一般动力,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而创新则是知识经济条件下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不竭动力。矛盾———改革———创新的动力轨迹表明我党对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探索,日趋成熟。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的"创新动力说",集中反映了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发展趋势,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迫切要求;它超越了马克思、毛泽东、邓小平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论发展的一个崖阶段;它超越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争,是全面的系统的发展动力观。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探索,经历了三个前后相继的认识阶段,即毛泽东的矛盾动力观,邓小平的改革动力观和江泽民的创新动力观,这反映了党在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上认识的不断深化和推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一般动力,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而创新则是知识经济条件下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不竭动力。矛盾——改革——创新的动力轨迹表明我党对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探索,日趋成熟。  相似文献   

13.
从人的需要这一源动力出发,马克思、恩格斯考察了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根本动力、直接动力和主体力量,构建了关于社会发展动力学说体系。中国共产党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发展动力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关社会发展的矛盾动力、改革动力、创新动力、和谐动力、精神动力等多方面理论。面对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时期的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应当立足于当前中国的社会发展实际,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思想,不断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努力实现“中国梦”。  相似文献   

14.
劳动权利、义务异化是异化劳动不道德性的两个重要方面,也是马克思审视资本主义社会矿难问题的两大伦理维度。在马克思看来,矿工劳动权利,尤其是健康、安全权严重缺失是矿难的实质所在;资本家草菅人命是造成矿难的根本成因;资产阶级政府不作为或消极作为是造成矿难的重要原因。马克思劳动权利、义务观启示我们,防治矿难,克服异化劳动是根本要求;健全完善机器设备,积极发展大型煤业集团,加强“安全民主”建设,扫除不道德煤矿资本的权力靠山是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个人观是在历史唯物主义形成的过程中产生的,它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个人的现实性是马克思个人观的基础、个性自由是马克思个人观的思想取向;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个人观的价值目标。马克思个人观研究是历史唯物主义深度研究不可忽视的一个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探讨马克思自由观形成的路径,对于把握其核心和本质具有重要意义。自由主义传统构成马克思自由观形成的广阔背景,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中的人本主义是马克思自由观的理论源头。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马克思的自由观实现了对自由主义传统以及人本主义自由观的摆脱和超越,成为科学的、实践的自由观。  相似文献   

17.
科技资源是支撑科技活动、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物质基础,表现为从事科学技术活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其规模、结构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科技创新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研发是创新活动的重要表现,研发成果也就是创新活动成果。近些年,中国企业的研发投入持续增长,研发水平也不断提高。总量上,中国科技资源是较充足丰富的,但以人均水平而论,中国科技资源的拥有量并不占优势。统而观之,中国从事研发活动的企业数、研发项目数均呈增长之势,整体上中国企业的研发创新活动都有较好的表现。未来,中国要加大科技投入,推动科研单位在基础科学领域的研究;强化企业的科研主体地位,推动前沿技术的研发和创新;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推动地区科技资源和科技力量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辩证的否定观是马克思哲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方法论。辩证的否定观认为,每个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肯定到否定,然后从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辩证否定观是当前先进文化建设重要的指导思想,是建设先进文化的哲学基础和内在动力。我们要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发挥辩证的否定观的选择性、继承性和创新性的功能,努力走出一条既能体现现代世界文明水准又有自己民族特点的文化发展的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社会实践的新视角重新解读马克思时间观,认为马克思第一次把时间与人的实践联系起来思考,创立了科学的时间观。在马克思看来,时间是人的积极存在,是人的生命尺度和发展空间。马克思的时间观具有主体性、革命性、辩证性等特点。重新认识和应用马克思时间观,对于重视时间,节约时间,把握有利时机,合理利用时间,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0.
地方高校科技工作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地方高校科技工作在高校学科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重新审视与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是地方高校科研管理运行的动力机制;加强重大项目的牵引,是实现地方高校科研创新的引擎机制;加强科研大师的引进与科研人才的培养是实现科研目标的人才保证;打造一流的学术氛围与科研环境是实现科研管理良性运行的内在动力;尊重人的首创精神,鼓励多学科交叉与集成,是实现科研创新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