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王夫之诗歌审美意象说包含情景交融论和审美直觉的“现量”论。其意象说的审美意义受道家,特别是老子美学“道法自然”、“大象无形”论的影响。王夫之审美意象说蕴含深邃的价值形而上学色彩。  相似文献   

2.
庄子的“真人”形象是承继老子的“婴儿”意象而来,但庄子已赋予了他更多的意义。“真人”带有“天性”、“真心” 与?‘真诚”的丰富内涵,可以说更多的是庄子所创造的一个具有“天人合一 ”色彩的理想人格形象。庄子“真人”形象对培养开阔 心灵构建理想人格仍具有积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意象结构要真正把握抒情诗的意象,首先需要从三方面把握意象的二重结构。从意象的本质说,意象是意和象的一:重结构。黑格尔说:“诗并不是把已被人就其普遍性认识到的那种内容意蕴,用形象化的方法表现出来;而是按照待本身的概念,停留在内容与形式的未经割裂和联系的实体性的统一‘体上.”(《美学》第三卷)黑格尔在这里指明了诗不是抽象内容的具象显现,而是一个未经分离的实体性统一体.这可由意象的诞生来说明。意象以审美表象为前提.表象的特点是介于感性和理性之间,它来自对客体的感知,又努力向观念方向去把握对象。诗人把表…  相似文献   

4.
老子《道德经》中所提倡的无为之道抽象而虚幻,如何理解引起研究者的困惑,从理解书中常提及的“婴儿”概念入手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道德经》书中常提及婴儿,源于老子个人的成长经历,也是老子从理论的需要而概括、抽象出来的概念,当然也是研究者体道、悟道、行道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5.
“道经”首篇是《老子》全书之总纲,当从“以老证老”、考虑语境、整体把握这三原则出发来考察,方能正确地阐释本章之旨。其中“道”是一种不可名状的、形而上的“非常之道”,而“无”和“有”则是老子分别对远古蛮荒与近古物质两个时代的称呼。  相似文献   

6.
老子哲学:生存之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老子哲学:生存之道黄玉顺关键词:老子生命哲学生存之道天道人道老子哲学是一种生命哲学,老子之道即生存之道。老子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生存问题,而“道”的形上本体只是被设定来解证生命问题的精神工具(“道”即是“路”,并不是目的地本身),其认识论只是由以把握生...  相似文献   

7.
从意象的角度去感受原始艺术不同于从名(理)的角度去读解它。前者必然沉浸于对道的静观,后者必然落实在对事实的发现。从老子无状之状的审美理想静观龙的传说,龙包涵象的内在规定。龙的意象变形与老子“无物之象”的“惚恍”之美在比照中析厘出一种全新的解释学感受。原始艺术的方圆互释的意象转换在与“大方无隅,大象无形”的美学标准的比照启迪之中得以静观人道。此种人道觉悟是理解中国古代艺术,特别是理解中国原始艺术的理性向导。  相似文献   

8.
司马迁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最早记述老子的生地说:“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两千年来,老子生地今河南省鹿邑县已为历代学者所共识。近年来,却有人又提出“老子生地涡阳”的说法。笔者翻阅史料,实地考察,特作此文,对老子的生地鹿邑进行考证,并与“涡阳说”辨论。  相似文献   

9.
老子的“玄览”思想是一种超越理性逻辑的非理性思想,是人类最高的认识方法。老子“为道”需要“玄览”,“玄览”是“为道”的哲学方法。“玄览”是一种心境,需要用“直觉”悟性去开启,通过理性“静观”来把握,从而达到超然物外与超然自我的“玄同”境界。  相似文献   

10.
《老子指归》《老子河上公章句》《老子想尔注》等汉代三大《老子注》都对《老子》中的“自然”概念作了诠释。《老子指归》从本体论和生成论层面均突出了“自然”的重要性,突出了道对万物的生化是无意识、无目的的,同时又着重强调道并非主宰万物的实体,万物是自生自成的,这是对西汉中后期流行的天人感应等神学目的论的反动。《老子河上公章句》提出“道性自然”的思想,认为道性自然导致万物自成,也没有说万物是自生的,主要突出“道”的作用,与《老子河上公章句》修道长生的主旨是相关的。《老子想尔注》中的“自然”只是“道”的一个代名词,其实质是有意消解了“自然”的含义以及“自然”在《老子》中的重要作用,而且不再说道的本性是自然,而是将“道”神化,所凸出的是道的至高无上性,《老子想尔注》是完全从宗教角度来诠释《老子》。  相似文献   

11.
纵观中国书法创作史,从扬雄、许慎的“心象”说,到赵壹、蔡邕的“气势”说;从王僧虔的“神形”说,到孙过庭的“情形”说;从蔡襄的“神气”说,到刘熙载的“体用”说,可以看出,中国书法创作始终以“意象”为主轴,在“意”和“象”的适度范围内左右波动,形成了一个以形求神、以象表意的书法创作语言的流动曲线。书法意象语言可分为表形的“象”和表情的“意”。这里的线条、结构、篇章等,均构成了书法语言材料的集合体──“象”。因此,“象”是可视的,“意”只能通过“象”来体现。  相似文献   

12.
《老子》以其文学上的特异性和独创性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老子对意象化和形象化创作手法的创造运用,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创始的意义和地位。老子出神入化地运用朦胧手法创造朦胧美的艺术形象和境界,以洗炼的方式阐述哲理。《老子》的文学特质主要体现于其诗一般的艺术表现形式。《老子》在中国文学史上最早充分显示了以哲理为灵魂的“诗”的风采,其句法结构融合了南北诗歌风格、形式的传统和特点。可以说:一部《老子》,是哲理内容与诗歌艺术的完美结合体  相似文献   

13.
托尔斯泰与儒道学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托尔斯泰属于俄国作家中对中国传统文化最有研究的一位,从19世纪80年代起经常研读孔子、孟子、老子、墨子等人的著作,亲自翻译《道德经》并写了评论孔子、老子的文章。在20年当中所撰写和编辑的有关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思想理论的著作有近十种。他承认所受到的影响,从孔子来的是“很大”,从老子来的则是“巨大”。他的“托尔斯泰主义”就有从儒、道学说中汲取的成分。  相似文献   

14.
针对学界出现的对“老庄之学为楚学”的质疑,在全面系统地学术梳理后发现,从思想根源上看,占《老子》八十一章1/3多篇幅的老子道论,其受楚文化影响十分深刻:老子道论渊源于楚开国人物也是楚哲学开山人物鬻熊;老子以水喻“道”得益于楚文化的生成环境;楚文化的特异性成就了老子之道的特点,即楚文化“信巫鬼,重淫祀”的特点带给老子之道以极端的神秘性,楚文化的创新求变精神使老子之道具有极大的变化性.不论是从地域文化上说,还是从学派文化上说,乃至置于整个中华文化上看,“老庄之学为楚学”是可以成立的.  相似文献   

15.
析老子的道     
老子的“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和最高范畴,是判别老子哲学性质的关键。由于《老子》一书,言简意赅、蕴义深晦,历来对“道”的理解不一,至今仍有争议。本文想就管见所及,对老子的“道”加以分析、探讨。我认为,老子的“道”指的是宇宙的根本规律或总规律。老子是在对这一总规律有一定的认识之后才用“道”这个范畴来表示它的。“道”的本义是人们所行走的道路,引伸为途径、方法、道理、规律。在春秋时期,“道”已经在规律、法则的含义上被使用;如公元前606—前602年间,单襄公借“周先王”的话说:“天道赏善而罚淫。”公元前550年,邓曼闻楚武王“心荡”(心悸),叹道:“盈而荡,天之道也。”公元前524年,郑子产反对祭神祛灾,说;“天道远,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尝试用具体的两个意象来概括中西诗学的差异,这种宏观把握有助于直观、有效地比较。中国的“水意象”和西方的“海意象”能较准确地代表两种截然不同风格的诗学体系,同时,这两个意象又是中西具体的自然条件和思维方式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7.
阮籍《咏怀诗》的意象世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阮籍《咏怀诗》“归趣难求”,是古代文学史上的千古难解之谜 ,研究者往往从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当时的文化思潮来探求这个“谜底”。而本文则从《咏怀诗》文本出发 ,结合中国古代的意象理论 ,分析《咏怀诗》意象世界的内容种类和意象组接方式 ,并指出阮籍诗歌意象世界的独特审美特征——隐秀之美。本文认为 ,丰富奇幻 ,多姿多彩的意象世界是《咏怀诗》“百代之下 ,难以情测”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意象之于诗的重要,已经是不言而喻的事了。不过,意象是否就构成诗的全部呢?按照意象的传统含义来理解,意象总离不开“象”,而“象”起码要有可供感官把握的形貌特征。实际上,诗中的很多内容是无法成象的,诗的议论自不待说,当代诗人舒婷的那句“每逢风起,我总要感到/你枝头上独立无依的颤栗”,你说这“独立无依的颤栗”是什么象?可是,你是否因此就不对它们产生诗的感受呢?当然不。那“独立无依的颤栗”不顿时令人生出怜爱之情么?不承认诗的非意象因素是说不过去的。  相似文献   

19.
“美的毁灭”是王尔德的唯美主义代表作《莎乐美》所表现出的悲剧主题。本文就这一主题,从美、恶、毁灭三方面着手,对作品进行了分析、欣赏。其中,主要是通过“月亮”这个既是美的意象又是死亡的意象来阐释全文。  相似文献   

20.
“模糊”这个词,它的同义语是含混、混浊不清等,因此,一说模糊,容易让人联想起“一塌糊涂”和“含混不清”;如果跟思维联系在一起,直觉的印象就是不严谨和对认识缺乏明晰性。其实,模糊思维,是借用模糊这个词,而扬弃了其中的糊涂词义;模糊性思维不是指一种糊涂的思维,而是反映以模糊现象为对象的一种思维形式。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就强调对事物整体把握方面来说,有较浓厚的模糊特征。《老子》所说的“道”,就具有从整体把握宇宙规律的模糊意义。从认识论的角度说来,透过恍恍惚惚的认识媒介,人们可以把握事物的形象;因此,模糊现象、模糊概念、模糊判断和模糊推理等,是人们把握对象本质和规律的一条重要途径。西方的艺术传统,审美过程所获得的审美情趣,往往也崇尚由模糊、朦胧而构成的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