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蓝武 《广西民族研究》2006,2(2):143-148
广西的土司制度是中原封建王朝对广西少数民族所施行的一种特殊的政治制度和民族政策。它渊源于唐、宋时代,确立于元代,完善于明代,衰落于清代,消亡于民国时期,期间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历史,对广西地方民族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在广西地方史和民族史的研究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成为广西地方民族史研究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迄今为止,国内外学术界对广西土司制度的研究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同时研究中缺失和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少,值得我们认真地加以总结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论土司与土司学——兼及土司文化及其研究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土司研究已经走过了整整一个世纪的历程,建立土司学的时机已经成熟.本文从土司含义与土司类型出发,初步探讨了土司学的历史发展、研究对象、研究主题、主要内容、核心层面以及现代意识,并据此对土司学的重要研究时象--土司文化及其研究价值进行了深入讨论.土司学的创建,对我国土司、土司文化、土司政治文化以及微型社区的现代土司现象的多学科理论交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国外的土司现象与酋邦研究也具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3.
李良品 《民族学刊》2015,6(3):79-84,126-128
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研究不仅存在诸多空白和盲区,而且还存在一些问题和误区,诸如土司制度具体内容、土司制度运行机制、中国土司制度与国家治理、明清时期改土归流、土司地区风俗习惯、土司制度史料整理、土司文化保护与利用、土司问题研究方法等,这些问题如果不引起重视,将会对土司问题研究及“土司学”的构建带来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1908-1959年土司残留时期,土司学本体胚胎结构已经形成,多学科介入趋势明显,立足于“东北-西南弧线形”土司文化残留带之上的土司学在该时期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这种现代意识对于我们深入发掘中国土司学史以及有效介入民国土司研究具有一定启示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张凯 《民族论坛》2012,(16):18-20,23
2011年8月在湖南湘西召开的首届"中国土司制度与民族文化"学术研讨会就"土司学的理论与方法"、"中国土司的历史与文化"等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并对"永顺老司城土司遗址与土司历史文化"进行了重点关注,为老司城申遗注入了文化因子。此次会议提出了引入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拓展研究领域,形成土司研究的大视野。  相似文献   

6.
1960~1999年,中国土司学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呈现了前为"浪谷"后为"波峰"的发展状态。此间,土司学的研究对象初步明确,研究主题逐步明朗,研究内容日益丰富,凝集成了历史学本位的政治学和民族学核心层面,依托于现行的民族区域自治政治的土司学,具有较强的现代意识,体现了为民族自治政治服务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苏联民族学正处于两个五年计划之交,应当对它前五年的发展作一主要总结,为后五年的民族学研究勾画出基本的发展前景。前五年,苏联民族学保持了传统民族学作为历史知识的一个专门领域的优良成果,在从广泛的历史角度认识和阐述当代世界的族体一民族过程及其发展预测方面,迈出了明显的一步。同时,它和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地理学、人口学、医学、心理学等学科之间,发展了广泛的联系。对民族学理论问题的研究更加重视。研究方法扩展了,丰富了。群众性调查、预测、资料的电脑处理等,尤其得到广泛运用。苏联民族学家从民族学是关于民族(народ—зтнос)·的科学这一观点出发,继续深入研究了本学科的一般理论问题。民族理论的一些重要方面,如确定民族在其他人类共同体中  相似文献   

8.
壮族地区的土司制度,时间上延续了600多年,空间上覆盖了壮族历史上的主要分布区域,壮族土司制度的众多因子已转化成当代壮族的重要文化元素.因此,壮族土司制度是壮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壮族土司制度研究成果是壮学建立的重要基石.壮族土司制度研究还可以在土司相关专题、土司文化遗产、与国内及东南亚邻国的比较等方面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9.
土司学研究对象分土司及其本质、土司的分布、土司关系、土司制度与土司现象、土司文化及其整体、土司区的城乡网络格局等方面,就土司及其文化研究、保护和开发领域中遇到的理论难题,进行系统分析,提出了名实吻合是我国土司研究的基本准则,土司的本质是"世袭",土司分布主要是时空群事分布,土司关系是土司制度的细化,科学处理土司文化、土司文献、土司文物与田野的关系才能有效地捕捉传统土司文化的影子,最初的土司衙门是从土官居所中分建出来的等等观点。这中国土司学的"经世致用"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土司承袭关系到土司政权的稳定以及中央政府对土司政权的有效管理,也是土司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本文以"建构与再造"为主线,系统深入地研究了明代土司承袭制度的内容及其特点,展示了明代各朝在土司承袭过程中,为了防止作弊假冒,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办法,不断完善土司承袭制度,以加强对土司的控制,进而确保土司政治稳定,以体现中央政府在土司政权中的威望。  相似文献   

11.
依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主题为"旅游(西藏)"目录下模糊检索到的论文样本,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30年来西藏旅游研究进行梳理、分析后,得出:30年来,西藏旅游研究文献在数量上随时间推移呈不断加速的阶梯型上升趋势,在研究水平上也随时间推移呈现出跨越式的提高,在旅游研究方法上也逐渐向定量化、个案化、理论化转变,呈现出不断趋向良性、繁荣的发展态势.但与此同时,也存在学科框架体系不均衡、研究焦点与热点相对滞后、研究视角单一等问题.未来西藏的旅游研究重点为:在特殊地域及民族文化条件下旅游产业水平提升研究、区域旅游联合发展的研究、旅游管理机制转化研究、"跨越式"发展战略下的旅游资源、环境保护研究.西藏旅游研究亟待关注的空白点:旅游危机管理、旅游援藏、旅游社会学、旅游人类学等问题和学科.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3O年来我国民族教育政策回顾与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民族教育政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保障和促进了少数民族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较全面地分析总结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民族教育政策建设的发展状况、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我国民族教育政策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3.
对近二十年来瑶学界在<评皇券牒>的研究中争论和探讨的主要问题作了比较全面的综述.  相似文献   

14.
热贡,作为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汇聚交融的典型地区,热贡文化所呈现出来的独特文化现象和文化特质,为诸多学科的调查和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素材.正是在各学科的学术介入下,热贡文化的内涵与价值不断被开拓和发掘,并在当前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地方文化产业化发展的探讨中,对解决诸多现实问题产生重大的学术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弘  王小红 《民族学刊》2021,12(10):59-64, 123
丹巴位于“藏彝走廊”的核心区域,其对汉藏民族关系、中央政权与边疆地区的稳定均具有重要影响。自忽必烈时期开始丹巴即开始实行土司制度直至新中国成立,研究丹巴的土司制度发展历史对梳理“藏彝走廊”民族关系及社会发展历史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丹巴土司制度的发展历史进行了考证,并对其境内的四个土司的管辖范围、权力地位进行了梳理,以期对该地区历史发展研究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6.
袁琳蓉 《民族学刊》2014,5(3):59-66,126-127
宗教现象是民族学者了解羌族文化的一个极重要的方面,对羌族宗教研究作回顾与反思有重要价值。二十世纪初,英国传教士、民族学者陶然士以传播论为依据,认为羌族是希伯来人的子孙后代和一神论者。三十年代,美国学者葛维汉以鲍亚斯的文化相对主义研究羌族宗教信仰,批评陶然士的观点。中国民族学家胡鉴民以功能论来论证羌族原始宗教是羌族文化的本质。从五十年代到现在,中国民族学者结合了欧美以及我国民族学的传统,对羌族宗教信仰进行研究,基本上与前辈一脉相承。不同之点,过去是筚路蓝缕,现在是日渐茁壮。胡鉴民认为宗教是“羌族文化中最可宝贵的一部分”的概念,促成了一种新形态的研究模式,其影响是深远的。学界对白石崇拜信仰研究已逐渐成为羌族研究里的显学。  相似文献   

17.
18.
马啸 《青海民族研究》2007,18(2):133-138
清代前期对蒙藏民族地区的成功施治,堪称历代中央政府处理这一地区政治统辖关系的典范,素为后人所称道,也为研究者所重视。20年来,史学界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取得了新进展,成果主要体现在治理的指导思想、基本政策、具体措施、管理机构、统治效果等各个层面。对之进行必要的总结,尤其进行以治理西北蒙藏地区为重点的梳理与评析,指出不足,不仅从整体上对于深化治理蒙藏地区的研究十分必要,也对西北民族史、边疆史、区域史的研究大有助益。  相似文献   

19.
Concerning the study of Chinese tu ̄si( Native official) system and tusi culture,there are not only blank and obscure areas, but also prob ̄lems and misunderstandings. Not paying attention to these issu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