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幸福就是一种合乎德性的灵魂的实现活动",这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思想对幸福的最终定义,也是最终追求。此幸福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幸福,而是最高的善,是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现代青年价值观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且不稳定的特点,道德标准多样,思想过度自由。从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角度来探讨青年如何拥有合乎德性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文中主要从亚里士多德结构论的人性论角度出发,以《尼各马可伦理学》为依据对其结构论的人性论、至善、幸福的标准及幸福的至高境界进行了简要的阐述,粗略的梳理了他的德性幸福观学说。  相似文献   

3.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时期著名哲学家,他博大精深的思想为后来西方思想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其中伦理思想影响深远。幸福问题是其道德理论的核心,它与善、德性、中道等问题有着紧密的关系。他认为幸福是一种最高的善,一种合乎美好德性的实现活动,也提出了幸福主义的道德目标,指出了中道原则在幸福实现过程中的重要性,对当代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身处于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也是精神世界严重匮乏的时代,我们需要回到哲人那里寻找通往幸福的正确路径。  相似文献   

4.
幸福是人类与生俱来所要追求的事物,也是人类生活中永恒不变的主题。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大量阐述探讨了幸福与善。通过对幸福与善的阐述引出达到幸福的途径,对生活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的人们,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陈芬  王骋程 《职业》2014,(6):151-152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思想,揭示了唯有理性才是德性伦理的实质,主张人的德性就在于人的理性功能的“适度”展现,强调只有通过理性指引下的实践活动,最终才能使人获得幸福。亚里士多德把理性与德性联系起来的思想,有利于人们对当前道德领域的困境进行反思,并启发人们对伦理道德的思考和幸福生活的正确理解,这就是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思想的当代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至善,是灵魂的合德性的实现活动。幸福的获得既需要灵魂的善,也需要身体和外在的善,而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运气,也就导致了幸福一定意义上的偶然性。幸福难免会受到运气的影响,不仅好的运气有利于幸福的实现,坏的运气也会对幸福的获得产生很大影响。当然获得幸福也需要个人的努力,但它与运气并不绝对是对立的。  相似文献   

7.
中道思想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重要范畴,也是其政治学立论的基础。亚里士多德从"幸福"到"德性",从"德性"到"中道",再到"中道"在个人和城邦两个维度的运用,完满地架构起了"中道"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8.
基于《尼各马可伦理学》一书,对亚里士多德的适度观进行探究。亚里士多德的适度观是以其目的论为理论基础,从善的论述开始,进行德性伦理的理论构建。适度观正是其德性伦理的精髓,通过与不及和过度这两种"恶"的对比分析,列举一些例子,论述适度这一原则对维护德性的重要性,从而指出亚里士多德的适度观对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友爱是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论述的重要主题,联系了亚里士多德对德性论与幸福论的论述。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在对友爱的阐述中,十分重视自我德性的完善与实践,体现出了自爱的维度。通过厘清亚里士多德友爱观中的自爱思想,考察西方对自爱观念的不同阐释,尤其是安兰德对亚里士多德自爱的承袭与发展,反思亚里士多德的自爱思想,以追寻人与自身、与他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德性与幸福当作是伦理学讨论的重要问题自古都存在,上至古希腊伊壁鸠鲁学派、斯多葛学派和亚里士多德等,下至近代的幸福主义与功利主义等.为解决德福之间的矛盾,使之统一在一起,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康德在对前人思想的反思之后提出了自己关于德福关系的解答,通过承认人的"意志自由",悬设"灵魂不朽"与"上帝存在"保证了德福相配.反思康德的带有信仰的德福关系理论,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探挖德福思想,获得更多的人生启示.  相似文献   

11.
幸福虽是人们共同的追求,但它不会凭空分配给每个人,也不是因做几次合乎道德的行为就可以终生拥有,而是钟情于那些一生为善的人。幸福也不在于消遣,因为消遣是一种休息,它不是最终的目的。幸福是至善,幸福是与德性密不可分的。但是在现代社会,人们对幸福都有着不同的理解。现代人的幸福是一个矛盾,既容易又艰难!  相似文献   

12.
在现实社会中,更多的人将"幸福"定义为一种享受主义。文章研究了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的"幸福",并分析了亚里士多德幸福观对于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伦理(ethics)一词源于希腊语,与我国传统儒家思想中的"礼"的概念类似。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尼各马可伦理学》中阐释了"伦理""德性"与"德行"的含义。亚里士多德在对人的活动性质的说明中提出,目的(幸福)与选择构成基本的、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其伦理学本质上是对人的活动和实现活动的两个基本前提的理解。[1]随着西方哲学的发展,"伦理"的原始概念由风俗、习惯与气质扩大为人的性格品质和道德观念等,最终形成了社会中普遍认同并遵守的规范准则。  相似文献   

14.
亚里士多德把德性分为:一是理智德性;另一种是伦理德性。理智德性是一种思想领域内的,以至善为目的的思想自身存在状态,相反,伦理德性是一种具体的关于人的感情和行为的善恶判断选择,是在实践活动中通过长期经验积累形成习惯而达到的完善状态。理智德性有出于本性的倾向,潜在地在思想领域内给伦理德性以规范、目的导向,以在现实生活中实现伦理德性,同时也见证理智德性。德性在现实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现代社会处于一种道德责任缺失的状况,这一状况使人们争相寻求解决方法。以上述问题为切入点,本文将上述问题与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相结合展开讨论。就亚里士多德而言,他所提倡的实践智慧是一种相比较其他行为而更加有教养的一种知觉。通过实践智慧,给人一种新的判断能力,知道在某一种环境中何为德性的实践要求。并且对于实践智慧的理论价值及其对实践的重要意义也进行了介绍。在本文中,主要将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与当今社会的道德责任的缺失相结合,并且对于目前的道德责任缺失的情况,给予正确的解决方式,并指出我们应如何面对和解决。  相似文献   

16.
先秦儒家的中庸思想与亚里士多德的中道观作为处世之道,在中西伦理思想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先秦儒家中庸思想,蕴含丰富,抽象综合,强调“天人合一”。对比之下,亚里士多德的中道观,更重视具体的分析,从人处于神兽之间的角度,论述中庸这一美好的德性,主张通过至善通达幸福的终点。  相似文献   

17.
麦金泰尔认为启蒙运动以来对于道德基础的论证失败导致了道德生活危机四伏,复归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传统有助于解除当前的道德困境。他通过比较人与某些高智能生物在改变自己来适应世界的过程中有相似性,将其伦理思想体系的归于"人的依赖性",认为人是依赖性的理性动物。  相似文献   

18.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很重要的一种德性即公正,公正有守法的公正和平等的公正两个维度分类,而平等意义上的公正又分为三种具体的公正,即各得其所应得的分配公正,自主均等的回报公正和各失其所应失的矫正公正。在学习《尼各马可伦理学》的过程中,针对具体的公正部分产生了三个疑问:为什么亚里士多德讲的分配主要涉及职务和荣誉?回报公正中的“以善报善”的伦理学基础是什么?亚里士多德为什么没有继承先师“哲人王”统治的形式而将柏拉图弃用的法律抬到了最佳统治方式的地位呢?就此三个问题进行一些思考,并试图做出一种解答。  相似文献   

19.
幸福侠     
<正>幸福侠是"幸福文化"人物化的一个吉祥物。人们在追求幸福生活的道路上,实现自我价值和民族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内心里集合着一种超思维想象的力量来强大自我。以侠客精神弘扬正义、驱除鞑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其富有创造精神和正义力量的  相似文献   

20.
有人说,缺少德育教育,跟孩子缺爱一样可悲。家长应该重视孩子的人格品性教育,教孩子如何做人,因为它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贝多芬曾经说过,把"德性"教给你们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钱。印度电影《直升机伊拉》中,单亲妈妈伊拉在丈夫离家出走后,将自己生活的重心全部放在儿子身上。她总是紧张兮兮,担心儿子受到伤害。禁止儿子出游,劝阻无效后,又嘱咐已上学的儿子"晚上叫人陪你上厕所"。哪怕儿子已经长大,她也要千方百计地陪伴在他的身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