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吴一博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6):30-3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的生态利益与环境资源所有权人基于物权所享有的经济利益之间的冲突愈演愈烈。环境保护地役权可以在不阻碍对环境资源开发利用获取经济价值的前提下,实现环境资源的多元利用,在最大可能的限度内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平衡环境资源的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之冲突。 相似文献
2.
唐孝辉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1):40-43
草原地役权制度是平衡草原资源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私法制度。通过比较国外的地役权制度,可知罗马法的地役权"不作为"原则局限了地役权作用的发挥。承认"作为"原则作为地役权的存在原则,在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框架下通过"肯定地役权"构建草原地役权的内在逻辑结构,给草原供役地人施加积极的作为义务,对草原地役权制度进行符合生态保护要求的设计,对于保障草原生态效益的实现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建文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1):63-67,97
俄罗斯法上的地役权制度由私人地役权制度和公共地役权制度构成。私人地役权为解决私人之间的土地利用而设,而公共地役权则是为了解决不特定的人群为使用特定的私人土地而设。为了过滤和平衡土地所有权人与土地使用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保护供役地权利人的利益,俄罗斯土地法规定了通过立法方式设立公共地役权的程序;同时,强调必须进行公众听证,并赋予了供役地所有权人的多项救济权利。 相似文献
4.
赵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2):120-124
美国财产法中的地役权由普通法上的地役权和衡平法上的地役权构成,其中衡平法上的地役权是由于消极性地役权在现实生活中难以直观判断的特点,加之缺乏备案等公示制度的保护而产生,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契约权利而存在。涉及取得方式美国财产法中的地役权主要有默示取得、现实需要取得和时效取得三种典型方式,终止方式主要包括混同、地役权人的放弃和条件的根本变化等方式,这些方式都是根据现实需要反应在判例法中,从而不断衍变和得到完善。相比而言我国针对地役权的法律规定仅限于《物权法》第十四章,未明确界定地役权的主体、种类和权利救济方式,而地役权设立方式的规定缺乏灵活性,对地役权终止方式的制度设计不能应对现实的需要,亟待进一步补充与完善。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于能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在能源的开采方面的力度也日益增多.石油的开采成为了能源开采的重要的方面,同时对于石油开采后的环境污染事件也呈现出了递增的趋势.我国在石油开采后的环境污染防治与预防方面的法制规范还没有跟上与日俱增的经济发展速度,许多方面还有待于通过立法进行规制. 相似文献
6.
戴新毅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130-135
地役权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重要的一类用益物权,作为民法物权制度中一个最为古老的他物权形式,它从遥远的罗马法向我们的时代走来,因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有效地克服了所有权的生硬,顺利地解决了相邻不动产的利用问题,为后世他物权体系的扩张和丰富奠定了基础。地役权具有内容的不确定性、设定的自主性和较弱的排他性等特征,这些特征为地役权制度的价值和功能发挥创造了比较广阔的空间,从而使得地役权制度具有其自身的制度优势。 相似文献
7.
雷秋玉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80-85
地役权概念被滥用是当今学术环境下法律概念被滥用的典型之一。地役权概念实际上是一个具有地方性的法律概念,有其确定的法教义学意义并应恪守作为私法权利的规范意旨。不宜将基于比较法研究发现的、局部特征类似于地役权的多种异质规则全部归结于地役权范畴,从而使得这一私法概念膨胀为横跨公私法的万能法律工具。当前较为迫切的学术任务,是给地役权瘦身,尤其是要清除公共地役权这一似是而非的学术概念造成的地役权虚胖现象,让地役权回归其本质。 相似文献
8.
相邻关系与地役权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践中存在着互相冲突的现象.这就需要我们从立法、司法、行政等方面注意把握两者在所有权的扩展和限制、物权类型等相关法律地位的区另.以此高效、公平地解决现实社会中不协调的因素,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柳向魁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0,(1):116-119
地役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用益物权。地役权人通过对供役地的使用提高了自己不动产的利用效率。因此,地役权人的使用权是地役权的最重要的权能。地役权人应该怎样去使用供役地,才能达到既提高自己不动产收益,又确保了供役地人的合法权益。如何解决地役权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冲突,更好地促进资源利用效率,这是急需解决的现实和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0.
李婧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479-482
以罗马法的地役权制度为基础,梳理法国民法中的地役权制度并与之对比,归纳了法国民法的地役权制度在立法模式、主体、客体、权利义务方面对罗马法既有继受,又有丰富与发展,彰显出合理性、前瞻性与人权精神,在立法方面值得成为各国进行法律继承、移植活动的榜样。 相似文献
11.
胡安水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4):10-14
循环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而且体现了生态价值论的基本理念。在循环经济活动中人们以复杂劳动创造了价值,复杂劳动主要包括通过科技创新对工业工艺流程进行改造,通过系统工程协调工业布局。人们不仅在循环经济中创造了价值而且保护、节省和储存了生态价值,因为循环经济拓宽了自然资源的利用范围,提高了单位资源的产出率,降低了单位产品的资源消耗。传统工业经济发展的问题在于没有解决劳动价值和生态价值的平衡关系,对劳动价值的单一追求,意味着对生态价值的忽视,这是工业经济发展思路狭隘的致命之处。生态经济价值是循环经济富有特色的价值形态,体现了循环经济将劳动价值和生态价值兼顾和融合的特点,体现了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视野即经济活动应该具有环境良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生态经济价值是在劳动价值与生态价值对立关系基础上实现统一关系的产物,体现了经济领域中的价值关系辩证法。 相似文献
12.
侯凤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3):20-25
区域经济集聚通常对地方的经济增长和城市化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在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却相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在区域内。经济集聚的环境效应会使地方环境问题目趋严重;在区域外。经济集聚引致了大规模的跨区域资源配置,这种跨区域的经济要素流动由于缺乏应有的生态补偿机制的配合,会将经济集聚的环境负效应扩散到资源流出地区,造成全局性的环境问题;在环境治理方面。现有的环境政策并不能减弱经济集聚的向心力与环境负效应,反而刺激了经济集聚,增加了集聚区域的经济总量和污染排放总量。结果,经济集聚的环境问题更加突出。并向区域外扩散,呈现出一种全局性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人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之后,首次把“生态文明”写进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中去。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是报告中的一大新亮点,也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为此,每位公民必须充分认识到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状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一是要构筑新的环境保护政策体系;二是要转变传统的价值观,树立“自然价值”观念;三是要转变只顾发展经济,不顾生态文明建设的片面发展观;四是“灌输”生态文明意识,树立全民族的生态文明观。 相似文献
14.
张鹏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3):1-5
技术创新因其生态功能而蕴涵着生态价值,但是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却导致了其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的背离。需要探讨造成价值背离的深刻的认识论原因和社会原因,以转变技术创新的科学范式,实行技术创新生态化,实现技术创新生态价值的回归,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严格的环境管制会损害竞争力吗?——基于经济学文献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侯伟丽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5)
扭转环境退化需要政府实施严格的环境管制,将环境成本内部化,消除环境外部性。然而许多学者、政府官员和企业负责人担心严格的环境管制会导致企业生产成本的增加,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失去优势,进而影响地区的经济增长。本文研究认为,严格的环境管制对竞争力和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是有限的、短期的,而其预期收益则是巨大的、长期的。文章最后对改进我国的环境管制政策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周林军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7(4):85-87
《京都议定书》既是一个"环境规则"公约,也是一个"经济权利"公约。它将一系列错综复杂的价值追求、环境义务、经济权利、国家主权、利益分配等问题置于一种灵巧的制度安排之下,其视野远远超越了环境法律而触及到诸如产权关系、交易成本、效率最大化、市场均衡等经济学原理和内容,实现了法律规则与经济规律的对接,是法律与经济学"优生优育"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吴贤静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5(1):48-54
环境法产生和兴起于环境危机的时代,在法律领域承载着应对环境危机的历史使命。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与完成环境法的历史使命高度契合,环境法是保障生态文明建设首位重要的法律部门。为了保障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环境法的价值追求应该以生态文明为应然目标、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基本理念。由此,环境法呈现出完全不同于传统法律部门的价值追求:环境法的正义价值表现为追求多面的正义,包括代内环境正义和代际环境正义;环境法的秩序追求是生态秩序;环境法的利益追求是在优先保护生态环境利益的前提下,寻求生态环境利益、经济利益和精神利益的协调与最大化。 相似文献
18.
在新常态的经济大逻辑下,面对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局面,探讨环境规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显得尤为迫切。文章从五大发展理念的角度,测度了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分类型探讨了环境规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地区间经济高质量发展差距主要在于创新、协调和开放三个维度;环境规制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非简单线性关系,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呈现“倒U”型关系,而命令控制型和非正式环境规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呈现出“U”型关系;环境规制通过产业升级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的偏效应最大;打好环境规制的组合拳,可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9.
水资源与水环境价值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水环境与水资源概念的辨析,更加清晰地认识它们的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着重分析了对水资源价值认识的几个误区,认为水资源的价值,至少包含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两个方面。以湖泊水环境为例,分析了对水环境的认识误区,在澄清湖泊水环境与水资源差别的基础上,说明湖泊水环境、水资源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认为水环境与水资源的关系应包括四个方面:水资源是水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水环境和水资源有不同的保护目的,水环境和水资源对人类的价值不同,对水环境和水资源的保护趋于统一。 相似文献
20.
周国文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2(3):49-56
生态公民是生态主义之环境哲学的践行者。生态公民是着眼于创建更加公正合理的生态社会制度的主流人群,是维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的有序力量。从环境伦理观的意义上分析,生态公民主张作为道德共识产物的环境人权。环境人权是以集体权利为主体的第三代人权的体现。生态公民的价值立场,是建基于对生态与公民这两个概念的准确理解。从生态的层面而言,生态公民所秉持的价值立场是基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及对自然的冷静观察而成就的,它是立足于生态安全之上的生态美好。从公民的层面而言,生态公民的价值立场继承了公民意识的优良传统,也体现为对生态公民资格理念的深入挖掘。在生态与公民融合的层面上,生态公民的价值立场既是现代社会公民意识与自然意识的契合,又是以主客交融的方式达到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并存。在民族国家的界域内,在立足于本国环境现状的基础上,生态公民是本国生态安全的重要行动者;面对一个生态世界格局的生态公民其外在表现为具有生态创意、生态乐趣与生态活力的积极影响社会的人群。在全球化的趋势下,生态公民是地球环境治理的主体,是追求生态世界一致性的公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