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陆涛 《东方论坛》2010,(2):37-42
历史上的图像与小说关系就是图像与以小说为代表的文字争夺叙事主导权的一个过程,但无论怎样,二者始终是不可分的,共同促进了叙事艺术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现代小说的进一步发展。文学图像化将会对文学的接受和传播带来积极的影响;文学(这里主要是小说)图像化,为我们的叙事理论的发展开拓了新的思路。文学或是文学研究将走向一种语-图互文的方式。  相似文献   

2.
《给樱桃以性别》是一部典型运用多种后现代主义叙事手法将历史、现实、未来合为一体,对爱情、欲望、性别身份、历史、时空等现代主题进行了哲理性探讨的文本。从图像叙事的角度分析小说中呈现的图像符号及其意义,能够揭示它们对传统性别身份的解构以及温特森通过视觉形象对身份主题的艺术性表达,从而取得图像叙事与文字叙事的互文效果。  相似文献   

3.
绘本作为视觉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叙事方式。李欧·李奥尼的绘本在图像叙事中获得巨大的成功,通过色彩搭配、空间 关系形成独特的绘本风格。本文借用叙事学与影视学的研究方法,结合具体的文本分析,认识并探讨其绘本图像叙事的模式、结 构以及反讽、隐喻等图像意义,帮助我们认识李欧·李奥尼绘本诗性的风格,体会故事背后的人文主义关怀。  相似文献   

4.
语言与图像的关系问题是一个传统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 影像时代的到来使得两者的关系渐趋复杂, 影像时代图像叙事凌驾于语言叙事之上仿佛成为一种共识, 由之引发的情绪化判断不绝于耳。图像兴盛的视觉迷相和语胜于图的传统观念造成了一系列误读, 然而由于图像叙事自身表意的局限, 特别是其自身叙事的不完整性, 叙事形式的浅表化与泛化倾向, 以及由之带来的钝化的接受模式和惰性的接受意识, 使得图像叙事不可能取语言叙事而代之。影像时代语言叙事、图像叙事乃至声音叙事之间的弥合和互补将成为常态, 而语言叙事和图像叙事之间二元对立状态的消解和互融的一体化趋势才是影像时代语图关系的真正选择。  相似文献   

5.
当代英国小说家伊恩·麦克尤恩继承并发扬了英国现代小说叙事的互文性传统,他的小说《星期六》在叙事结构和主题上分别与《达洛维夫人》和《赫索格》形成互文,共同构建了不同时代文本间的对话关系,彰显了当代英国小说的实验性特征。文章以互文性理论为切入点,探讨《星期六》的互文意义。  相似文献   

6.
作为日本耽美派的代表作家,谷崎润一郎在其短篇小说中以色彩词和描述两种方式体现小说语言的绘画性。与此同时,文学语言的绘画性又使谷崎短篇小说具有文学读图性,如此使原本抽象化的语言符号在文学图像的作用下具有直观化和形象化的特点,将非视觉性的文字表意转变为视觉性的图像表意,形成语言与图像的互文。这种建立在文学图像基础上的语言特点打破了传统叙述的局限性而使谷崎短篇小说具有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7.
[摘要]在当今的视觉文化时代,视觉文化研究中的图像问题成为人文科学理论领域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在探寻视觉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视觉文化研究中的图像再现及图像权力的基础上,着重从视觉文化时代图像和文字的关系来讨论文学的未来。图像与文字之间并非完全对立,而是互文共生的关系。视觉文化的时代文学虽然受到了挑战,但图像的多元阐释性以及图像与文字在文字文本中的融合又给文学注入了新鲜活力。  相似文献   

8.
山水田园诗歌双重图像化,是指诗歌内在的语象与对源诗模仿所形成的外在诗意图。这种双重图像化既表现宏观与微观的差异,又在具体图像呈现时表现互文关系。从差异性来看,既表现在心理和物理层面的差异,又表现在语言和图像符号方面的差异;从互文性来看,二者在不同的表达方式中形成互动模式。这使语图关系研究更具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9.
艺格敷词原是古希腊的修辞术语,指一种生动地描述事物的修辞手法,到20世纪中叶,缩小为指对特定艺术作品进行描写的文学类型;20世纪90年代后,其指向文学文本中语言与图像的跨媒介叙事,指语言与图像两种不同媒介在文本中的转换。米歇尔认为,这一转换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艺格敷词的冷漠、希望和恐惧。艺格敷词的跨媒介叙事具有虚构性,其本质上是用虚构克服诗画的“他性”,借此变莱辛划定的诗画相异为语图互通。艺格敷词的跨媒介叙事涉及图像、作者和读者的三角关系,并由此形成了跨媒介叙事的机制:从图像到语言的虚化机制和从语言到图像的具化机制。前者以作者为中心将图像叙事转换为语言叙事,后者以读者为中心将语言叙事还原为图像叙事,二者构成艺格敷词跨媒介叙事机制的闭环。  相似文献   

10.
古希腊陶绘是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艺术形式。陶绘通过视觉语言,呈现剧场化故事,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图像叙事方式。陶绘通过图像叙事,不仅传递可视化的信息,同时传达出古希腊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理念,有着特殊的话语隐喻。图像凭借独特的构成要素传递信息,形成一种图像文本,实现了意识形态话语、神话传说文本、陶绘图像三者在语义层面的互释。陶绘的图像叙事所呈现出来的内在张力和深层学理机制,可以为我们解读图像叙事及其话语隐喻提供新的思考空间。  相似文献   

11.
在读图时代,话语霸权已经让位给图像霸权,"触电"也因之成为小说叙事拓展生存空间的文化选择,它直接导致了传统小说叙事的危机。小说叙事与图像叙事应该有着各自相对独立的艺术品格,忽视这种差异性的结盟可能就是一场自相残杀,只有恪守这种差异性,两者的结盟才能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2.
旧瓶新酒:《数字城堡》的叙事美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丹·布朗的处女作《数字城堡》不仅主题内容时尚前沿,而且创作手法独到。其中,丹·布朗将传统小说美学技巧与现代和后现代小说因素融于一炉,在情节安排、叙事角度和文体语言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艺术效果,堪称小说这一人类成年的文学样式中当代技巧与传统手法相结合的典范。  相似文献   

13.
克莱尔·吉根的短篇小说存在很多人物、故事情节和主题意象的反复呈现。借助互文性理论,发现吉根的小说存在三种互文叙述模式:一是聚焦于女性的孤独和人际关系困境的自涉互文书写;二是爱尔兰乡村故事里基于宗教虔诚情感基调的历时性互文书写;三是充分调动色彩与声音等感官叙述的跨界互文书写。正是其小说运用多重互文的书写策略,吉根创造出一个具有爱尔兰乡村传统的现代生活世界,凝聚对当代女性的孤独个体与婚姻家庭双重困境的哲学性展示,并尝试得出自己独特的思考结论。  相似文献   

14.
南非作家达蒙·加尔古特的后现代主义小说《承诺》采用农场时空体叙事方式,形成了独特的现实关照意义及叙事美学。小说叙事将南非废除种族隔离前后32 年的社会历史浓缩于一个农场空间之中,聚焦农场上的房屋、汽车、墓地三大隐喻性空间,绘制了一幅抽象但立体的图画,可供读者多维度了解转型期南非社会,包括其政治生态、资本运行模式、种族与阶层关系以及个体的情感状态和伦理自觉,形成了詹姆逊所主张的、以透析整体社会结构为使命的认知图绘美学表达。  相似文献   

15.
图像时代的来临对外国文学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基于外国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辩证把握图像传播与文字传播的差异,进而构建"图-文"互文的教学模式,不断拓展和丰富外国文学教学。  相似文献   

16.
罗伯特·库弗的代表作《公众的怒火》通过对美国真实的历史事件“罗森堡间谍案”的改写与虚构反映了当时冷战时期美国人盲目的爱国主义情绪。小说的叙事打破传统的线性结构,在情节和结构上呈现出空间效果。然而对这部小说的多数研究集中在叙述人、叙事模式及叙事时间上,忽略了对其空间形式的研究。美国评论家约瑟夫·弗兰克的空间形式理论认为现代小说打破时间流,呈现出空间性。文章基于这一理论分析小说中的并置、碎片化叙事、蒙太奇等后现代主义写作技巧,探究小说中的时间向空间的转向,使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后现代作品中所表现的空间立体效果,为后现代历史小说的评价体系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7.
论丹·布朗的小说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丹·布朗在小说创作实践中,大胆借鉴影视手法,将特有的小说模式、叙事手法与影视剪辑的闪回技巧完美结合,为小说创作树立了一个成功的范例,建成了具有鲜明个人特色的小说城堡。  相似文献   

18.
从跨文化的角度探讨文学与电影艺术的相关性特点,是文学研究的一个方面。文章以爱伦·坡《泄密的心》为分析对象,考察文学叙事的电影特点及文学叙事与电影叙事的异同。文学叙事所构成的视觉画面和听觉声音是文字的,它通过读者用想象的眼光去逼视文字的描述,从言语视觉和言语听觉中看到它的图像,听到它的声音。  相似文献   

19.
夏目漱石的《我是猫》巧妙地选取动物叙事视角,使文本取得陌生化的叙事效果;并通过游移于可靠与不可靠之间的叙述者“猫”来对其见闻和感受进行详尽的叙述和评判,引起读者对小说所述情节及社会现象的深思;小说还采用人猫互文的叙事策略,使人与猫的命运形成隐喻性同构,体现出独具一格的叙事艺术范式,具有深刻的艺术内涵和丰富的审美价值,凸显出夏目漱石在小说创作上的求异与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20.
《伦敦新闻画报》中丰富而生动的晚清中国人形象得益于其图文结合的表现艺术,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图像与文字互释,包括以图释文,用图像为文字增添直观性、可感性;以文注图,用文字为图像重建语境、锚定意义;图像与文字互补,包括以图像弥补文字空间性的不足和以文字弥补图像时间性的不足;图像与文字背离,包括图文营造氛围之扞格和图写实与文写情的对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