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数据来源与评价80年代,中国分别于1982和1990年进行了全国第三次和第四次人口普查,同时在1987年进行了1%人口抽样调查。这些普查提供了详细的死亡数据,使我们能够对80年代中国人口死亡水平和模式的变化进行分析研究,因此本文的分析将主要使用从这三次普查得到的数据。但在应用这些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以前,我们必须对从这些普查得到的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进行评价。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的死亡数据质量是比较高的,基本上不经调整可以直接应用于分析研究(游允中,1984;蒋正华等,1984)。而1987年1%人口抽样调查…  相似文献   

2.
1990年代中国生育水平研究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翟振武  陈卫 《人口研究》2007,31(1):19-32
1990年代我国的生育水平究竟是多少,这一直是个谜。本文利用中国一直独立存在的严密而周全的教育统计数据,来估计2000年人口普查中的漏报,最终估计我国1990年代的生育水平。通过教育统计数据对人口普查数据进行调整,重构2000年普查0~9岁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并将2000年0~9岁人口转换为1991~2000年历年的出生人数,进而估算1990年代我国的生育水平。从推算和估计的结果看,我国1991年生育率达到更替水平,之后进一步下降,低于更替水平。1990年代后期我国的总和生育率在1.7~1.8。  相似文献   

3.
1990年代中国出生性别比:究竟有多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1990年代各种人口调查"过低的"生育水平难以置信时,其"过高的"出生性别比数据却被广泛接受。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2000年人口普查出生数据漏报的性别差异的分析,利用教育统计数据,重新估计2000年及90年代的出生性别比。结果表明我国实际的出生性别比并不像2000年普查数据反映的那样严重偏高。我国实际的出生性别比和低年龄组性别比要比普查反映的水平低5~9个百分点。1990年代在我国出生性别比偏高的部分中,女婴漏报的作用高达50%以上。本文还根据2000年普查千分之一抽样数据,考察了出生性别比的社会经济差异。  相似文献   

4.
中国在1982年和1990年的两次人口普查中,都对人口的就业状况进行了调查登记,这为研究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社会就业结构的变化并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本文利用普查资料试图对中国的就业问题进行一些分析。1中国人口在业程度分析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劳动力资源也最丰富。第四次人口普查表明,1990年7月1日,中国大陆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劳动适龄人口(男16—59岁,女16—54岁)为6.79亿,占总人口的60.01%。与1982年相比,劳动适龄人口增加了1.28亿,比重上升了5.l个百分点。按国际上的常用标准计…  相似文献   

5.
对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准确性的估计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公布了2000年人口普查直接登记的总人口124261万人,以及详细的各种结构数据,为深入分析中国人口问题提供了方便。本文利用人口分析技术和与其他有关统计资料比较等方法,从人口的年龄、性别构成,总人口,生育,死亡以及长表代表性几个方面对这些数据的准确性进行了评估,客观地评价了普查数据的质量,也为数据使用者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1991年11月19日至23日,国家教委P04项目“中国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分析”课题组在北京召开了“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分析学术讨论会”。这是1990年7月1日普查以来召开的第一个全国性普查资料分析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17所高等院校人口研究机构的课题组成员,以及其他有关人士共60余人。会议收到论文25篇。 这次会议的目的是检阅课题组对普查数据百分之十机器汇总材料进行初步分析研究的成果。政府有关部门对会议给予了高度重  相似文献   

7.
新疆人口从第三次人口普查到第四次人口普查八年间已有较大的变化,人口数量从1982年普查13081633人增加到1990年普查的15155778人,比1982年增长了15.86%,其中新疆少数民族人口由7795101人增加到9460152人,比1982个增长了21.36%,新疆汉族人口由5286532人增加到5695626人,比1982年增长了7.74%。然而总体上看,新疆人口的增长势头在下降。1982年人口普查出生率为29.0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0.86%,到1990年普查出生率为24.67‰,人口自然增率为18.28‰,出生率下降了4.42个千分点。新疆人口增长势头的减缓是各种控制因素和人口学自身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为正确估价各种因素对出生率下降所起的作用,本文采用标准化分析方法对新疆人口以及新疆汉族和少数民族人口的出生率下降成因作一定量分析,并且间接评价新疆人口控制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数据一致性是反映人口普查数据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文章以第三、四、五、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充分考虑人口死亡因素,比较同一出生队列人口在不同普查年份的人口规模,以此对人口普查数据一致性进行检验。研究中主要有三点发现:一是分时期进行分析,在"三普"至"六普"的28年间,九成以上出生队列人口存活率大于1,发生正偏离现象;二是对四次人口普查中的相邻两次普查依次进行比较,普查时处于0~90岁的91个出生队列人口偏离量逐渐增大,偏离率渐次上升;三是分性别来看,1982~2000年出生队列人口偏离程度存在显著性别差异。相当数量的出生队列人口出现系统性正偏离,表明在人口普查中存在较为严重的人口漏报、人口重报或死亡漏报。  相似文献   

9.
论我国近期省际人口迁移的形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人口迁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和人口发展的结果;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迁移量的多少或人口总迁移率的大小是这个国家或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有关省际人口迁移的数据,我们看到:我国在八十年代后半期的省际人口迁移与八十年代前半期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1990年7月1日进行的第四次人口普查在我国的人口普查史上第一次设立了有关迁移的项目,为研究我国从1985年7月1日至1990年6月30日的人口迁移状况提供了比较翔实、可靠的材料。这次人口普查所统计的省际迁移人口是指在这五年间离开了1985年7月1日时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外常住地一年以上、在1990年6月30日时的现住地居住了一年以上或不满一年的人口。需要说明的是,第四次人口普查对5周岁以下和普查时已死去的人口的迁移状况均未进行统计,这就造成了对这五年间省际迁移人口的低估。  相似文献   

10.
截止到1990年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的公报发表,80年代全国大陆历年人口总数与自然变动指标,国家统计局都已公布。仅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80年代全国历年人口数与自然变动指标来分析,是不难得出80年代较70年代末人口增长控制呈反弹态势的结论。 1990年人口普查时的全国大陆总人口(以下特指全国人口)113368万,相对1982年人口普查时的全国总人口100818万,只要稍加推算,客观数值反映出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1982年人口普查之后的历年全国人口数与自然变动指标普遍偏低。尤其是1988年至1990年的三年间,自然变动指标差异则更加明显。准确地推算两次人口普查间的历年全国人口数与自然变动指标,既是科学分析80年代人口控制的基本依据,也是80年代人口增长控制呈反弹态势的数据说明。  相似文献   

11.
在人口普查中,人口死亡容易发生漏报。文章分析了中国人口死亡漏报的社会原因,利用两次普查的人口数据证明了人口死亡漏报确实存在。为了估计出实际的人口死亡水平,对两次普查的人口数据质量进行了推敲,根据登记的人口和死亡率数据的不同情况,提出了相应的修正方法。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男性的预期寿命为67.97岁,女性的预期寿命为71.34岁,均比人口普查登记资料算出的结果小1.5岁左右。  相似文献   

12.
1990~2000年中国城镇人口增加量的构成及变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1990年和2000年两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依据,用分城镇和农村人口估算模型对1990~2000年城镇人口增加量、城镇人口自然变动量、农村向城镇的转移人口进行了不同估算参数的估计和分解,分析了10年来中国城镇人口增长量的构成及变动。本文研究分析结果有助于认识中国20世纪90年代城镇人口的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13.
我国于1995年10月1日进行了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这是继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之后,一次规模最大、收集信息最为丰富的人口抽样调查。本文就调查资料对我国90年代以来的人口状况和发展变化作初步分析,资料来源除注明外均来自或根据《中国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和《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计算和整理。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曾经对1992年以前的人口抽样调查、普查以及其他相关统计数据进行系统的整理、加工和分析,并陆续编撰出版了专题数据集9册,其中广为使用的是《中国常用人口数据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近年来的人口抽样调查、人口普查又产生了许多新的相关信息。为了及时、充分地反映这些信息,同时保持有关数据的连续性,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编撰了《1990年以来中国常用人口数据集》。该书是一本包括1990年以来主要人口和社会经济指标的数据集,收集了十多年来全国各地区与人口相关的大量的统计数据,目的是能为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利用国家统计局的人口普查和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数据,在假设2010年普查漏报率与1990年普查漏报率相同的条件下,再次估计了2005年以来中国的生育率。普查同队列人口的比较计算表明,1990年0~5岁人口漏报率高达7.7%。以此漏报率调整了2010年0~5岁人口,进而推算相应年份的出生人口和生育率。同时,又通过总和生育率与出生率之间的关系,利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出生率,间接估计了2005年以来的生育率。这两种方法得到的估计结果虽有差异,但可以认为存在一致性,也进一步证实了以往一些研究使用不同数据和方法进行估计得到的结果。估计结果表明,中国近期的生育水平不会低于1.5,很有可能在1.6左右的水平上。文章亦对研究假设和可能存在的缺陷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在利用中国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深入分析城乡人口迁移时,必须充分注意这次普查关于迁移人口调查统计口径的限定,尤其不能忽视以下两点:1、这次普查登记的迁移人口是指1985年7月1日常住地与1990年7月1日常住地比较.发生跨县、市变动的人.即不包括县、市内特别是县内城乡迁移人口.但以往有关调查研究表明.80年代中国城乡人口迁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农村人口向市镇的迁移已经转为以向镇的迁移为主,而在向镇的迁移中又以就近迁入县内小城镇为主。这次普查因口径限定,未能充分显示这一重要特点。2、在城乡迁移人口普查数据的汇总表中,迁移人口的原常住地即迁出地按1985年7月1日常住地类型“城市街道、镇、乡”划分,而现住地即迁入地按“市、镇、县”划分,由于“市”中除城市街道外还含有市辖镇和市辖乡,因此,上述迁出地与迁入地划分中的三类相应地域并非严格的同地域口径。在非同地域口径基础上求得的城乡人口净迁移数量难免会有一  相似文献   

17.
陈卫 《人口学刊》2016,(1):5-13
本文利用人口普查年龄分布数据和广义稳定人口模型,对19822010年中国四次人口普查间的生育和死亡水平进行估计。研究表明,19822010年中国四次人口普查间的生育和死亡水平进行估计。研究表明,19821990年、19901990年、19902000年和20002000年和20002010年普查间生育和死亡水平的估计值(除了19902010年普查间生育和死亡水平的估计值(除了19902000年的生育水平外)都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本文估计的19822000年的生育水平外)都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本文估计的19821990年和20001990年和20002010年普查间平均出生率和出生人数略高于国家统计局的公布值,而估计的19902010年普查间平均出生率和出生人数略高于国家统计局的公布值,而估计的19902000年普查间的平均出生率和出生人数要明显低于国家统计局的公布值。本文估计的19822000年普查间的平均出生率和出生人数要明显低于国家统计局的公布值。本文估计的19821990年、19901990年、19902000年和20002000年和20002010年各普查间平均总和生育率分别为2.65、1.68和1.56。本文的研究表明,基于广义稳定人口模型的人口估计方法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在人口估计或数据质量评估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和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以1981年的中国人口生命表为模型生命表对2010年的人口按龄死亡模式进行修正,测算2010年的中国人口预期寿命,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口死亡率的变化趋势以及性别模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2010年中国人口的死亡率下降至5.58‰;人口预期寿命达到75岁,其中男性的预期寿命超过73岁,女性预期寿命为78岁;近10年间中国人口预期寿命的增幅超过4岁,高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任何时期。然而,201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中婴幼儿和老年人口存在严重的死亡漏报,现有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制度因素的制约对人口普查数据质量的提高提出了巨大挑战。偏高的女婴死亡率虽然较2000年有所改善,但依旧存在,对女性的社会歧视仍在威胁中国的人口安全。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人口迁移与生育率关系研究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6  
陈卫  吴丽丽 《人口研究》2006,30(1):13-20
本文利用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考察了中国人口迁移与生育率的关系。通过比较农村本地人口、城市本地人口和流动迁移人口三个人口群体在生育率上的差异,并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流动迁移对生育率有着非常显著影响,城市外来人口的生育率不仅显著低于农村本地人口,而且也低于城市本地人口;远期流迁人口的生育率要低于近期流迁人口的生育率。中国人口迁移与生育率的关系出现了与已有的迁移生育率理论的不一致。1990年代中国的迁移生育率发生了转变。  相似文献   

20.
何雄  易成栋 《南方人口》2004,19(4):45-51
本文在回顾我国人口普查传统方法技术基础上 ,分析了新形势下国内外人口普查技术新进展 ,并指出人口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是我国人口普查新工作平台。本文探讨了人口地理信息系统基本功能和系统结构 ,并从五个方面详细分析人口地理信息系统如何辅助人口普查工作 :普查登记阶段 ,GIS技术可以辅助划分普查区域 ,绘制出普查地图和调查小区地图 ,提高速度和准确性 ,确保地域上的不重不漏 ;利用人口GIS ,可以充分发挥基本单位名录库在普查中的重要作用 ;利用人口GIS ,可以拓宽抽样调查和专项调查应用领域 ;利用调查小区空间不变性 ,可以统一普查资料空间基准 ,极大的拓宽普查资料应用范围 ;利用人口GIS ,可以加深人口普查数据的开发利用。未来十年内 ,将会有更多的区域建设各等级人口专题地理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