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本的"赶超后"现象: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平 《日本学刊》2004,(1):57-73
自 2 0世纪 80年代末 ,日本经济一直陷于战后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中。目前日本经济所面临的问题是在实现经济赶超的过程中积累而成的。赶超经济既可以促进后发展国家工业经济的生成和发展 ,也可以为其工业经济的未来发展留下许多难解的“两难”问题。笔者将这些问题称为“赶超后”现象。加强对“赶超后”现象的研究 ,是一个十分迫切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对日本赶超经济的探求与思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徐平  李毅 《日本研究》2005,(3):22-29
20世纪90年代以来,曾经被奉为“成功范例”的日本赶超经济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文以日本经济发展的现状为切入点,对日本赶超经济进行了比较深入地探求与思考,提出了日本经济正处于从赶超经济向成熟经济、从消耗经济向循环经济、从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从追求增长向协调发展转型期的观点。认为日本经济在转,型过程中所凸现出来的问题值得借鉴,在转型中实施的一些政策性和体制性调整措施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3.
日本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的经验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的经验浅析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王厚双“后发型”国家在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常常陷入一种两难的境地:要摆脱落后的状态,实现赶超,不能闭关自守,必须对外开放,使本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之中。但是,“后发型”国家经济由于受其自身弱点的制约,...  相似文献   

4.
不久前,一位外国学者著文评论“失去了‘样板’的日本人”,文中写道:千年以来,日本人一直将“赶超”作为自己的口号和行动准则。早在公元五、六世纪时,日本人以朝鲜为样板,间接地学习到大陆的先进文化。七世纪以后,在一个很长的时期里,日本以中国为样  相似文献   

5.
制度的“疲劳”与日本经济的再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进入 90年代以来 ,日本经济长期处于萧条状态。究其原因 ,最根本的表现是迄今为止为日本带来经济繁荣的经济体制出现了种种弊端 ,被称为“制度疲劳”。对于日本经济制度的弊端 ,日本人经过艰苦的努力才得以证实。当前摆在日本面前的除了要解除经济的困境外 ,更重要的是要进行产业结构的转换和经济制度的创新 ,并借此走上再生之路  相似文献   

6.
“赶超战略”及“转轨”问题小议——对《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的若干疑问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胡欣欣在《日本学刊》1994年第2期上,我曾就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的机制”问题作过一番探讨,并提出,当时日本经济中出现的国内不均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  相似文献   

7.
研究日本经济的发展历程对把握今天日本经济发展与走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后发国家在发展模式选择上的优势出发,认为战后日本赶超色彩浓厚的发展模式与日本最大限度地利用后发优势有其重要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8.
日本是一个属于后发展类型的市场经济国家,在战后经济发展中,形成了一种不同于欧美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日本型市场经济体制的最大特点是政府主导型。首先,日本政府根据经济技术落后于欧美的现实,采取了“生产至上”、“经济增长第一”的路线,以达到赶超欧美国家的目标;其次,根据国内市场狭小、资源匮乏以及国际经济自由化的趋势,采取了“贸易立国”、“出口第一”的发展战略,以此作为赶超目标的手段。为了保证经济高速增长和社会稳定,日本政府充分发挥干预和调节作用,从未把经济发展推诿给市场价格机制的自发力量。濑户内海经济带的振兴与…  相似文献   

9.
随着数字经济的兴起,数字经济治理成为全球经济治理博弈的新焦点,而掌握数字经济规则的制定权已然成为当前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包括日本在内的西方国家对此展现出较强的“积极性”。日本将建构全球数字经济治理规则视为外交新任务之一。在数字经济治理问题上,日本主要强调“三化一可”(“自由化”“公开化”“无差别化”“可信任”)的理念性原则,以突显其在规则设计上的“高质量和高标准”特征。在实现路径上,日本在双边或小多边层面构建“数字经济治理同盟”,逐步将自身设想转变为具有约束力的现实规则,同时不断加强自身在数字经济领域的能力建设,提升和参与数字经济治理相关的基础性战略辅助。日本希望以数字经济治理议题为切入点,“以小推大”,构建所谓“大国”政治形象,对外彰显“大国”政治影响力,对内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为其国内经济结构升级和社会转型创造基础性条件。但囿于国内经济界的意见与设想、日本自身的外交能力与影响力、对数字经济的现实应用,以及全球政治经济博弈格局的嬗变等多方面因素,未来日本数字经济政策取向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0.
日本的经济发展与金融制度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红 《日本学刊》2006,(6):94-104
金融制度主要分为市场主导型和银行主导型两种类型。后发展国家日本实行的是典型的银行主导型金融制度,这一制度安排对于有效配置稀缺金融资源、促进战后日本工业化赶超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随着日本由后发展经济向工业化经济转变的完成,其金融制度也面临着由银行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的问题。因为在经济赶超阶段有发达国家为样板,政府在制定引导经济符合政府战略意图的特定政策方面,拥有信息上的比较优势。通过对金融业的一系列管制,使以银行为中心的金融制度能够比市场更高效率地配置金融资源。而在实现经济赶超后,政府虽然逐渐丧失了这种比较信息优势,但通过市场配置资源拥有更高的效率,由此引致日本金融制度的变迁。  相似文献   

11.
放松规制与日本政府经济职能的转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常人们将日本市场经济制度称之为“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制度 ,其内涵主要是指日本政府作为重要的经济主体 ,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直接或间接地参与经济生活 ,在战后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通过实施各种规制 ,来规范经济发展过程 ,为培植战略产业和保持传统产业创造一个稳定的环境 ,从而保证有效供给的增加 ,防止无序竞争的发生 ,同时减弱来自国外的竞争压力。从本质上看 ,规制本身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保护。但随着日本赶超欧美目标的实现以及经济国际化进程的加快 ,这种来自政府的众多规制和保护 ,越来越凸现为日本…  相似文献   

12.
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使得在国际社会利用经济手段为国家政治目标服务即“国际经济政治化”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一国通过经济手段为其政治目标服务的对外战略实质上是一种“经济联系战略”。本文在辩证认识“国际经济政治化”理论本质的基础上,对不同时期的日本对华“经济协力”这种日本式的“经济联系战略”进行了批判性分析,从而认为,在后危机乃至更长远的未来时期,伴随经济的进一步崛起,在中日经济的相互依存中,中国亦可以应用“经济联系战略”来服务于国家对外政治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日中民间经济交流与东亚经济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中民间经济交流不仅仅是在过去,即使是在今后仍然需要加强。此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特别是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浪潮中,日中民间经济交流和合作的范围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和日本两国之间,应将视野从日中扩大到东亚整个地区去考察。尤其是在中国经济繁荣和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和日本都应重新审视世贸组织协定以及经济合作协定对今后经济贸易的影响,并考虑出对策。而为此,“官”和“民”都应该发挥其各自的作用和职能。  相似文献   

14.
论战后日本经济增长的“高积累、低福利”机制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胡欣欣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一直以赶超西方为其发展目标,而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真正达到19世纪50年代日本“开国”(在欧美列强的重压下被迫对外开放)时英国的水平,则是在20世纪60...  相似文献   

15.
日本是一个严重依赖海外市场而生存的国家,这种外向型的国家战略,必然决定其对外经济合作是其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要素.从战后60年代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后,便不断提出区域经济合作的新构想,如“环日本海经济圈”、“环太平洋经济圈”、“环黄海经济圈”和“东亚共同体”等.日本不同时期提出的区域经济合作构想都潜存着不同的国家战略意图,即经济的到政治的战略转型.本文主要以日本不同时期提出的区域经济合作构想为切入点,揭示其日本国家战略取向的转型变化.  相似文献   

16.
浅谈日本物流业的发展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 ,物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中一个新兴的服务部门 ,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 ,引起了经济界和企业界的高度重视 ,被称为经济领域“未开发的黑大陆”、“第三利润源”、“企业脚下的金矿”。尤其是日本 ,物流产业被视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 ;物流现代化 ,在某种意义上已被视为日本经济发展的车轮。  一、日本物流业的特点  在日本 ,从事物流服务的有 1 50万人 ,每 50人中有一名是做物流服务的 ,物流的广泛由此可见。日本物流管理 ,已经形成了适合其国情的现代化流通体系。其主要特点是 :   1 .运…  相似文献   

17.
美国扶植与日本经济的崛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秀芝 《求是学刊》2000,(3):115-118
二战结束时,日本国民经济在战争破坏下,陷入混乱和崩溃之中。然而,在战后很短时间内,就复兴并取得经济上的飞速发展,很快跃居资本主义国家前列。其间,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以及提供的一系列经济复兴援助,尤其是侵朝战争中的“特需订货”,为日本经济在50年代得以迅速恢复,60年代迅速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奠定了不可缺少的基础,是日本经济崛起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在战后日本由后发展经济向工业化经济转变的过程中 ,形成了一种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查墨斯·约翰逊称为“发展导向型模式”的经济体制 ,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后发展国家为实现超常的大跨度工业化而进行的制度选择的后果。在这种发展导向型经济体制的运行下 ,战后日本以发展为国家的最高目标 ,不仅仅依赖市场价格机制进行资源配置 ,政府的作用也不仅仅局限于对市场失灵的矫正 ,而是通过更多的介入市场进行工业化的组织、动员 ,从而实现了一种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少见的超常的大跨度工业化 ,并在 70年代中期完成了由后发展经济向工业化经…  相似文献   

19.
樊勇明 《日本学刊》2003,(1):113-129
“哭穷”。“衰败论”、“转型论”和“哭穷论”各执一词 ,孰是孰非一时难下定论。但这三种观点中都不排斥“调整”一词。日本经济需要调整 ,也确实在进行调整。调整正在从经济体制和产业结构两个方面同时展开。由此可以认为 ,应该认真地看一下日本经济在调整什么、用什么方法调整及调整出了什么结果。弄清了这三个问题之后 ,方可对日本经济的走向做出实事求是的判断。一、政府主导型不完全竞争“政府主导型不完全竞争经济体制”曾是昔日日本经济辉煌的体制保障 ,同时也是当今日本经济不景气的体制根源。“政府主导型不完全竞争经济体制”主…  相似文献   

20.
孟晓旭 《日本学刊》2023,(1):33-64+149-150
大国竞争背景下,日本违背经济规律,侧重安全和政治逻辑,加速构建经济安全战略,其目标是在“战略自主”下摸索新的经济安全道路,追求实现日本经济的自律性、不可或缺性和主导性。对内,日本积极完善战略体系,加强战略管理,提升安全能力和强化战略支撑。对外,日本以“新时代现实主义外交”为指导,在关键领域实施对华“脱钩断链”和“友岸外包”政策;以日美合作为中心,追求对接美欧经济体制和市场规则,深度融入欧美经济圈,并战略性扩展与志同道合的国家进行经济安全合作,重塑自由主义国际经济安全秩序。日本经济安全战略存在明显缺陷,内含的强烈地缘政治竞争和安全战略博弈意图也会导致大国竞争在区域层面更为激烈,给地区发展、安全以及中日关系造成更复杂和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