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游侠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产生于春秋战国之交。游侠的目的,是追求个人价值的社会首肯。他们重义轻生,一诺千金的优秀品质,表现出超常的人格魅力。游侠进入诗歌,当属汉魏之际。使游侠主题成为一种文学现象,应首推曹植,他创作了一些描写游侠和表达自己任使思想的诗。首先是游侠从军报国诗。其次是具有强烈青春少年诗酒精神的诗,再次是表现对自由的追求。曹植的游侠诗,开后世游侠诗之先河。  相似文献   

2.
李金鲜 《理论界》2014,(1):126-128
西汉时期游侠的体育娱乐活动有斗鸡、走马、博戏等。游侠之所以喜爱这些项目,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它们的娱乐性、竞技性、赌博性与游侠的性格特征有着内在的一致;二是西汉为我国古代体育项目的蓬勃发展时期,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娱乐项目备受青睐。这种社会风气也对游侠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3.
面对晚清日趋衰微的时局,知识精英认为传统儒学已难以提供救世的良方.谭嗣同、梁启超、章太炎等人纷纷主张用佛学救世,他们是近代佛学的倡导者,同时他们也是近代游侠思潮的鼓吹者.近代佛学与游侠思潮有诸多相通之处,这主要体现在救世献身精神、平等思想和独立意识三个方面.近代佛学与游侠思潮的交融与相互激荡,对晚清政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都可以看到这种影响.  相似文献   

4.
元杂剧作家理想中的游侠和司马迁笔下的游侠相比,豪侠精神在萎缩,而儒士精神在增长;换个性在萎缩,社会性在增长.元杂剧作家更称赏服从仁义礼智、有儒家治世精神的游侠.这种变化是元代遗民情绪的折射,也受到了宋代理学精神的深刻影响,还体现了元代文人既对现实不满、又要维护封建秩序的矛盾心态.  相似文献   

5.
何小清 《社会科学家》2006,(Z1):329-330
中国游侠与日本武士在精神气质和行事方式上有某些共同之处,但由于其社会地位,以及所属社会阶级、阶层不同,二者差异明显.文章通过阐述二者存在的历史背景,分析其本质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6.
魏晋六朝时期,诗歌取代两汉的史传散文成为我国侠文化的主要载体,标志着侠文化进入一个转型期.游侠由一种具体的行为演变成一种抽象的观念、精神或气质,给予了寒士阶层寻求建功立业的强大动力,以及追求个人价值与自由的热烈渴望.然而在"用之如虎,不用如鼠"的现实环境下,这一切都在残酷的政治斗争和强大的集权统治中被击得粉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失衡,使得魏晋六朝游侠诗歌充满了一种郁勃不平之气.  相似文献   

7.
曹植的诗歌创作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创作的赠答诗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鲜明的艺术个性。这些赠答诗都集中于其诗歌创作的前期,后期未创作赠答诗完全是出于政治原因。在曹植后期的诗歌创作中,抒写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的诗歌主题都不是单一的,同时表现出对于自由的向往和渴望。  相似文献   

8.
游侠,是对古代社会那些以行义任侠为生活理想的人的称谓。它崛起于春秋、战国风雨澒洞的大变动时代,至秦汉时期得到迅速发展。作为封建时代特殊的社会人群,游侠曾在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演出过无数令人扼腕击节的英雄剧。在某些特殊时期,还契近社会政治生活的中心,成为足以影响王朝政策走向的重要力量。 此前为数不多的研究,大多承司马迁之意,极言游侠言信行果,冒死救人,且不矜其能,羞伐其德,代表了下层人民的利益和愿望,而对班固所作以匹夫操杀生之权,罪不容诛的指责大不以为然,以为就这种具有人民性的赞美和站在正统、保守立场所作的否定本身,已可从一个侧面见出班马的优劣。其实这种论说并不公允,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谬误。而所以滋误的原因,是对游侠行义任侠心存先入为主的理解,想当然地把它视作是急公好义的代名词。其实,游侠所做的那些被当日社会一般成员视为侠行的事,并非都是后人惯常认为的锄暴安良,劫富济贫  相似文献   

9.
李白与游侠     
唐代诗坛巨星李白,其思想复杂多变,学术界普遍认为其融合了儒、释、道、杂、纵横、兵等诸家思想,且在诸家思想中,儒道为最,释家次之。这无疑是正确的。坦游侠思想对李白的影响很少引起人们的关注,偶有论及,也往往与纵横家混为一谈,且语焉不详。本文试对李白的游侠风仪和任侠经历,以及游侠思想对其艺术创作的影响作较为深入的探讨。纵横家与游侠确有联系,但不是一码事,不能混为一谈。这两家在先秦时本各不相谋,到汉代才开始结合,喜好纵横之术的人,也往往有游侠之风。唐代的纵横家和游侠甚为寥落,但在李白身上却达到了奇妙的结…  相似文献   

10.
一《游侠列传》是《史记》的一篇奇文,太史公对游侠采取褒扬的态度,后世对游侠与《游侠列传》的评价则褒贬不一。大致情况可分两个阶段,解放前的论者多待贬意,解放后对游侠及《游侠列传》则以肯定赞赏为主调。班固指责司马迁的《史记》“是非颇谬于圣人。”其证据之一就是“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①,从思想上与圣人的来否定《游侠列传》。解放前,历代评论者多附和班氏之论。董份云:“史迁道李陵之难,交游莫救,身受法困,故感游侠之义,其辞多激,故班固讥其进奸雄,此太史公之过也。”②进一步分析了司马迁写作此传的动机和根源…  相似文献   

11.
古代游侠人格特征之考究汪涌豪依照司马迁、班固等人对游侠的界定和评说,还有我们对游侠产生、发展历史及其主要社会关系、活动方式的介绍,可知游侠在人群特征上,确乎具有难用简单是非标准评价的复杂特性。在学界,已有论者试图对侠的基本特征作出归纳,如刘若愚《中国...  相似文献   

12.
司马迁界定的游侠特征,只是理想的人格追求,然自侠登上社会舞台始,就走上依附于某种政治集团的道路,逐渐丧失了独立的人格,魏晋以降侠向豪强化转变;唐代侠亦豪亦侠,形态各异,提供了侠的诸性格;宋明时期的侠已世俗化,身处独行侠时,尚具有游侠精神,接受招安则沦为统治集团工具,开辟了侠的悲剧道路;清代侠已彻底官化,秦汉特立独行的侠风荡失.  相似文献   

13.
《江西社会科学》2014,(9):81-86
《拟邺中集诗》在语句、风格、开篇方式等方面多有模仿、借鉴曹植作品之处,显示谢灵运对曹作之熟悉与倾心。组诗据相关史料、作家作品等真实性资料虚构了一场君臣尽欢的宴会,但隐含的忧生之嗟解构了虚拟的宾主之欢。灵运以曹植自比,借拟诗倾泻其幽愤之情。拟诗深蕴着灵运对曹植人生遭遇、文学创作特点及其人生与创作关系之深刻理解。基于相似命运之联系以及对曹植高才之向往,灵运突破魏晋以来对曹植其人其文之狭隘理解,首次揭示出曹植及其诗文中的忧生情绪,为解读曹植及其诗文开辟了新的方向,为后世深入阐释曹植其人其文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三侠五义》系列小说中侠义精神的演变与呈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对历史上"游侠"的产生、"侠"之观念的形成及其侠义小说中"侠义精神"的演变作了勾勒,指出宋明时期出现的"侠义观"向"忠义观"的重大转变,直接影响了清代的侠义小说。其次具体探讨《三侠五义》系列小说中的侠义精神,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事宜在济民谓之义";"尽心于为国之谓忠"。"忠"与"义"的结合使侠客走上了由"游侠"向"英雄"的蜕变之路,而侠客内心"忠义观"的最终形成,也显示出了大传统文化对小传统文化的整合与改造。  相似文献   

15.
曹植《赠丁仪》一诗的作期,余冠英《三曹诗选》云: 丁仪字正礼,沛郡人。据《魏志·曹植传》注引《魏略》,曹操曾打算把女儿嫁给丁仪,被曹丕阻挠,丁仪因此怨曹丕,而和曹植亲近。曹操有一个时期要立曹植做太子,丁仪曾有意促成其事,因而被曹丕所忌。曹丕即位后不久丁仪就被杀。这诗大约作于曹丕初即王位的时候,为曹植所意料不到的那些压迫还未发生,只见到丁仪没有得到封赏,怕他心里不安,而以诗安慰他。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编《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李景华主编《三曹诗文赏析集》等都采用此说。因曹丕即王位在建安二十五年,所以徐公持《曹植诗歌的写作年代问题》更直接地定“余冠英说”为建安二十五年。他肯定此诗为曹植诗歌中“创作背景情况已基本弄清,并明确地被考定为某年所作”的十首诗之一。  相似文献   

16.
黄初宗室文人及其亲友的抒情诗极具个性特征.曹丕、曹植游宴诗多写乐极哀来;曹丕的代言体怨妇诗触动了自身敏感的心绪,曹植的怨妇诗寄托着君臣不偶的哀怨,曹叡的怨妇诗充溢着生母无端被害的愤懑;曹植的怨愤诗发抒朋友被害和自己受到压抑的苦闷;曹植的游仙诗实为绝望中的幻想;曹丕、曹叡的军事诗多夸耀军事实力,渴望天下统一;曹丕、曹叡、吴质的思亲悼友诗感人肺腑.这种抒情特征极具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游侠虽未形成一独立的社会集团,且处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与各色人等存在着广泛的联系,但确乎又有许多不同于一般社会成员的地方。这种不同,不仅基于他们好行义任侠一端,还体现在其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一般说来,游侠好行义任侠,以奇志奇节立威树名,但行义任侠毕竟不可能成为生活的全部,这一点游侠是深知的。所以,他们还十分重视日常生活中侠者的形象,好以任张狂诞的言行邀引世誉。通过对社会常规和世俗常理的排拒,超然绳检之外,获得一份自我解放,从心所欲可逾矩的快感。从历史上游侠的活动可以看到,他们是十分希望享有这份快感的。并且,为了充实和加强这份感觉,他们不惜通过由保持与常人心理,行为距离所获得的神秘感,来维持这种感觉的长久存在。可一般社会人群,大多安于弱小,期盼有超人出来代为决断是非,实现理想中的正义和公道,也愿意看到一个由里到外都异于自己的侠者,乐于传扬  相似文献   

18.
这两人可谓风马牛不相及.冯燕是中国民间故事里的游侠,臣吉斯曾当过古希腊38年的国王.笔者之所以把这二人列在一起,是因为在他们二人身上各自发生了一起极其相似的故事,而故事里女主人公的命运却有霄壤之别.  相似文献   

19.
曹植咏侠诗在侠文化渐趋衰微的时候,继承并发展古游侠的人格品性,将实有侠变成精神之侠,在文学领域内大力宣扬侠义理想,起到了振起侠风的作用。曹植的咏侠诗丰富了侠文化的内涵,引起中国文人的心理共鸣;塑造了经典化的侠意象,提供了优秀的艺术范式,为中国古代诗歌开辟了一块新的园地,为文人找到了一条新的情感宣泄之路。  相似文献   

20.
《泰山梁甫行》是曹植诗作中著名的直接描写贫苦人民生活的作品,在曹植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曹植一生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即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二二○年)曹操去世、曹丕即位为界,分为前后两期,《泰山梁甫行》被普遍认为是曹植后期作品。最先提出该诗写作时间问题的,是清代的陈祚明。他在《采菽堂古诗选》中评道:“写得萧瑟,岂徙封临淄时作耶?”据《三国志·魏志》曹植本传,曹植“建安十六年封平原侯,十九年徙封临淄侯”,到黄初二年贬爵安乡侯,为临淄侯凡十年。但十年中,前九年曹操在世,为曹植创作前期;而后一年则入后期了。陈祚明判定《泰山梁甫行》是“徙封临淄时作”,但对于前后期的问题则未曾关涉。到了朱乾,他则基本上明确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