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7 毫秒
1.
价格改革应该深化。不能因为西方国家物价调控的比例较高,就认为我国价格改革的步子太快了.把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的责任推到价格改革上。我国目前的价格关系尚未理顺,政府调控物价还是以行政手段为主,排斥市场主体的定价机制。不深化价格改革就不能理顺价格关系,价格机制的作用就得不到发挥.不能简单地认为放开物价导致了物价上涨,其实涨价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就有对物价的不合理调控,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影响了生产,影响了供给的因素。从目前来看深化价格改革要循序廷进,把握时机,逐步放开物价,尽量避免由于放开物价而引起的物价上涨.最终实现在比价合理的基础上的宏观调控。  相似文献   

2.
农副产品价格和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是改革过程中影响价格总水平上升的两大难点。“变暗补为明补”将触发通货膨胀,继续实行“暗补”则有利于在改革过程中稳定经济,减少改革面对的风险。允许农户有偿转让小块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可推动农业实现集约化经营,增加农副产品供给,是进一步改革应考虑的方向。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会造成牌价,市价双扭曲,推动总需求膨胀,它不是改革的较优选择。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以正规金融的非市场化定价与民间融资的完全市场化定价并存的双轨制资金定价机制长期存在。虽然民间金融作为正规金融的有益补充,在解困实体经济融资难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资金价格双轨制也催生了一系列民间融资问题。本文从双轨制诱发的民间融资问题出发,分析双轨制演变历史与负面效应,提出将资金价格双轨制并轨的战略性思考,以期用合理统一的资金价格促进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4.
双轨制价格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的一个新现象,它对现实经济的运转已产生了广泛影响,且正在分解许多旧的经济联系。木文的分析,就在于说明双轨制价格的产生、作用及其对宏观、微观经济活动的重要影响,并据此提出进一步改革价格体制的一些初步意见。一、经济体制改革与双轨制价格  相似文献   

5.
<正>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提出了逐步解决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问题的基本思路,并对近期部分生产资料价格并轨作了安排。这是总结我国“双轨制”价格实践经验教训,完善价格改革措施,推动价格改革向前发展的正确决策。认真贯彻中共中央的决定精神,积极探索解决“双轨制”价格问题的现实途径和方法,是当前价格改革和价格管理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随着渐进式改革的延伸,中国自然步入了双轨制的过渡时期。这期间利益结构的重新构置,形成了“吃双轨制饭”的特殊“利益群体”,即传统体制下的“大锅饭”变成了向市场机制过渡中的“两锅饭”。 一、在价格双轨制中,吃了“两锅饭”的是“官倒”、“官商”。 80年代中后期,中国价格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一段小插曲:商品的市场价、物资的计划价并存的二元机制。两种机制下的不同价格标准,导致了价  相似文献   

7.
生产资料价格改革是我国“七五”期间价格改革的重点。目前生产资料价格的“双轨制”,即对计划调拨分配的生产资料由国家统一定价,对部分计划生产和计划外超产的生产资料,允许进入市场自由交易,由企业自行定价,已经作为生产资料价格改革的一个仞步成果出现了。正确  相似文献   

8.
价格改革的关键,或者说其重点和难点是生产资料价格体制的改革看来已被大多数经济学者所认同,如何进行生产资料价格体制的改革也随之成为经济理论急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双轨制的分析,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一些探索。一、模式目前在我国普遍实行的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的运行模式(不包括石家庄  相似文献   

9.
毛泽民同志在新疆期间,针对新疆当时币制十分混乱、换算麻烦,经济往来不方便、通货膨胀严重,物价上涨等问题,通过整顿财政、改组银行并实行币制改革,主持民国时期新疆历史上的第一次币制改革。对稳定金融财政、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建设新疆,巩固抗战大后方,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在价格双轨制条件下,生产资料的短缺主要存在两种类型,即计划分配渠道中所出现的生产资料垂直短缺和市场流通渠道中买者与卖者之间所出现的生产资料横向短缺。生产资料短缺的深层原因,是社会经济管理体制缺乏动力,企业没有成为独立的商品经济实体。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有积极的一面,但它所造成的价格体系内部两种价格运行的冲突,给企业行为带来了种种消极影响。在当前条件下,马上取消生产资料的价格双轨制还为时过早。国家有必要对生产资料的供应和需求加强指导和调控,在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的基础上加强调放结合,先调后放,最后全部放开。  相似文献   

11.
当前,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出现的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幅度过大、以及经济秩序混乱的现象,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总的来说,是在新旧体制转换的过程中,宏观经济的失衡和宏观管理的失控。实际上,这  相似文献   

12.
消费者的物价心理压力,指的是在经济领域中,由于物价上涨造成消费者对物价认识上的挫折及其情绪的波动。它对于深化价格改革和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是不利的,因而有的文章提出必须提高消费者在价格改革中对物价上涨的心理承受能力。所谓消费者的物价心理承受力,指的是消费者在价格改革中关于物价上涨在心理上的认可程度。消费者的物价心理压力与心理承受力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它们是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物价心理的两个方面,而且在数量上成反比关系。物价心理压力越小,物价心理承受力越大,反之亦然。如仅强调提高消  相似文献   

13.
天然气作为高热值、低排放、低污染的环保能源,市场需求激增,供应面临巨大压力,其行业的规模和状态,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定价政策。全面深化天然气价格改革,探索新常态下的天然气定价机制,需要系统研究天然气 定价形成机制历史及价格变化情况。为此,本文全面回顾了四川天然气定价历程,以翔实的政府定价文献为依据,将 四川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分为高度集中的政府定价时期、价格“双轨制”时期、恢复政府定价时期和政府指导价时期这 四个不可分割的历史阶段,系统介绍了各阶段的天然气价格变化情况,分析其主要价格特征,指出不同历史时期天然 气价格的概念、组成、分类及定价机制均不尽相同。探寻天然气价格调整和变化轨迹,总结积累天然气价格改革经验, 对进一步深化以市场为导向的天然气价格改革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物价上涨已成为时下人们议论最多的话题之一。这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物价上涨的原因大体可以归纳成两类:一类为适当提高或放开过去长期偏低的农、矿和原材料的价格改革所引起的上涨,另一类为非价格改革所造成的上涨。包括:经济过热,信贷膨胀,企业经济效益差,市场秩序不正常,“官倒”、“民倒”猖獗,少数单位和个体工商户乱涨价、乱收费,等等。就目前状况来看,后一因素在物价上涨幅度中所占比重较大。  相似文献   

15.
在“六五”期间,我国的生产资料价格进行了一些改革,并于1985年实行了“双轨制”。改革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对这一阶段的改革进行必要的分析、小结和反思,对于规划今后的价格改革,将会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6.
研究方法预告举步维艰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始终伴随着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后者为不同阶段上出台的旨在推进改革的政策实施设置了重重障碍,这使选择和比较政策方案的天平不得不倒向解决困扰改革的物价上涨问题一边。目前,捉供政策制定和选择的思路主要有两种。一种思路是发展中国家由助跑到起飞阶段,为取得经济高速发展必然要伴随着经济结构和价格结构的调整,而通货膨胀是这种经济全面调整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因此主张政府采取利用通货膨胀促进经济高速增长的政策。另一种思路是物价上涨是一种病态型经济,它扰乱经济平衡,造成资源畸型配置。更重要的是,使促进价格结构改革的形势更加严峻。如不加以控制,价格改革的拖累将导致整个改革遥遥无期。因此主张政府采取紧缩政策,抑制物价上涨指数。  相似文献   

17.
一九八四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标志着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的正式出台、三年多的实践表明这是一个在价格改革中被议论得最多并且还将继续议论下去的问题。本文不想对这种议论的是非作出评价、只是把以下人们公认的观点作为前提: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无论它的弊病有多大,它的作用也不小:无论它的存在是如何缺乏根据,它总是一个客观存在:无论它将来的命运如何,在短期内还难以被更好的办法所取代。那么,在这个前提下,如何完善价格双轨制,存其利,去其弊应该是目前经济学界在讨论价格双轨制时注意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近来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是农副产品价格上涨推动的,因而消除引起价格震荡的“震源”就要调控农副产品价格,这种调控不能采取简单的限制价格,而是面对两难选择所采取的一项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9.
<正> 新思路的提出 近几年来,理论界和实践部门根据各自对价格改革形势的判断以及改革期望目标,对价格改革的路子提出了不少方案和主张。总的来说,这些主张大体可分为两种:“调”“放”之争和价格形式之争。前者有三种观点,即以调为主;以放为主;调放结合。后者主要体现在对“双轨制”价格的肯定与否定和对指导性价格前途的争论。近十年来的价格改革实践,  相似文献   

20.
2013年全国CPI运行基本平稳,波动幅度不大,大部分月份CPI同比涨幅控制在2%至3%的区间内,只在2月、9月和10月份由于春节、中秋的节日消费等因素造成CPI同比涨幅超过3%。从CPI运行趋势看,2013年CPI已经进入上行周期,根据历史经验判断,中国CPI的上行周期一般会持续两年左右,且周期的高点会在第二年出现,因此预计2014年物价上涨压力可能比2013年略大一些,CPI走势将呈前低中高后低的倒“u”型演变。由于中国将在2014年逐步推进大宗商品价格市场化改革,CPI通胀率可能在2014年下半年上行,即便如此,由于政府对物价调控一向高度重视,积累了丰富经验,加之经济增速不会出现偏快局面,货币政策将保持稳健,新的一年中国的整体通胀压力将处于可控范围,预计中国2014年的CPI涨幅将在3%~5%这一温和上涨区间的下限上方运行,并可能在二季度达到最高点。物价上涨是跟老百姓生活相关度最高的一项经济现象,尽管涨幅仍将处于可控区间,但低收入群体对于物价上涨仍会非常敏感。因此,在物价调控目标实现整体无忧的同时,要高度重视主要农产品供应的保障和价格的调控,不能因为CPI数据处于温和可控状态而放松警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