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认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审美精神是天人合一,而天人合一审美精神也正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发展过程中,天人合一原初意识、儒、道、释及堪舆的天人合一思想对其施加了巨大的理性统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发展问题既有教育体制的原因,也有文化和社会的困境,在进行深度解析时,要看到传统文化的认同争议和边界廓清诸问题,也要关注通识教育的本土化进程。中国传统与通识教育的耦合的必然既是高校对通识教育和传统文化的诉求,也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通识教育的精神。  相似文献   

3.
你看过欢乐的长鼓舞和优美的扇舞吗?你听过动听的伽仰琴和洞箫的演奏吗?你唱过委婉的《桔梗谣》和《阿里郎》吗?对了,这些就是朝鲜族的文化特色。中国朝鲜族的总人口为192万,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朝鲜族人民非常注重礼节,尤其崇尚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晚辈对长辈必须用敬语,吃饭时长辈动筷后其余人才能就餐;晚辈不能在长辈面前喝酒、  相似文献   

4.
2008年,先是山寨手机粉墨.登场,继而山寨服装、山寨春晚,形形色色的山寨产品层出不穷。也因此诞生了一些人津津乐道的“山寨文化”。 有人在博客中说,“山寨文化的泛滥与其说是对草根创新精神的标榜和昭彰,不如说是对中国知识产权意识严重缺位的讽刺”。对此,马上就有“山寨帮”反对,“山寨文化怎么就泛滥了?如何就丢人了”?  相似文献   

5.
石竹 《21世纪》2001,(7):6-6
北大勺园,闷热的下午,本刊记者采访了韩国留学生李笋雨。他虽然是经济学院的在读博士,却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异常浓厚的兴趣。最近,他正在翻译中国明代的杂记《明心宝鉴》。 记:你的专业是经济,为什么会对中国文化感兴趣呢? 李:在我的印象里,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是古代文化,如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等,对周边国家都有很大的影响。虽然我没有专门研究过语言或者文学,但我平时爱看古书,对中国古代典籍很感兴趣。 记:你认为中国文化对韩国有影响吗? 李:当然有。我现在正在翻译《明心宝鉴》,它虽然收集记载的是中国明代人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晚霞 《社区》2010,(14):59-60
关于生活 经常听出国的人说.国外生活也许不错,但非常孤独、寂寞,不能融入西方的文化生活。就拿语言来说,你英语再好。有汉语好吗?就算是能用英语应付工作和日常生活,但你能用英语天南海北地聊天,像引用汉语中的成语、俚语那样自如地引用英语中的有关词句吗?你能像了解中国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那样了解这个国家吗?你能像了解中国明星的八卦那样议论西方的名人吗?……交流本身就是一种很重要的生活乐趣,如果你的英语达不到以上程度.你和别人说话时,就会局限于一个很小的范围,不可能很深入地与人交谈。  相似文献   

7.
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既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内在诉求,又是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诉求,更是现实中国的发展诉求,这是一个必然的历史过程。同时,由于一般理论与具体条件的可分性,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通性和应用性,促使二者的深度结合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只有深刻的领悟与把握这种必然性与可能性,才能树立起文化自信,并以文化自觉的精神把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推向更高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8.
文化之于人,犹如人之灵魂;文化之于国,犹如国之精神。新世纪,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力度的进一步加大,经济全球化浪潮已势不可挡。在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的“亲密接触”中,政治、文化、社会等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都在经受着全球化的迅猛冲击。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中国将建设与实现什么样的文化形态?建设何种样态的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古典建筑砖石雕刻艺术趋于内向性空间诉求的吉祥语意系统,指出其具有的独特性与民族性,阐述了中国传统哲学文化意蕴的“民族性”吉祥寓意诉求的建筑空间特性,对古典建筑砖石艺术所形成的自身文化机制及其历史的、文化的、动态的发展历程进行有条件的梳理、检视和细密分析,强调了吉祥文化意蕴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意念转换历史动态的建筑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10.
农民有强烈的文化诉求,但农民的文化诉求在现实却没有得到积极的应答。发展和建设农村文化应该注重和加强农村基层的文化建设,立足区域特点,在先进文化的引领下,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吸收各种健康的文化元素,在区域差异中发展和构建理性的、科学的、健康的、富有创造性多元农村社区文化,满足农民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11.
大众文化与流行爱情歌曲的兴起,曾被视作思想自由与解放的标志。然而貌似繁荣的文化生产中蕴含着巨大的“文化危机”。爱情歌曲创作愈来愈偏离“艺术本身”,爱情歌曲的创作要不要承载“审美”?是选择“娱乐”、追求简单的快乐?还是选择“回归”?精英文化在流行歌曲创作中应发挥何种作用?这是保证流行爱情歌曲创作乃至大众文化健康发展必须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基于交流需求分析,着眼于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理想的商务英语课程设置包含着语言、沟通、文化和商务四个模块的课程体系。在现实中,这样一个理想的商务英语课程体系是否能够得到实施,人们对于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的认知与现实中的教学实践之间是否存在差异,以河南高校为样本,对商务英语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了实证调查。在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时,得出了数项结论,同时发现了两个待解的深层次问题:一是如何培养商务英语专业的核心竞争优势?二是什么是商务英语课程体系的共同核心?  相似文献   

13.
妇女如何感知自身的存在状态?在漫长的男权社会中,中国妇女的主体经验如何建构?妇女史研究能否在经济、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之外发现妇女自身的主体经验?通过借用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乡土中国"、"男女有别"等对传统中国社会之特征的表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从妇女之"情感"的角度来理解中国妇女的历史,尝试对以上问题作出回答。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从一个侧面表征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开展从注重"破"到注重"立"之转变的整体自觉,其兴起有其内在的必然性。其积极意义主要有:第一,它有助于在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中,进一步增强民族文化的主体性,更好地以我为主地吸收以西方文化为代表的外来文化;第二,它有利于营造一个更为全面、深刻地认识中国文化,更好地批判继承中国文化优良传统的社会性文化氛围;第三,它体现了必须集中全人类多民族的智慧资源以解决"地球村"所面对的共同问题的时代要求。其不足之处表现在:第一,偏狭的文化心态;第二,独断论和一元主义文化观;第三,理论建构尚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5.
比喻是《诗经》中运用最多、最突出的一种修辞手法,或曰表现手法。《诗经》为什么会运用如此众多的比喻?比喻的本体为什么大多是动物、植物、天气物候和自然物象?主要是因为《诗经》中的比喻有着深远的文化根基。具体说来,《诗经》中的比喻与神话思维、中国传统思维、中国古代审美意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换句话说,文化是我们研究《诗经》比喻的一把钥匙,中国传统思维模式和审美意识是我们解读《诗经》比喻的一条路径,宗教是我们认识《诗经》比喻的一个窗口。  相似文献   

16.
上世纪90年代,联合国研究机构提出“知识经济”的新概念。近几年来,我国的浙江、广东在文化大省建设中相继提出了“文化经济”概念,并首次把“文化经济”作为建设文化大省的实践课题。“文化经济”概念的提出既充分体现了经济文化一体化的时代特征,又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契合。积极发展文化经济,将有力地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和社会的和谐。那么,文化经济产生的背景是什么,与知识经济的关系怎样,如何发展?文章对这些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汕头的城市文化建设局面令人欣喜,市民感受到了政府在建设文化汕头、人文汕头方面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但汕头城市文化的局限性依然明显,与现代城市文化尚有不小的距离。汕头城市文化建设过程中,既承载着他方无法复制和仿效的地方特色文化的光环,又同时背负着与任何一种传统文化一样所必然裹挟着的种种与现代文化格格不入的重负。基于对汕头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弘扬,对汕头文化建设现状的成绩的肯定和不足的反思,提出对汕头城市文化未来发展走向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理论界提出建设“中国式民主”的主张虽具有正当性,但这一民主模式能否成立,关键在于它能否回答并解决好与此相关的一系列问题:中国式民主是阶级的还是全民的;中国现有的制度模式如何有效落实“人民作主”的原则;这一模式如何得到国内人民与国际社会的认可;它如何回应谁拥有民主定义权的问题;它如何在实践检验中证明自己比西方或北欧民主优越。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中国式民主才能成立。  相似文献   

19.
随着农业部首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的颁布,中国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正式进入《名录》时代。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第二产业的工业,第三产业的服务业以及作为第四产业的文化产业,也不可能不与农业文化遗产发生某种程度的关联。那么,它们会与农业文化遗产发生怎样的文化关联?如果参与,这四大产业又将以何种形式参与到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中来呢?这是文章将要回答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20.
2014年秋文学人类学青年学者读书会分别在京沪两地举行,讨论主题是:玉石神话信仰是否可以视为一种独立的宗教现象?怎样才能从考古学资料重建出的大传统新知识出发,探寻华夏文明的信仰之根?由此问题讨论所引发的另外的问题是,相对于西学的理论优势,为什么中国的人文学界迄今少有自己的理论建构和理论输出?学者要怎样努力才能实现理论的突破?回答是必须从青年学者开始培育理论思维的训练功夫,引导其思考重大理论问题的自觉。玉教的深入探讨能够突破有关中国无宗教的现代偏见,找回驱动华夏文明发生的信仰之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