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童年意绪是源于苏童的童年体验,又被苏童投射于小说创作,在小说中逐步稳定和发散开来的精神介质。苏童有意无意地将童年体验带入了小说创作,在作品中虚构了两个"故乡",小说文本充溢着与其童年体验同质的意绪之流。按照童年意绪投射对象的不同,苏童小说童年意绪分为"香椿树街"、"枫杨树村"和其他三个系列的文本表现。  相似文献   

2.
苏童小说的生命意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苏童是一位从不愿固定自己的作家,从历史追寻小说到现实追寻小说,从“枫杨树”系列到“枫杨树后”小说再到“红粉”和“妇女系列”小说,他每次都以迥然不同的形象刺激读者的阅读习惯。他甚至不愿意自己的小说具有特定的风格,认为风格是一种“陷讲。”那么,苏童是以怎样的一种方式确立贯穿于这些小说中的主体形象的?苏重又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区别于其他新潮作家的呢?为什么无论反差多大的小说我们只要一读就能认定是苏童的作品呢?很长时间以来,我都在琢磨这些令人困惑的问题。我一度曾以为是苏童的语言塑造了他的个性,然而当我怀着自…  相似文献   

3.
伊恩·麦克尤恩早期的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爱,最后的仪式》及小说《水泥花园》和《时间中的孩子》具有明显的超现实主义叙事特征.小说文本在场景安排、人物摹写、"色情"意象和叙述技巧等方面都体现了超现实主义梦幻、荒诞等特质.显然,这些超现实主义叙事方法的运用凸显了作家对现实世界的本真思考与质疑.  相似文献   

4.
张学昕 《北方论丛》2002,1(4):93-96
小说家苏童在沉寂了五年之后,带着他的长篇小说<蛇为什么会飞>来到我们中间.苏童试图"打碎"以往读者心中的"苏童美学风格和模式".那么,我们会在这部新作的阅读中,获得什么样的关于生活和世界、关于文学、关于作家苏童的新的感受呢?  相似文献   

5.
小说家苏童在沉寂了五年之后,带着他的长篇小说<蛇为什么会飞>来到我们中间.苏童试图"打碎"以往读者心中的"苏童美学风格和模式".那么,我们会在这部新作的阅读中,获得什么样的关于生活和世界、关于文学、关于作家苏童的新的感受呢?  相似文献   

6.
苏童在2002年推出号称“第一部反映现实生活的长篇小说,世纪末中国城市生活写真”的《蛇为什么会飞》,该小说与苏童以往的历史小说有何异同,它的价值又在哪里,本文从苏童的历史意识,角色重心置换,以及其超越当下的努力三个方面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7.
文言梦幻小说是中国古代文言小说重要的组成部分。近二十年来,许多梦幻小说研究论文在继承传 统研究方式的基础上,不断吸收新的研究成果,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不同立场提出了许多新见解、新观点,为古 代文言梦幻小说的研究拓宽了道路。从文言梦幻小说源头研究、发展研究、文化研究、版本考据研究、艺术理论研 究以及相关专著研究等方面略作总结,可使我们对此课题有一整体性了解,对文言梦幻小说的发展现状有一总体 性把握。  相似文献   

8.
苏童在其小说中营构了大量意象,其中的色彩意象与隐喻意象最为出色。面对文本中高度密集化的意象,苏童采取了三个方面的梳理策略。文章重点对苏童文本的叙事个性进行定位,认为苏童创造了一种意象化的叙事模式,并进一步从三个方面对苏童小说文本意象化的叙事品格进行了定位和描述。  相似文献   

9.
《桑园留念》:苏童的经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苏童小说创作中的“少年”、“欲望”、“死亡”、“女性”书写的方式及主题意象都源于《桑园留念》这篇小说。  相似文献   

10.
苏童是当代独具风格的小说家。他的小说以叙述的优美、精致、诡谲,想象的奇特和舒卷的美学气韵而引人注目,他的小说开拓了当代文学的视野。本文从苏童小说女性形象塑造的角度,思考其创作中人文关怀的注入与女性意识的凸出,以此洞悉苏童小说的女性世界,探讨其独特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1.
郭晓平 《东岳论丛》2019,40(11):47-58
呈现在小说中的风景,始终有被隐匿和剔除掉的"现象学自我"存在。在这种视角下呈现出的小说风景,必然传递着隐匿的小说家试图传递的丰富的情感、情绪、思想、理念等主观意义内涵。与此同时,它也成为了一种叙事修辞手段,干扰和控制读者的注意力,引导读者由感知风景出发,准确到达风景内涵的"话语场"。因此,共同的认知思维和感知方式和机制,打乱了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孤立割据状态,风景与人、作者与读者建立起信息交换的联想网络。  相似文献   

12.
张治国 《江汉论坛》2005,(9):129-131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马原、苏童、余华等青年作家创作了一大批显示后现代主义特征的先锋(又称"后新潮")小说.他们醉心于文本技术操作实验,用形式构成论置换内容本体论,从而颠覆了传统小说规范,并以此表明其对世界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其形式革命对以后创作的影响是深远的.  相似文献   

13.
史铁生早期的抒情小说在文化乌托邦建构、灵性维度的确立和诗化语言等方面表现出了与"京派小说"之间密切的艺术关联.这种艺术关联的存在一方面让我们看到京派小说的创作理念就"安魂~移情"而言的确更易发挥文学的治疗功能;另一方面又可以在艺术发展线索上去说明史铁生小说中宗教情结的缘起.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了蔡益怀小说中女主人公的梦幻、想象的直觉思维的独特性,探寻了它与小说的开放性的时空思维方式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民国初年通俗小说<广陵潮>中充满了对民俗民风的细腻描摹和叙述,由此折射出一定社会民俗背景下人的观念、情感和心路历程,进而使读者感知历史的况味和生活的本质,因而其具备鲜明的民俗学意义.同时,小说中的民俗描写和民俗叙事,丰富了小说作为文学作品的审美内涵和意义承载,人物性格在浓郁的民俗氛围中得以立体和丰满,民俗亦成为民国时期通俗社会小说的内在基因延续着中国小说的"俗"的传统.  相似文献   

16.
"儿童意象"在当代中国小说中的表现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卫青 《江淮论坛》2005,(4):119-125
在近二十年来的中国小说中,不只一位作家在不止一篇小说中涉及儿童.儿童作为小说家作品的一种文学构因,它在文本间反复出现或普遍发生的某一类转化方式、某一种象征或隐喻意味、某一个角色的呈现形态就构成了文本间的儿童意象.本文以莫言、苏童、迟子建、王安忆四位小说家的作品为主,分析了当代小说中几种儿童意象的构成"成分"、它们得以形成的依据、小说家对经验儿童的现实和关于儿童的文化想象进行诗学转化和运用的原则以及同一儿童意象群在不同作家那里发生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苏童小说《妻妾成群》,深刻地揭示了女性生存权力的抗争。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乡土小说的特点是:构筑一个具有整体象征性的叙事结构,通过叙事逻辑的完成隐喻对中国现代性的历史反思.《九月寓言》以独特的时间处理、"融入野地"的生命感知表达了对土地的深深眷恋和对现代性的反思,同时这种反思又暴露出诗性言说的思想局限.  相似文献   

19.
由政治而伦理与由伦理而政治构成了解放区小说主旨实现的主要途径,但这种方式的采用则表明解放区小说依然属于传统文化的"伦理--政治"值阈.解放区小说的言说者旨在构建一种与叙说对象同一的关系时,自然在遮蔽对象的同时造成了某种程度的自我遮蔽.  相似文献   

20.
论苏童小说的叙述语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品的表现方式和艺术风貌的形成,对任何一个作家来说都是巨大的考验和挑战,语言是构成作家文学叙事、文体风格及其个性化的关键性因素,也是体现一个时代文学水准的重要标志。苏童小说的话语方式、修辞造诣,叙述语言的经验、质地、砌成的意象,无不显示出作家“这一个”的独特写作风貌。其叙述的浪漫和唯美品质,抒情风格及气质在相当高的程度上表明苏童作为当代唯美主义作家写作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