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唐宋词人的生命意识不外乎两种,一种是"闲愁"自来,一种是对生命的理性把握。在生命意识的认知上,"耻感文化"的心理标杆来自于他人和外部的评价机制,"罪感文化"则是个体生命对自己的内在约束。柳永和苏轼是这两种文化心理的代表,解读二者的异同,可以对宋代词人的生命意识有更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古代士人群体中,晚明东林党人是“以身殉道”的典型。文章对这种行为背后的生命意识进行分析,认为他们秉承了儒家文化中关于道德理想的优秀传统,在现世的道德追循过程中体味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然而,由于“对王权的绝对崇拜和服从”本身就是其道德理想的主题之一,因而他们在循道过程中的“精神超越”必然回归于君主政治。结果是他们在理想与现实的选择中,难免陷于“精神巨人”和“政治侏儒”的两难境地。  相似文献   

3.
《圣经·雅歌》是古希伯来人的抒情歌谣,其中的“园”意识表达了希伯来人的贞洁观,贞洁观与希伯来人的洁净观念一脉相承。犹太人在宗教和日常生活中十分重视洁净观念并恪守洁净戒律。中国诗歌总集《玉台新咏》中的“闺”表达了相似的贞洁观念。但是,对于女性身体,两个民族却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态度。  相似文献   

4.
发展学生的数感是我国数学课程改革提出的一个新目标。《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感的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  相似文献   

5.
三年级科学课的养蚕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养蚕的过程,观察蚕的生长、发育、繁殖和死亡的生命历程,是学生认识动物生命周期的好窗口.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获得"科学的了解,而不是一般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出现了一些流行语,如“知识爆炸”、“海量信息”、“云计算”、“云图书馆”云云,意思是说,网络技术连通了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和每一个角落里的每一个人.知识累积之富,如恒河沙数;信息变化之速,刹那万千;信息传播之广,其大无外.知识的获得不再有门槛,信息的传播失去了边界.不仅知识和信息被数字化,人们的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也在无可奈何地被数字化.一句话,每一个人都成为网络世界中一串“被平面化”的冰冷的数字或符号.在这样的时代场景中,人人都在写作撰文,人人都在著述立说,人人都在传播互动,人人都在用同样的方式表现“同样的我”,撰文著书已不再是少数“思想者”在孤独寂寞中“表达自我”的苦心孤诣的艺术.于是,学术被技术和数字平面化.知识、信息、学术的“平面化”具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正面的,即从积极的方面看,有助于知识的大众化、平等化、民主化;二是反面的,即从消极的方面看,它无疑会导致知识的平庸化、低俗化、无个性化.  相似文献   

7.
笔者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这节课时,通过课堂的学习,同学们都能熟练地利用体积计算公式求出长方体的体积.突然有位同学问:"像土豆这样的物体的体积又该怎样求呢?"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我及时表扬了这位同学,并顺势说:"那就请同学们课后想办法求出土豆的体积吧!"  相似文献   

8.
《媚:感性生命的欲望表达》在当代审美文化视野里对“媚”范畴予以全面深入的探究,并用理性的眼光揭示其可能的“本然”与“应然”的发展趋向。做到了历史意识与当代眼光、感性体验与理性审视以及事理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由此,“媚”范畴的学理内涵、美学特性、形成机制及其当下存在都得到了多层次、多角度的辩证审视。  相似文献   

9.
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都以“现实的人”为前提才能得以实现。教师作为现实的人,有其本真的生存意识和生命价值追求。以此为视角,可以把教育个体的生命体验定位成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目标。教学过程也就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互动的生命诉求。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坚持自我批判,与学生共同体验,开展理性的评价,获得自己的生存之道,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0.
王安忆的“三恋”及《岗上的世纪》以女性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大胆地展示了女性生命本真图景,感同身受地道出了属于女性自己的真实心声,具有鲜明的女性意识;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其女性意识又不免染上了男权话语的色彩,形成了“双声”同构的两性话语共生的现象。本文主要从作品的结构安排、形象塑造、叙述策略等方面加以论述,并分析其形成的背景、原因及对作者创作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主体意识问题是理解中国哲学乃至解释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的关键。通过追溯《周易》文本中的蒙卦,或可以展现主体意识的建立问题。蒙卦上承屯卦呈现出万物初生的“充盈”状态,下启需卦表达的对万物予以“育养”的主旨,“盈—养”之间正是“稚而萌”的生存状态,预示发展倾向的各种可能。它们(可能性)既是“盈”之生命力的表现,也是“养”试图使之走向现实性的出发点所在。“童蒙”和“我”这一主体的两种状态在不同“态势”的张力中逐渐得以建立起一种内含天命视角的主体意识,这是主体意识得以不断完善的内生性力量。  相似文献   

12.
都说“谈虎色变”.而在教学一线却有这么一种怪象:谈复习课色变。确实,冷饭重炒,以练代学的传统复习模式显然已与新形势格格不入.在新课程改革不断引向深入的今天.究竟应如何上出有趣有效的复习课呢?笔者认为复习课必须体现三大特征:梳理有序、补缺到位、着眼提高。在教学中要敢于放手,学会用“望远镜”来观察孩子的学习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