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春秋>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圣经>,<公羊传>与<榖梁传>专注于对<春秋>的"微言大义"进行了诠释,即使是以记事为主的<左传>对此也屡屡涉及.至于后儒的此类著作,更是汗牛充栋.即使<春秋>确为孔子所编撰或修订,这种对"微言大义"的挖掘也是以<春秋>在流传过程中没有出现文字讹误为前提的.本文对<春秋>经之阙文与错简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意在说明后儒对<春秋>经文中"微言大义"的挖掘多有可疑之处.  相似文献   

2.
<春秋>为孔子晚年依据鲁史所选择、整理的教科书,左丘明以"鲁太史"和"鲁君子"的身份为<春秋>补充了大量史料,编成<左传>,<左传>因此而与<公羊>、<谷梁>二传明显不同.后世儒家学者以经学今古文标准匡范<春秋>及<左传>,其实孔子在<春秋>中寄寓的"微言大义"渊源有自,承袭着古代"记事"、"实录"以外的另一史学传统,同时古代"记言"、"微言"的史学传统也因孔子整理<春秋>而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3.
王成 《江淮论坛》2002,(4):114-117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鲁迅论<儒林外史>,包括鲁迅以<儒林外史>为标范,对讽刺小说提出严格的标准;鲁迅对<儒林外史>思想内容的论述;鲁迅以<儒林外史>人物描写的评价;鲁迅对<儒林外史>特殊结构的认识.第二部分,鲁迅小说对<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手法的借鉴;白描;对比;夸张;以古讽今.第三部分简析了鲁迅钟爱<儒林外史>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周国瑞 《殷都学刊》2001,(1):108-109
<四库全书>存目书<九朝谈纂>中有一段文字脱简,其文意不相连属,无法阅读.明人崔铣文集<洹词>中一段内容正与<九朝谈纂>所述相同,今据以补足其文意.  相似文献   

5.
王弼(226-249)的<周易注>及<周易略例>包含其独特的形上学及政治哲学.这一次,我想以其易学最基本的范畴-即"主爻"原则-为切入点,试图阐释王弼对于"君主"、"权力"、"政治竞争"等的论述;然后,透过西方汉学近年来的一些新研究,重新探讨王弼在<老子注>及<周易注>所展开的不同政治愿景.  相似文献   

6.
张义宾 《阴山学刊》2004,17(1):9-15
<乐记>受到了<荀子>和<周易大传>的影响,由此形成了两种根本不同的美学观.其中源于<荀子>一系的美学思想以现成性的、由具体之物构成的既定性的世界为哲学基础,认为音乐的源泉在于人心与外物的相感;而源于<易传>一系的美学思想则以非现成性的、生成性的生活世界为哲学基础,认为音乐以生活世界的本体--天为源泉.在以西方主客二元文化为主导的现代语境中,我们对源于<荀子>的美学思想有明确的理解,但对源于<易传>的美学思想却发生了十分严重的文化"误读",以致于多数现代学者将其全盘否定.其实,只有来自<易传>的美学思想才是<乐记>理论的精华,它真正代表了中国文化精神,是西方传统文化不曾涉及的、难以解读的中国学术思想,是中国人对世界文明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7.
王安石诋<春秋>为"断烂朝报",历来为千年来的学术公案.或以为王安石尊<春秋>,故无"断烂朝报"之说;或以为王安石贬<春秋>,而有"断烂朝报"之说.笔者认为,王安石是轻视<春秋>的,且也说过<春秋>为"断烂朝报"之类的话,但是,王安石所言<春秋>为"断烂朝报"是特指其弟子陆佃、龚原对<春秋>的注释,而非孔子删削之<春秋>;对于孔子删削之<春秋>,王安石虽不甚尊崇,但作为封建士大夫王安石不能也不敢公开诋诬之.王安石之所以轻视<春秋>,是因为<春秋>的主旨与其变法思想相抵触.  相似文献   

8.
董文桃 《江汉论坛》2005,2(7):118-121
本文以小说<十八春>、<我们夫妇之间>和越剧剧本<祥林嫂>为例,探讨十七年日常生活叙事空间的丧失与获得,及其日常生活叙事所获得的艺术魅力和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曹禺的<雷雨>、<日出>、<原野>和<北京人>是社会问题剧,体现了剧作家对旧时代中国女性悲剧命运的思考.以女性文学批评为视点,作者分析了剧中的女性形象,发现女性主体性的残缺才是导致女性悲剧命运不可或缺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汪大白 《学术界》2001,(5):225-229
葛洪所说"陈思王著<释疑论>"并不可信,所引<释疑论>文字应是他本人所杜撰.所谓<释疑论>,仅见<抱朴子>论述神仙道术时所引片断;遍考各种曹植文集及其他典籍,再无片言可见.考之文章,<释疑论>对待方士道术的立场与曹植<辨道论>根本对立,<释疑论>关于此中缘由所作的交代又与事实不符.并且<释疑论>对<辨道论>的否定表现得极为直接,也显得不合情理.考之作者,<辨道论>表明曹植属于无神仙论者,而葛洪说他是"初皆谓无,而晚年乃以为有",除此<释疑论>之外别无依据.事实上,葛洪其人素来惯于作伪,<抱朴子>托名杜撰处屡见不鲜;为抵消曹植<辨道论>的影响,进而宣扬神仙道术,葛洪托名杜撰<释疑论>是完全可能的.  相似文献   

11.
《楚辞小史》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辞是从楚国早期原始宗教习俗母体中孕育出来的.<离骚>的创作极有可能是屈原在经历过一系列长时间的巫术降神活动之后,再经过艺术构思写成的.<九章>、<卜居>、<渔父>、<远游>等作品大都出于屈原门生弟子或崇拜者之手.宋玉的<九辩>实现了楚辞主题的转换.其<高唐>、<神女>诸赋则奠定了汉赋散文化的基础.而汉初的郊庙歌辞亦源于汉乐府及其对楚辞的承传.  相似文献   

12.
<世说新语>引<诗>继承了先秦两汉以来赋<诗>言志的传统,并有所新变,其主要特点为引<诗>用于戏谑等不庄重的场合,<诗经>的地位由汉儒宗为圣典而沦为日常谈笑之资;引<诗>形式渐趋丰富,用<诗>注重化用<诗>的意境,表现出对<诗>的审美鉴赏意识等,使<诗>的文学性得以凸显,这反映出魏晋时期对<诗经>经典尊崇的消解和文学阐释的张扬,其发生与<诗>的文学阐释自先秦以来的不断发展,以及魏晋时期经学中衰,儒、道、释思想并立,人的主体精神的自觉与文学的自觉等有深层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张茂泽 《人文杂志》2000,(3):111-115
郭店楚简<性自命出>篇的心理心和<中庸>"至诚"本心不同,其气性论和<中庸>"德性"论也不同.从心性论角度看,<性自命出>篇不属于思孟一派,更接近荀子.或可说它介于孔子和荀子之间,为<荀子>心性论的渊源之一环节.  相似文献   

14.
朝鲜<吏文>是一个明史资料库,但国内对此知之甚少.本文以朝鲜<吏文>中与云南有关的两则史料,对朝鲜<吏文>的成书过程及其与云南的关系作了探讨,有助于对此一领域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是语言研究中的先导性问题.刘勰继承了"言不尽意"的哲学思想,从文艺美学的角度最早提出意象这一概念.在言和意之间插入一个意象,巧妙地解决了文艺创作中言意之间的矛盾.本文以刘勰<神思>篇、<比兴>篇和<隐秀>篇为核心,全面探讨了刘勰言意之辩思想及其对古代修辞理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日本现今存在五大全国性报纸<读卖新闻><朝日新闻><每日新闻><日本经济新闻><产业经济新闻>.这五家全国性报系,如今已居于日本报业的垄断地位.这五大报的办报方针和办报原则,均强调公正、进步、自由的理念.  相似文献   

17.
<儒林外史>研究与<儒林外史>研究的研究,是相互关联而又不同层次的课题.《<儒林外史>研究史>》是评述<儒林外史>研究成果的著作,不同于<儒林外史>研究,但只有对<儒林外史>有研究的学人,方能进行《<儒林外史>研究史》的撰作.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茅盾的<春蚕>、柳青的<创业史>(第一部)、王润滋的<鲁班的子孙>和朱文的<我爱美元>为例,围绕其中"父与子"的描写,对文本自身结构及当时读者对文本的接受进行症候式阅读,以期折射不同时代给文学本文所打下的意识形态烙印.  相似文献   

19.
<曲考>是一种古代戏曲目录,在历史上多有记载.刘致中却发表文章说,人们所讲的<曲考>,是<剧说>的初稿本.本文从两个方面论证了刘说之误,认为历史上人们对<曲考>的记载是真实可信,不容否定的.<曲考>不是<剧说>.  相似文献   

20.
"郑声淫"考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兴华 《江淮论坛》2002,(1):105-108
有关"郑声淫"的传统解释,多不离<诗经·郑风>,或认为"郑声"则<郑风>,或认为"郑声"乃<郑风>之音乐.前者与"思无邪"及<诗>之为经相抵牾,后者乐淫而诗不淫的观点有违"诗乐一致"的原则.事实上,"郑声"是产生于<诗经>之后的一种"新声",与<郑风>无关.<郑风>与"郑声"虽然都不脱郑俗的影响,但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前者虽难掩其浪漫与野性,但却自然、纯净,符合孔子时代的"无邪"标准;后者则以满足声色享受为目的而有涉于淫,故孔子称前者为"无邪",而斥后者以"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