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冯沅君的代表作《卷葹》中所书写的青年知识分子的爱情故事在"五四"时期极具普遍性和写实性。被启蒙的第一代知识女性在追求自由、幸福的道路上举步维艰:面对激进主义思潮所大力倡导的"正义伦理"与文化传统中所沿袭的"关怀伦理"之间的剧烈冲突,新女性们无一例外地陷入徘徊、犹疑乃至于迷茫的境地。这一文学与心理现象也为后来者反思"五四"之"激进"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  相似文献   

2.
冯沅君是我国五四新文学开创时期的重要女作家。她的作品真实地描写了觉醒的女性对纯真爱情的追求,写出了女性挣脱旧礼教束缚,追求婚姻自主、个性自由的率真心理。冯沅君小说创作在艺术上受创造社作家影响,具有较明显的浪漫主义的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3.
冯沅君小说有一个鲜明的特点:父亲的缺失.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分析它是冯沅君对五四时代的艺术寓意概括.并对冯沅君小说中的爱情与母爱的冲突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出无父时代爱情的隔绝状态、逃离的现代性断裂;最后发掘出小说中蕴含着的现代性恐惧和反思主题.  相似文献   

4.
冯沅君的作品生动鲜活地表达了“五四”时期青年男女的思想、情感和心理,通过对爱情理想和爱情认知这一辛苦历程的展现,表现了知识女性主体的真实存在和觉醒,是反映当时女性处境的宝贵文献。  相似文献   

5.
“五四”以后,一批女小说家走上了文坛,用自己辛勤的劳动,为中国新文学增添了光彩。在这些女小说家中,丁玲虽不是最早从事创作的,但却是杰出的一位。她的小说以反映生活的深广,塑造人物形象的鲜明多样和表现手法的独特,在中国现代文坛上令人瞩目。本文试图将丁玲的小说与中国现代女小说家冰心、庐隐、冯沅君、肖红、草明等人的作品作一比较,说明丁玲小说创作的独特性。(一) 一个作家的创作总是或多或少地反映出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中国现代的女小说家也不例外,她们的小说不同程度地表现了中国近、现代史上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为“五四”以来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服务。在这一点上,丁玲的小说与这些女小说家的创作是一致的,但在选写生活的角度和揭示生活的深广程度上,丁玲的小说却有自己  相似文献   

6.
论五四时期爱情题材小说胡绍华五四时期,受新思潮洗礼的青年知识分子,逐渐接受了民主、自由的观念,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封建伦理道德对人性的窒息,以口、以笔、以血甚至以生命在呐喊,在抗争。这一时代潮流在文学创作上的反映,就是爱情题材小说的大量涌现。据茅盾当时...  相似文献   

7.
五四时期,新青年形象日趋单一,并逐渐凝固为稳定的"五四模式",自由和爱情作为被新文学建构出来的隐喻和象征,成为社会批判的重要工具和途径。冯沅君早期作品集《卷葹》,在价值体系和叙事模式两方面所呈现出的"五四模式"中却存在着巨大的文本裂隙,这其中既包括"爱情"与"自由"之间阐释的循环,也包括被文学作品所塑造出来的共通经验与个人经验之间的矛盾和落差。作为一部典型的独具时代特色的文本样式,对它的厘清与阐释,有利于深入解读"五四模式"形成的原因及其演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崇尚科学是“五四”的主调之一,作为意识形态之一的文学,必然受其影响与制约。考察“五四”时期的小说,我们无法遮掩科学的影响与促动。“五四”小说所呈现的科学理性精神、思想方法以及创作观念与科学思潮有着密切的关联。其影响主要体现在:宣扬科学理性精神;对“五四”小说求真倾向的导引;对“五四”小说的批判意识的影响;对“五四”小说启蒙话语的促动。  相似文献   

9.
论陈衡哲女性觉醒主题的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五四”新文学的第一个女作家 ,陈衡哲在其小说、诗歌、散文中 ,抒发了五四时期新女性对自由人生的渴望和追求 ,对女性生命意义、生存价值的思考和探索。虽有时失于肤浅、稚嫩 ,但毕竟体现了新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 ,留下了“五四”新女性成长的最初印痕。本文深切关照陈衡哲的文学创作 ,细致体悟她的人性咏叹、博爱情怀、矛盾困惑 ,以期合理评价她在女性觉醒主题上的拓荒与耕耘  相似文献   

10.
茅盾开端之作《蚀》三部曲并非政治与文学的简单勾联,从政治文化视角看,主要反映了作者的政治体验和个人情绪。引人注目的是,小说中刻画了深受“五四”影响而在新的政治文化语境———革命下的“颓废的一代”。茅盾在文化的层次上对“五四”精神、“五四”一代作了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11.
五四文学还处于草创时期,徐玉诺的小说就受到了鲁迅先生的注意;被注意的主要之点是在“乡土文学”问题上。王诺曾回忆说:“那时,我也不过是干百热心青年之一吧,仅以粗枝大叶的乡土文艺,写小说写诗歌,反映农村里的矛盾与兵荒马乱的情形,不知怎的引起鲁迅先生的注意来,三番五次嘱咐孙伏园,给我写信,让我把发表在《晨报副刊》上的二十来篇小说收集出版,并自愿作序。”这段回忆中“不知怎的”四字,很实在,王诺当时并  相似文献   

12.
一“五四”与“五卅”都是全国范围的爱国运动,但以青年与工人的关系而言,二者有重大变化。前者由学生发起,工人继而支援;后者由工人带头,学生随后参加。这一变化表明,工人阶级已成为左右时局变动的社会力量,五四时期业已结束。历史性变化在小说创作上导致这样一个新现象:小说中第一次出现走入工人斗争中的青年知识分子形象。自此开启一种创作风气,直至抗战全面爆发也就是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左翼十年”期间,许多小说家都在作品中表现了青年如何追随革命发展而投身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革命斗争。与此相适应,青年在思想上也出现了某些新因素。由个性解放起步的梅行素准备“把身  相似文献   

13.
冯沅君的小说是一个突出的存在,在“争写着恋爱的悲欢”的那时候,在新文学的第一个十年。那个时期,爱情描写曾经是一个“闹区”。但真正好的作品并不多。《旅行》《隔绝》和《隔绝之后》以“淦女士”笔名发表后,在文坛和读者中引起了较大的反响。鲁迅先生对她的小说也曾给予高度评价。冯沅君的小说,可以说是“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的最初成果之一。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小说的缘起依赖于中国社会现代化语境的生成.现代意识在历时结构上的二元对立与共时空间中的多元并存语境,迫使五四小说必然地承担起"历史中问物"的角色,内容和形式上都明显地打上了中间语境的时代烙印,呈现出;某种现代审美异质,这种异质化倾向在一定话语场内与五四小说的现代性因素密切相关.笔者立足五四时期这一"中间"语境.从语言形态方面来考察西方语汇在五四小说文本中的异质性.并探讨其生成的现代机制.  相似文献   

15.
“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时代潮流 ,带来了情爱小说的繁荣。“五四”情爱小说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浪漫主义对自我的肯定 ,对理想的追求 ,以及对人和人性的全面自由、彻底解放的渴求与“五四”作家精神气质的契合 ,使“五四”情爱小说在价值取向、审美品格和表现形态上 ,显示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6.
从“五四”时期的社会文化意识入手 ,试图从另类角度解读郁达夫小说 ,在“五四”时期特定的历史背景下 ,个性解放、忏悔意识、沉沦意识是郁达夫小说的主要社会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7.
五四时期,女性文学生命意识的萌生和觉醒使得她们开始了对"人生究竟是什么"的追问,无论庐隐们的"哲学病",还是冯沅君们的"不自由宁可死"的抗争都是五四女作家对人生真实的体验,第一次全面展示了现代女性初步走出男性藩篱时的独特心声,尽管在此过程她们历尽艰辛,但是她们还是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寻求自由和解放的生命之路。  相似文献   

18.
叙事视角研究毫无疑问应当是小说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试图从小说的叙事视角这个特定的角度,来考察和检索新时期小说在一个侧面对“五四”小说的继承发展。比较研究是沿着两条线索进行的:一是两个时期小说中的全知叙事,一是两个时期小说中的限制叙事。文章认为,“五四”小说中的全知叙事具有一定的主体性。1980年以后小说全知叙事人主体性渐渐强化。与“五四”时期第三人称限制叙事小说相比,新时期第三人称限制叙事小说表现出明显的心理化、情绪化倾向。文章还得出了其他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五四"新文学时期,鲁迅以其杂文的"呐喊"和小说的"彷徨",深刻地表达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怀。鲁迅"悲哀"而"苍凉"的创作格调,寓意着他对启蒙对象与启蒙主体的双重"绝望";它不仅是"五四"时期鲁迅思想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揭示了现代知识精英的人格矛盾:面对"国民性"历史积淀的强大惰性,"反抗"只能加速"绝望"的窘迫心境。  相似文献   

20.
王实味的悲剧是由时代和性格造成的 ,悲剧本身是一个“贡献” ,同时他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是一个贡献。《休息》中的人物黄秋涵是一个多余人 ,想有作为又无所作为。小说主要通过四个方面对其精神内涵作了细致的刻画 ,展示了其心路历程 ,即求生意识、平等意识、忧国意识和孝悌意识。充分表达了身处五四落潮时期的青年知识分子的苦闷心境和在这种心境压抑下的绝望情绪。这一形象丰富了现代文学的人物画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