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2 毫秒
1.
联绵字是一种文字现象,它与联绵词不是等同的概念。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联绵字是为了适应记录汉语双音节词的需要而产生的。联绵字必须二字连用才能体现其记录汉语的功能,二字互相依存,失去一字则另一字便失去记录功能,变成有音有形而毫无意义的笔划堆砌了。因此字典、辞书在解释联绵字时,只能联绵二字为训。如《宋本玉篇》对联绵字的训释。  相似文献   

2.
汉语中有一部分双音节词(其实是词组),古人称为“联绵字”,现在又叫做“联绵词”。从语音上来看,这一部分双音节词往往有双声、叠韵的关系。如何解释这一现象,马真同志在《先秦复音词初探》(连载于《北京大学学报》一九八零年第五期、一九八一年第一期)一文中提到“音变造词”说,他认为:“既然可以采取音节重叠的方式来造词,自然也可以采取在音节重叠的基础上改变其中一个音节的声母或韵母的方式(即部分重叠)来造词,先秦汉语中的迭音词,双声叠韵的联绵词就都是这种音变造词方式在双音词中的推广。……由音节重迭到音节的部分重迭,再进一步就是任意音节的组合(非双声迭韵的联绵字),这是用音变造词方式构成复音词的最后一步。”什么是汉语中的“词”,“词”是怎样构成的,本文不准备涉及这个较为复杂的问题。现在仅就汉语中部分双声联绵诃的构成问题提出一点极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联绵字简说     
<正> 在某报关于两个词的争论中,一文以联绵声韵说释之,有人认为此系因袭朱起风之说,对方举唐李贤语以证明朱氏前已有人言之。那么,联绵声韵之说究竟起于何时呢? 联绵词也作联绵字,一般指由两个音节联缀成一义而不可分割的词。其两个音节大多有双声叠韵的关系,也有一些没有双声叠韵关系的双音节词,如浩荡、滂沱。联绵字虽古已有之,古人对此早有注意。如荷子所言“名之丽”,即指联绵字。各种古书,古注也保存很多解释联绵字的材料。但联绵字一词却出现较晚,即人们以联绵声韵之说来研究古已有之的  相似文献   

4.
现代汉语联绵词的研究主要有两个领域。一个是注重概念、性质的整体研究,一个是进行具体的个案辨析。前者,从理论到理论,容易流于形而上的虚无;后者,不仅零打碎敲、挂一漏万,而且常常是从词源学的角度以古论今。这两个领域的研究,常常又是互相剥离,造成研究上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所以,对于现代联绵词族群特征,仍然没有获得一个具体而清晰的整体印象。现选取反映现代汉语词汇概貌的《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将其所收录的联绵词为对象,从用字特征、语音构成、词义特点等方面对现代汉语联绵词作一全面而系统的考察。采用计量分析法,从用字特征、语音构成、词义特点等方面全面而系统地考察《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所收录的595个联绵词,廓清现代联绵词从形式到内容两方面的基本特征,鲜明地显现出现代联绵词族的个性特点。  相似文献   

5.
目前学界对联绵词的界定是"双音节单纯词",根据经典范畴理论二分法原则,由义同义近语素构成的联绵词被排除在外,有些外来词却符合双音单纯词的标准.联绵词成员的取舍成为联绵词研究的困扰,有些学者质疑对联绵词是"双音节单纯词"的界定.文章通过梳理传统语言学和近现代学者对联绵词的描述,发现联绵词除了具有单纯性特征外,还具有语音、语义和记录其文字形体上的联绵性,并从认知语言学原型范畴理论的家族相似性、典型成员及范畴成员地位的不平等、边界模糊性和范畴成员的交叉性以及典型成员的变化,对联绵词概念和成员的归属问题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6.
联绵词是指双音的单纯词,"联绵字"的称呼不科学,应作"联绵词中的字"。从古代到现代语言学家的论述来看,"同义连绵词"的注解不妥当,应为"同义词并列连用"。  相似文献   

7.
联绵字是现代汉语中的一类特殊词汇,在形式、意义、语音上有其独特之处。通过从形式和意义、来源、语音、词性等方面,用描写的方法分析《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联绵字,可以挖掘出联绵字的特点,并可以指出现代汉语词汇著作很少谈及联绵字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联绵词名义再认识关童“联绵词”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很早就受到人们的注意。自《尔雅》起,历代“雅书”在“释训”中就有所集,但并无明确的称.名和标准。直到宋代张有才提出了“联绵字”Z这一名称,明代方以智才为之下了第一个定”义,未谋才有目的地著录《骄雅...  相似文献   

9.
释“披靡”与“辟易”─—联绵字分释举例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释“披靡”与“辟易”─—联绵字分释举例之一白平汉语中的联绵字,目前学术界都把它们看作是单纯词,凡是历史上人们对这些词语所作的不符合这一规定的解释,大都遭到了否定。例如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在《古汉语通论》第三中谈道:“单纯的复音词,绝大部分是连绵...  相似文献   

10.
衍音说平议     
学界流行的衍音说由证明应时而作的“联绵字—双音单纯词”说而来。其实,它得不到语言实践的支持,在汉语史上也不可能存在。论者勇于假设,而不能证实,其理论依据与“衍音联绵词”例均靠不住。  相似文献   

11.
联绵词是汉语发展史上的一种特殊的语词现象,历代对它的研究总是分析实例者多而探讨理论者少,并且这种理论探讨又多是针对其名义的争论。本文在总结实例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语义学的方法探讨了联绵词的内部形式——语象的组成及其推阐,以为联绵词的研究别辟蹊径,并为联绵词典的编篡提供一种语义勾稽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汉语联绵词 ,是汉语中固有的双音节单纯词 ,在整个汉语词汇系统中是一种非常独特的类型 ,涉及语音、词汇、文字等多方面的内容 ,对它的研究古已有之 ,但缺少科学理论的指导。选用“明”母起首的联绵词为材料 ,从音系学角度入手 ,对联绵词的声韵特点进行分析 ,可以从音理上探求一些比较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3.
后藤朝太郎《现代中国语学》(1908),是日本乃至于世界范围内最早系统建构现代汉语现代语言学理论的著作。它从对重实用、轻理论倾向不满开始,认为只有系统建构汉语现代语言学理论体系,才能使汉语研究真正进入到一个科学的境地。"序论"对汉语特质、汉文字和汉语的关系,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汉语现状加以讨论。"本论"是核心部分,对汉语标准语、北京官话音韵、北京官话文法、口语和文体语比较、汉语方言分布及特点等进行论述。"结论"论述了现代中国语的发展趋势,以及对汉语进行历史观察的必要性等问题。重新认识《现代中国语学》在汉语语言学史上的学术价值,评估它在世界范围内的汉语语言学史研究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对今天建立科学的现代汉语语言学理论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文章对《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叹词、拟声词、外来词和联绵词专用字进行了统计分析。这四种词的记写是汉字不便使用的领域之一,在文本中可用汉语拼音来代替或注音。  相似文献   

15.
联绵词的古今内涵变化导致"鸳鸯"一词性质的归属不清。厘清"鸳鸯"是否是联绵词可进一步探源联绵词古今内涵演变的历史原因,进而确定现代汉语联绵词的判定标准。梳理《说文解字》以来的权威辞书对"鸳鸯"的注音状况,可把握"鸳鸯"自汉代以来的语音演变,得出"鸳鸯"是双声联绵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名词加"地"作状语是五四运动以后在书面翻译的过程中、受印欧语言的影响产生的一种欧化语法现象。通过对大量语料的考察,以传统描写语言学理论和方法为主,运用语言接触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对现代汉语中名词加"地"作状语的使用情况进行历时描写,并对这一用法的历时变化趋势做出解释。  相似文献   

17.
《庄子》中使用的联绵词比较多。根据联绵词的语音特点和使用情况,可以把《庄子》中的联绵词分为双声联绵词、叠韵联绵词和非双声叠韵联绵词三类。研究发现,《庄子》中联绵词的意义古今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汉语词汇中的重言词和联绵词在准确地表情达意和构建带有音乐节奏的语言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重言词和联绵词在《诗经》中已经大量广泛地使用,很多人在这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诗经》之后,这种语言形式出现了怎样的发展和变化,后代的文学作品怎样运用它们来表情达意,这也是汉语  相似文献   

19.
"播掿"一词仅见于《乐府诗集》,前贤对其有不同的解释。"播掿"应为"薄落"的音变体,其衍生方式经历了这样的过程:由单音词"落"衍音产生叠韵联绵词"薄落",再由"薄落"音转为"播掿"。"播掿"义犹"落魄",状处境衰落失意之貌,属于"落"字族叠韵联绵词。  相似文献   

20.
王力先生的联绵字观念分早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受20世纪50年代之社会背景的影响,其中期的联绵字观念一反早期认识,但却脱离了汉语实际。然而,其中期基本观点又为后期所延续,奠定了现代联绵字理论之肯定派联绵字观念的基础,成为现代联绵字理论的重要内容,为代代学子所学习与信守,且长期引导现代联绵字理论之肯定派从事联绵字研究及相关问题研究,因而其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