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吕晓芹 《唐都学刊》2013,(6):114-118
在新文化运动对“旧道德”猛烈批判的呼声中,吴宓却把道德作为救国救世的落脚点,由此,吴宓的道德理念在当时不仅不受重视,甚至被视为迂腐守旧而备受批判,其根本原因是不符合时代的要求,是一种历史价值的错位。吴宓的道德理念是他延续传统、会通东西文化的一部分,其思想不仅是对当时激进时代主流思想的一种反思和补充,对我们强调道德普世性的今天,亦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郁乐 《唐都学刊》2012,28(5):45-49
康德关于行为之道德价值的理论为精确区分行为的道德价值层次与定位人类道德形象提供了恰当的理论框架;合法性概念为人类出自感性动机的行为开辟了巨大的自由空间,无论是对于道德法则的尊严还是人类的自由而言,均是非常有利的契机;康德严格定义了出于对道德律的敬重而行动的纯粹道德性,以作为反思标准与道德理想,对于扩展与提升人类道德生活的价值空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陈锦函 《社科纵横》2013,(12):98-102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道德总是一种精神文明或曾经是一种精神文明。在特定的历史时代,相对于当时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来说,道德并不都是一种精神文明,有些是,有些不是,有些还是阻碍社会文明进步的"精神垃圾"。所以,相对于特定的历史时代来说,研究道德的社会价值只能是在"道德文明"的意义上;当我们在使用"道德价值"这一概念时,那是从道德发展和不断走向文明进步的全过程或全貌的角度出发的,这是考察道德价值的方法论前提。  相似文献   

4.
试论涩泽荣一与张謇研究的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时代和中国社会的转型期,两国的精神和道德领域都存在“失衡”现象。如何解决这一哲学意义上的困境?回归有道德伦理约束和精神追求的原点,不失为一种选择。中日两国近代实业家的代表涩泽荣一和张謇,将儒家的终极价值理念这一中国文化的原点作为实业经营活动的灵魂而躬行之,对如何突破上述“困境”,具有某种昭示意义。另外,中日关系的未来,与“东亚共同体”不无关系,而这一“共同体”的文化基点何在?涩泽荣一也给我们提供了思考空间。  相似文献   

5.
王凡 《学术交流》2006,(10):51-54
道德调控作为维持社会秩序、实现社会稳定的社会管理行为,它具有恒常性和广泛性、层次性和递进性、正面性和自觉性的特点,并同人类社会共始终。因此,道德调控对个体道德行为、道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道德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的规范作用。鉴于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应客观评价道德调控的功能和作用,消除泛道德主义的影响;努力构建良性的社会道德保障机制;准确把握“应当”、“正当”和“不应当”的维度,给道德以正确的社会定位;道德调控应以“官德”为先,才能真正实现道德平等。  相似文献   

6.
环境伦理在"好生活"和"正当行动"问题上遭遇外部反对和内部纷争.从最抽象意义上看,环境伦理在一种理想的冲突中进入人类道德的亲证性实践,它改变了哲学实践的方式.在与"好生活"相关的意义上,它面对"自然主义谬误"之诘难,通过秉持"生态善"的理念,扩展了"道德善"的内涵.在与"正当行动"相关联的意义上,环境伦理受到常规伦理与道德相对论之因扰,它试图改变"道德权利"的用法.一种面向生态实践的环境伦理,虽然在道德生活形式上存在着从一般性话语到具体项目之间的断裂,但不同形式的环境伦理探究共同指向道德和精神的价值轴线,而对它的探问乃是透过环境伦理论争深入到对其道德生活形式之探寻的开始.  相似文献   

7.
陈艳  孙峰 《唐都学刊》2006,22(6):66-69
和谐首先是人们精神心理秩序或状态的和谐宁静。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政治和法律的事情,而且也是道德伦理的事情。习俗作为社会“隐性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建构和谐社会中的道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习俗是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约定俗成的模式化的生活方式,以其所独具的社会调控功能而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一种特殊的文化要素。习俗与道德具有密切关系,道德教育要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起到引导人们有意识地选择优良习俗而摒弃、批判陋俗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道德是人立身处事之本。当今时代,道德也是生产力和资本。每个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都离不开道德;道德与社会进步以及我们的生活、工作等诸方面都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联;不断提高自身道德素养,对提高生活质量,尤其是对年轻人的成长和发展都大有裨益;道德力在促进人自身的完善与人际关系和谐方面的作用举足轻重,在推动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国家治理、防病治病及做人等方面均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信仰 理性 道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任建东 《唐都学刊》2000,16(1):9-12
信仰表达了一种超越证据而虔信不移的心理状态,这使它和宗教结下不解之缘.笔者通过对中世纪信仰的分析和近代理性精神的分析,认为失去理性的信仰,只能走入极不宽容的狂热之中,陷入非道德.作为工具的理性精神不可能为道德提供合理的价值追求.道德要成为科学,必须在理性与信仰间保持适当的张力,才能确保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道德情感体验作为生态伦理价值确立的尝试性路径之一,力图以其对自然的感悟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价值指归,进而使生态伦理学的理论建构得以可能.这一方法通过强调直观、情感、道德体验对规约人类行为所存有的作用,为人类得以拥有对自然的伦理关怀探寻新的基点,试图为重建人对自然的伦理观念搭建桥梁.  相似文献   

11.
伦理学维度上“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方玉 《唐都学刊》2011,27(2):44-48
在伦理学的维度上,人的全面发展可以理解为德性的完善、幸福的获得及公正的实现。道德哲学中的德性表征着人性发展的状况,道德人格的完满自足同时就意味着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状态;人的需要的丰富和发展、可能生活的展开、潜能的发挥及价值的实现可以作为幸福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三个重要联结点;公正是社会发展的价值追求,在直接现实的层面上,公正关注的是社会整体的进步与发展,而在根本的层面上,公正的终极关怀仍然是人的发展和人性的完善。在伦理学的维度上阐释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深入贯彻"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道德建设理念,从而能够深化和拓展公民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德治传统及其借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德治传统 ,一是要求统治者集团以身作则 ,注意修身和勤政 ,充分发挥道德感化作用。二是重视对民众的道德教化 ,“为政以德” ,德主刑辅。前者忽视常人本性 ,仅靠道德觉悟解决廉政勤政过于理想化 ,因此德治必须和法制相结合。后者洋溢的“民本”思想和利用家族伦理关系进行道德教育的做法值得借鉴 ,但要区分民本和民主的界限 ,警惕过分推崇道德 ,导致道德化法律的危险。法治包含工具性价值和目的性价值两层含义。法治和德治只是在工具性价值层面上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3.
论人权的两面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权的两面指的是作为道德权利的一面和作为道德义务的一面。人们在理解人权之概念时,往往只看到其道德权利一面,而极少看到其道德义务一面。其实,作为道德权利的人权表达的是人之为人应该具备的资格和人之尊严的价值,它强调了人权之目的与理想;而作为道德义务的人权则表达了人权实现的手段与工具价值,注重了人权之现实。作为道德权利的人权与作为道德义务的人权,应当是我们在完整理解人权时皆须认真对待的,二者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14.
刘拥华 《社会》2013,33(1):75-112
涂尔干是民族主义者还是世界主义者?对此问题的回答必须回到涂尔干有关道德论述的脉络当中去。涂尔干对于“道德始于群体成员资格”的论断,决定了在他的分析当中,不同的群体具有等级差异性,在道德形成的过程中,民族国家无疑被赋予了优先地位。如果我们必须回到民族国家来阐述道德的形成,这同时也意味着必须在民族国家内部实现世界主义,这是一种鲜明的自由民族主义的立场。  相似文献   

15.
林泰 《太平洋学报》2011,19(3):17-26
米尔恩的人权哲学认为,人权并不是西方竭力宣扬的理想标准概念,而是最低限度道德标准所要求尊重的一些基本权利。虽然人类生活具有多样性,但最低限度的道德标准是共有的,因此是普遍意义上的人权。米尔恩"低限人权说"的积极意义在于,其有效协调了"主权优于人权"和"人权优于主权"的争论,为不同文明圈关于人权国际保护的对话提供理论平台。唯有各国完善人权保障法律体系,尤其是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宪法,才能承载人权国际保护重任。  相似文献   

16.
陆少平  崔德群 《学术交流》2001,2(3):140-142
新闻传媒对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道德准绳的确立作用巨大,就观念参照来讲,其主流媒体所起到的社会心理定位的坐标功能是不容忽视的.如人物报道群体模式可以形成社会人格的参考坐标;灾难性报道的真实传播可以唤起人性的关爱情感,而组成道德伦理坐标;纪实性报道则可以形成社会的价值观坐标.正由于新闻报道对人群的社会价值定位有着这种不容忽视的坐标功能,就要求我们新闻工作者在讲究符合传播规律的同时,更要高度重视它的价值引导和道德取向.  相似文献   

17.
付丽 《学习与探索》2002,(5):106-111
《醒世姻缘传》中的神道教化始终遵循着儒家的思想传统。由凡入圣的晁夫人是儒家博施济众、仁爱为本的理想化身。晁梁最终选择以孝子终身的生存方式 ,显示出儒家血缘伦理道德在作者心中的崇高地位。晁源、狄希陈与薛素姐的两世孽缘则表明 ,《醒世姻缘传》消化吸收佛教因果轮回观念 ,无非是要强调儒家仁义纲常为本的伦理道德设置不容践踏。作者在神道设教中弘扬儒家道德理想的主观意愿 ,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作品的写实带来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
人类社会的道德原则是由普遍道德与特殊道德结合而成。试图阐述建立在道德基础之上的人权亦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在人权理论与实践中 ,应当重视道德所起的作用 ,即道德具有逻辑的优先性 ,人权在本质上是道德权利而非法定权利。人权的差异性是由人权的道德基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9.
唐建军 《学术交流》2001,(5):145-147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高等师范院校的德育教育必须突出师范性,这是由高师的培养目标和我国的国情决定的.高师德育必须以培养造就道德主体为根本原则.其基本内容和实现的途径主要有理想信念教育和课堂理论教学;社会公德教育和学生自我管理;职业道德教育和社会活动的参与;言行礼仪教育和校园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20.
The passing of Nelson Mandela and other figures of (diverse) contemporary importance may prompt the interesting question of how we might or should understand the psychological, social and moral function of lamentation in human life. This paper aims to show that such responses are not just of emotional and interpersonal significance, but also of serious moral import. To this end, the paper proceeds via exploration of conceptually and morally suggestive correspondences or resonances between the logical grammar of lamentation—which, to be sure, has received almost no latter day analytical attention—and that of gratitude or thankfulness in which there has been an enormous explosion of academic interest in recent years. The paper argues that there is no less case for a moral virtue of lamentation, than for a virtue of gratitud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