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前,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但与国际上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相比,上海的差距和劣势仍十分明显.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兴起,上海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领域,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加快产业关键技术研发,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加快建立企业主导的协同创新体系,构建鼓励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服务环境,面向全球提升创新资源配置能力,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  相似文献   

2.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与国家发展和安全战略密切相关,必须以全球视野和战略竞争思维确定国家重大战略必争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所产生的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能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带来长期、广泛、深远的影响,能让我国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及军事变革中取得战略优势地位。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系统化布局应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相似文献   

3.
近一段时间以来,许多国家积极刺激经济发展,力求摆脱经济衰退的影响,同时也深刻意识到,危机之中蕴藏着巨大机遇,那就是新一轮的科技革命正在孕育之中,谁先掌握和运用了它,谁就先爆发出新的无穷的增长动力。  相似文献   

4.
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全球生产和创新网络发生深刻变革,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经济功能上也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面向"十四五"发展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上海要在未来跻身国际大都市"首位方阵",需要重点明确和加强位居核心地位的经济功能建设,使其成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上海要紧紧抓住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以及国内科创板和注册制改革带来的重大发展机遇,坚持问题导向、企业主体、以人为本、开放合作的原则,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以深化科创板关键制度改革为主攻方向,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为纽带,推动政府各部门协同、政府与企业协作,吸引创新人才积聚,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动力,鼓励创新企业不断拓展自身创新链和产业链,推动形成增长新亮点、发展新优势,在服务国家参与全球经济科技合作与竞争中发挥枢纽作用.  相似文献   

6.
上海处于“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充分利用各类科技资源,完善创新服务体系,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一方面,要进一步强化科技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提升科技资源综合利用率;另一方面,更要推动“创新资源集聚”向“创新支撑服务”升级,促进科技研发公共服务发展,服务企业发展和产业技术创新。为此,上海应完善科技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体系,推动企业创新发展;建立“科技资源数据中心”,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打造科技创新服务基地,培育壮大科技公共服务产业。  相似文献   

7.
汪颖 《科学发展》2016,(1):64-66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依靠要素驱动和资源消耗支撑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上海必须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打造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经济科技合作与竞争的科技创新中心,在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上海要依靠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重构城市发展动力、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完成这个愿景将涉及诸多成功因素,尤其在优化的产业格局、智慧的投资策略和有效的人才延揽等3个领域内的卓然进展,将对上海实现全球领先的创新城市这个使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电影是在新科技革命影响下诞生出的一门新的艺术门类,西方电影发展迅猛,在艺术性和欣赏性提高的同时,更形成了一套电影产业链,达到了电影艺术化与商业化的完美结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开放,中国的社会群众对于精神消费的要求越来越高,电影成为文化消费的一种主流消费方式,伴随着西方电影商业化潮流的影响,于是在影坛上先后出现了大量的于以往的武侠片不同的武侠"大片",并呈现出一种蓬勃的发展景象。  相似文献   

9.
正我国是世界产煤大国,拥有着富饶的煤炭资源,仅就目前探明的保有储量就在10000亿吨以上,"富煤缺油少气"的资源禀赋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煤炭在中国能源发展战略中的地位。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讲"煤炭是我国工业的粮食"。近年,随着"调结构、转方式"和节能减排的进行,引发了人们对煤炭使用前景的担忧。在能源革命的情势下,煤炭是否马上就要退出历史舞台?我们认为,虽然从长远观点来看,煤炭以及其他化石类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全球气候问题日趋严峻,地热作为一种清洁能源,越来越受到关注。4月21日,温家宝总理在考察冰岛赫利舍迪地热电站时指出:"当今世界,能源正孕育一场变革,要特别关注两个领域:一个是最近发现的页岩气,另一个是地热。这两个领域以往没有被重视,现在正孕育着很大的突破。"就目前我国地热能的发展现状而言,开采和利用与国外先进技术差别不大,发展势头也大有追赶广受欢迎的太阳能和风能之势。但由于缺乏产业政策的规范和扶持,导致盲目开采和无序开采,影响了地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2014,(3):18-22
日本自1995年颁布《科学技术基本法》之后,正式将科技创新作为立国之策,开始实施5年一期的《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日本各县也推出了相应的科技振兴指南。其中,东京都作为日本的首都地区和经济中心,10年来发布了3期《产业科学技术振兴指南》。东京都指南与上海5年科技规划有诸多相似之处,研究解读东京都第3期《指南》,对上海编制"十三五"科技规划具有借鉴意义:即政府在促进科技创新中的角色定位要进一步明确,科技规划要着眼于城市发展重点需求,科技规划要注重体系化的设计。  相似文献   

12.
上海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的协同创新模式可以归纳为专利和技术服务购买、技术引进、委托研发或研发外包、产学研合作、联盟、创新要素共享和转移、网络组织、创新平台等8种模式.这些模式可以帮助企业以较低的成本取得技术创新所需的资源,进而使得创新效率得到提高.提升上海科技型中小企业协同创新能力,需要构建协同创新的政策和制度环境,提高企业的协同创新能力,强化不同协同主体的支撑程度,构建创新主体间的协同互动网络.  相似文献   

13.
在上海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必然带来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增加。在资源和环境的硬约束条件下,通过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是我们面临的最紧迫的难题。首先,要提高能源保障能力,不断优化能源结构,加快提升能源技术研发能力和产业能级。其次,要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再次,加快突破提升能源产业。要以新能源技术为突破口,加速新能源技术创新,要使新能源利用更安全、更经济,为上海清洁能源利用和产业结构升级带来了历史性机遇。  相似文献   

14.
史晓琛 《科学发展》2014,(7):107-109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有机疏散理论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反思。弹性城市理论认为,高密度的城市其实更为集约、更具弹性。面向未来30年,人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生产技术水平、科学技术水平、生态修复水平和城市管理水平等都将不断提高,从而推动空间承载能力不断提高,城市空间规划理念应着眼于高密度发展和限制性发展相结合。为配合集约型城市空间规划战略,上海应以生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行空间规划,弱化小城镇的集聚发展,高起点定位未来新城发展。  相似文献   

15.
大学科技园在长三角区域经济转型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三角地区拥有18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占全国总数的四分之一多。其机制新、专业性强,主导产业特色鲜明,发展形式与开发方式丰富多样。该地区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性转变、社会结构的根本性转型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实质性增强,就要充分发挥大学科技园在本区域经济转型中的地位和作用。首先,要将大学科技园自身发展,作为长三角区域经济转型中的重要成长极和源动力;其次,大学科技园通过与所在地政府产业政策的融合,与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对接,助推其"二次创业",实现区域经济转型;再次,通过建立虚拟大学科技园、实施一园多点、大学科技园自建产业化基地,以及园外企业反向在大学科技园内设立合作研发机构等形式,发挥大学科技园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孵化与辐射作用。为此,要在进一步强化大学科技园自身能力建设的同时,强化长三角区域内大学科技园之间的横向交流与合作;不断创新结合方式,探索大学科技园与区域经济转型对接的全新机制与模式。  相似文献   

16.
李万 《科学发展》2014,(10):74-78
上海以科技创新促进服务创新中心城市建设,需要破除各类制度藩篱,全面优化和重构城市创新体系,培育和造就各类服务主体,推动服务经济、服务型社会和服务型城市的持续和深入发展;即,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促进服务型社会组织发展,加快服务型社区的示范与推广,造就一代具有服务意识的城市新居民。  相似文献   

17.
Until recently, the term cosmopolitism could rarely be found in modern political science literature. It was only in the 1990s that the term was rediscovered by political scientists in the critical discourse on globalization. In this article, I will explore the full potential of cosmopolitism as an analytical concept for empirical political science. I will argue that the concept of cosmopolitism should not be restricted to the analysis of global politics. Indeed, cosmopolitism has much more to offer for political scientists. Properly understood, it enables--and necessitates--a re-invention of political science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 comparable to the behavioural revolution in political science in the 1950s. Such a paradigmatic shift should be based on a twofold transformation of existing disciplinary boundaries: A removal of the boundary between 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s on the one hand; and a re-definition of the boundaries between empirical and normative approaches on the other. As a result, cosmopolitism may serve as a new, critical theory of politics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hitherto separated fields and sub-fields.  相似文献   

18.
徐珺 《科学发展》2014,(5):107-115
各国科技园区的成功经验表明,创新制度安排、创新服务网络、创新政策体系、创新人才培养和创新文化体系是造就园区创新活力的关键所在。随着新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应用模式出现的新变化,各国成功的科技园区在全新的起点上进入了新一轮的发展循环,其面向未来的演化趋势主要体现在产业体系、运营管理模式、创新服务网络和园区综合功能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信息不对称是人力资本国际迁移中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对海外科技人才群体获取中国国内人才引进政策信息的途径、与中国驻外人才机构的直接接触、了解中国人才引进政策信息的程度等方面的调查发现,人才政策的制定主体与政策对象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了海外科技人才的逆向选择、人才高消费与人才浪费、不诚信流动等问题。建议从矫正行政部门与用人单位在海外科技人才引进中的角色定位、引进工作的专业性、加强信息采集与甄别、构建不同机构间的信息共享机制等方面入手,促进人力资本市场的完善。  相似文献   

20.
Solar cells are gaining more interest in recent times as a possible technological solution to improve energy production whilst reducing its environmental impact. The majority of the market is still dominated by first generation solar cells made of single crystal or poly-crystalline silicon solar cells. Silicon technology has reached an high standard efficiency. However, silicon technology needs a very pure material that means high cost in dollar per wat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production of solar power, governments have started big economical interventions, like the feed-in tariff. The advancement of technology, especially the nano-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is bringing the attention to another generation of solar cells, hybrid/organic solar cells like Dye Solar Cells, which reduce the costs and suggest the possibility of a mass production of solar modules without the need of public fun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