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杜牧是晚唐著名诗人。他对宋词有较影响:一方面,他的诗与“词为艳科”和“要眇宜修”的词体特质相近,对词体形成有潜在影响。另一方面.他和他的诗句本身成了特定的文化符号,不断地出现在宋词中,是宋词构成意象重要的元素。  相似文献   

2.
"唐宋词"是唐宋时"曲子"这一音乐艺术形式的一部分.换句话说,以文案形式流传至今的"唐宋词",是当时词曲一体的曲牌体声乐作品中的歌词.唐五代时,文人往往称"词"为"曲子词",或简称为"曲子".  相似文献   

3.
论舒亶词     
舒亶是北宋词坛重要词人,然其词长期以来却被文学史"遗忘".他的词在内容与题材上深化了苏轼开创的"士大夫化"抒情道路,形式上亦显出打破诗词界域,扩大词之表现功能的努力.而他参与制造的北宋"乌台诗案",也间接影响了宋词演进的轨迹.  相似文献   

4.
颜震 《天府新论》2001,(1):73-77
词至宋代走上雅化之路.在宋词发展的链条上,柳永开创"屯田蹊径",苏轼营造"东坡范式",辛弃疾撰制"稼轩体".在儒家诗教观念作用下,这些新因子与宋词雅化相互整合,促进了宋词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孙克强 《江海学刊》2012,(1):208-215,239
况周颐对唐宋词史有过系统的研究,对唐宋词史有许多十分精彩的见解。其唐五代词观主要为,比较了晚唐诗与词的特点,指出二者共同之处是"丽而不流",其原因乃"风会所趋"。其两宋词观主要为,北宋词的主导风格为清空婉丽,自然天成,词境甚高;南宋词的风格特点是意境沉着、寄托遥深,思想价值最高。况周颐的唐宋词史观有三点值得注意:第一,他对唐五代词特点的阐述是对常州词派词学理论偏颇的矫正;第二,况周颐对南宋词人的一些认识受王鹏运、朱祖谋的影响又有发明创见,不乏独特之见也有深文周纳之病;第三,况周颐的唐宋词史观是其重、拙、大理论的重要体现,由此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其重、拙、大理论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在对全宋词 21203首作品的题材类型进行逐篇辨析、归纳和统计的过程中,笔者发现 宋词题材类型多达 36类,涉及宋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 同时,闺情、艳情两类题材已完全丧失在<花间词>中占绝对优势的地位.故宋词题材"狭深"论不能成立.一般论词者既不对词体的演变作总体的把握,又不对宋词的创作实情作具体、全面的考察,加上"诗庄词媚"、"词为艳科"等传统词学观念的误导,遂使宋词题材"狭深"论至今仍大行其道.  相似文献   

7.
南宋词人周邦彦的"清真体"以其独特的美学风貌,拓展升华了词的艺术境界,与李清照的"易安体"一道为词的"当行本色"做出了生动阐释,堪称宋词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清真词雅俗共赏,善于抒写创作主体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心灵感受,创造性地开辟了"以赋为词"的新天地,拓展了特色鲜明的"柳七郎风味"式的"屯田蹊径",使词体的审美特征和艺术精神得到了多方面创新,为词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宋词艺术当之无愧的集大成者之一。  相似文献   

8.
在宋词是否有四声的问题上,夏承焘认为不仅南宋词有四声,北宋词也有四声,因而对宋词有四声进行了多方论证。针对宋词中多有不守四声的情形,夏承焘认为不能以宋词中存在未守四声现象否定宋词有四声,宋词讲四声并非逐字墨守四声,而是关键之处守四声。在词调“四声之争”中,夏承焘坚守“不破不拘”的立场,主张既要“不破词体”也要“不诬词体”,“词失乐后,更须守四声”,但作词要守活声律而非死守声律。在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的“四声之争”中,夏承焘的四声观最为深刻、系统,在当时具有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曹辛华 《文史哲》2012,(4):124-132
对律赋在唐宋词体演进中所起的作用,向来少有人关注。律赋与词体在起源上具有"共时"的互动作用。律赋参与词体体式建构,增强了词的艺术表现力,使之能够突破律诗整齐划一的形式,运用灵活多样的句式来表情状物。在篇章、结构、布局、作法等方面,律赋为唐宋词尤其是慢词准备了艺术经验。作为科举取士主要手段的律赋写作还为词体提供了生存土壤,进而影响到词人的填词生态、心态与行为。要之,无视律赋在唐宋词体演进中的作用是失之偏颇的。词的体式研究不应该局限于律诗与词的关系上,词体是律赋、律诗、骈文、乐府等多种文体的复合物。  相似文献   

10.
论宋词自注     
自注是词体结构的一个非常规部分,主要起解释说明的作用。它一方面受到作为笺释之体的注的影响和规范,另一方面决定于宋代词人的主体性。在其发展过程中,宋词自注越来越受到词人的重视,内容得到了丰富,艺术也有了提高。宋词自注具有文体学、文献学以及阐释学上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1.
唐诗话语是词学批评的重要源泉,亦是词学批评比附形式的重要内容。从词体比附诗体到宋词史比附唐诗史,从词人个体比附唐代诗人个体到具体词作比附唐代诗歌作品,皆体现出词学批评家推尊词体、突出宋词文学成就、推崇代表自己词学观念的词人个体等词学理念。词学批评中的唐诗话语客观上提升了词体的地位,丰富了词学批评形式,为诗词文体之辨体与破体提供了充足的文献参考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2.
宋词在伤春背后的情感体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长期处于农业社会,因此中国人对自然十分关注,自然的变化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心理.这种影响渗透到文学的创作中,因而伤春悲秋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几大主题之一.伤春主题在宋词中被发挥到了极致.然而宋词中的伤春已不是简单的天人感应,词中之"春"是一个民族艺术审美和情感联想的社会心理基础,词中之所伤乃生命之伤、爱情之伤以及家国黍离之悲.  相似文献   

13.
木斋 《社会科学研究》2006,3(3):172-178
词体作为诗体伟大河流的分支,在从诗体母河主流分支之后,一方面,不断地强化着自己作为分支的独立性,日益健全着别是一家的独特审美特质,另一方面,又从未间歇地从母河中汲取营养.词体的诗体借鉴历程,贯穿于整个唐五代北宋词的发展历程之中早期文人词借用诗的题材,飞卿体借鉴近体诗精神,但飞卿体多是对词体特质的建树,韦体则潜伏着词体回归诗体的因素;张先体、晏欧体等开始借鉴宋诗入词,主要是题材的士大夫化和宋诗的议论手法,少游体成功实现前两个阶段的整合,进一步将宋诗手法融入词本体,美成体更进一步以近体诗精神重新熔铸词体的艺术形式.一部唐宋词史,就是一部与诗体借鉴与分合的"以诗为词"史,只不过借鉴与分合的角度、内容有所不同而已.  相似文献   

14.
隋唐以来,词体渐兴,至两宋蔚为大观。尽管人们对宋词与唐诗、元曲并列为一代之代表文学的说法有不同见解,但对词体在宋代的繁荣并无异议。这的确是事实,与词的初始阶段即唐五代词相比,宋代词人词作的数量都要超出几倍乃至十几倍,同时还出现了不少第一流的词家;而词调之众多,词籍刊行、流布之广,风格流派之多样,词作艺术之成熟,更非唐五代时期所能有。然而,正如刘扬忠先生《宋词研究之路》谈到这一问题时所说,“在宋词研究中,困难不在于描述宋词繁荣的盛况,而在于正确解释繁荣的原因。”但遗憾的是,直到目前为止,探讨这一问…  相似文献   

15.
近年词学界在回顾新时期以来的词学研究成就时,注意到谢桃坊在词学理论研究领域的建树。通过对其词学论著的考察,可以认为他在词体的起源与性质、词学史体系的建构、宋词艺术特征及其与社会文化生活的关系、词体规范的重建等方面均有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一个词学理论系统。这对中国当代词学的理论建设和词体规范的建构均起到了推动作用。因此,本文就谢桃坊词学理论研究试作述评。  相似文献   

16.
清人的宋词史研究以扎实的史料辑考来支撑宏观上的理论建构.史料辑考以整理宋代词话,考订词人史迹,编选、校勘宋词为主要内容,其深层用意是要以纪事本末体与纪传体的形式来反映宋代词史风貌,通过保存、整理作品来达到"以词存史"之目的.清人在建构词史时,或以词人为基点,或以正变为骨力,或以风格为中心,基本做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但清人的宋词史研究淡化了对宋词原生状态的考察,缺失了宋词中数量庞大的俗词的身影.其根本原因在于词文学在宋、清两代的生存状态发生了改变,其直接后果就是使词这一在宋代原本非主流的、雅俗并存的文体被清人人为地抬作了宋代的代表文体与雅文学之典范.所以当下的宋词史研究与书写,不仅要深化、扩展和纠正清人的话语,更要弥补那些为清人所缺失、淡化的部分,最大程度地恢复宋代词史的本来面貌.  相似文献   

17.
句群作为语言学中的语言表达单位,在文学作品中同样可以视为一个具有内在统一语意的,形式整齐的表达结构。句群在由《诗经》到汉赋再到宋词等不同体裁作品中的运用,具有结构、情感、审美等多方面的功能和价值,其在宋词中相对稳定的结构形式,对于词体摆脱诗之影响而独立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关注句群在宋词作品中的运用,不仅能够对作品内容和词体本身做出新的理解,而且在研究方法上具有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18.
汴京是座词题材的丰富金矿,更是激发词创作灵感的宝地,其特殊的环境推动、改变了词的意境、形式和方向,奠定了宋词的基础。宋初汴京对词史最大的贡献,就是造就了"千古词帝"李煜。繁荣的都市作为强烈意象涌入词中,使词人开辟了新境界,都市词应运而生,孕育了慢词和柳永。没有汴京这座城市的高峰,就没有柳永这座词人的高峰以及慢词,也就没有都市词乃至宋词的高峰。无论是风格、题材还是代表人物,汴京都可以说是宋词婉约派的根脉所在,与市民文艺"浅斟低唱"特点相一致。许多才子佳人在汴京创作出名篇佳作。汴京是词发展的圣地,是一代词都。宋词是宋代文学的时代特色和成就,也是汴京文学的时代特色和成就。  相似文献   

19.
由于欧阳修以修身从政为本、以醇儒传道自命、以倡导和实践古文名家,他的文学活动也因为身份和思想观念的约束而产生较为明显的板块分界:古文以传儒道、诗歌以归雅正、歌词以状私情.尤其在其词学观和词创作之间,存在表里不一、言行相悖的巨大反差,在理论观念上,视词为“薄技”、“小道”,将词放在轻视甚至鄙薄的地位,但又以极大的热情和心力,投身子词的创作活动中,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来看,他都是北宋中期词体创作的代表性词家,引导了整个宋词的发展方向.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他的哲学观、政治身份及其独特的成长历程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20.
休闲是人类永恒的精神现象,对人类思想、精神、文化影响巨大而深远.本文将唐宋词创作放入休闲文化的大视野下,从享乐、闲情的维度对唐宋词人的创作实践进行分类与梳理,将词体创作实践和当时文人的休闲娱乐心态联系起来,重新审视、还原休闲文化、娱乐精神在词的创作过程中的意义和价值,为词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