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湘西是沈从文生命哲学的具象诠释。在沈从文的创作中,湘西怀旧中所展示的人与自然契合的生命形态是人类生存的基点。通过对湘西世界的怀旧和重构,沈从文的创作连接了过去、现在与未来,对湘西怀旧世界的反思和认同则成就了沈从文的创作个性。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构筑的“湘西世界”在建国后长期被主流话语忽略和批判,后来随着“沈从文热”在海内外升温,“湘西世界”逐渐成为瞩目和神往的对象。这个世界是否“桃源”的争论经历了一个由否定到肯定的过程。“桃源”情结是沈从文和读者共有的,是人类对理想家园的追寻和期待。审美经验沟通了作者和读者,“湘西世界”成了沈从文和读者自我救赎和抵抗异化的虚拟天地。 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与湘西游侠精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英杰 《船山学刊》2000,(4):113-116
湘西自古多侠气。从边城走向世界的现代文学大师沈从文,对湘西的游侠精神甚为推崇,认为“游侠者精神的浸润,产生过去,且将形成未来”(1)。在《从文自传》、《湘西》、《湘行散记》及诸多的小说、散文作品中,都有他对湘西游侠精神的生动描述。在沈从文身上,除了有性格温和的一面外,还有一种重情重义、侠肝义胆的游侠之气。研究沈从文这样的乡土作家,是不能离开生他养他的湘西这块神土的。一、湘西游侠精神的特点湘西游侠精神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做君子不做小人”。湘西人的君子之风,少儒家温柔敦厚、文质彬彬之风,更多地表现为一…  相似文献   

4.
《东岳论丛》2016,(1):107-113
湘西游侠精神是沈从文创作的精神支点,无论在他的散文创作还是在小说创作中,都有对湘西游侠精神的生动描述和热情歌赞。血性正义和生命冲动构成了湘西游侠精神的基本内涵;民间立场与人性光辉使得侠与匪的纠结在文本中得以自由释放;道义理想和生命自由成为沈从文改造侠文化的价值指向。对游侠精神的发掘和张扬,不仅蕴含着沈从文对于国民人格改造和文化改造的思考,更寄寓着他对民族前途与国家命运的忧患意识以及对民族未来生存道路的积极探寻,体现了他以现代意识改造侠文化的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5.
苑野  薛忠义 《社会科学论坛》2013,(3):229-231,236
沈从文作为中国乃至世界20世纪初颇具影响力的乡土作家,其创造的“湘西”文化在文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沈从文湘西世界中的人性:少女形象的塑造、湘西少年纯洁的爱情和中老年人朴实的人格,讴歌了优美、健康、自然的“湘西世界’人性,表达了作家一生以文学健全人性的追求。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是一个有争议的世界:上世纪末的20年间,学术界几乎一致认定它是一个世外桃源,而近年来却有学者称那是一个充满狰狞与险恶的社会。事实上,作品中的湘西是作家将上述“两种成分相混合”形成的艺术世界。其原因与作家的创作追求相关。  相似文献   

7.
佛教中的禅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庞大的子系统,对沈从文的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集中体现在沈从文的“湘西系列”艺术世界中。无论是渗透在作品中的悲悯的情怀、生命无常的感悟、回归自然的愿望,还是在创作心理的把握中,都体现出一种禅学风范。  相似文献   

8.
孙晓东 《兰州学刊》2009,(6):189-193
京派代表作家沈从文受儒家道家平等思想的影响,抱着对生命的虔诚信仰,建构起了一个具有平等生命形式的“湘西世界”。以往人们所留恋注目的通常是他所描绘的湘西世界溢于表层的人情关、人性美的人生形式,而对于隐藏在这个理想王国之下的“平等”的文学理念,缺乏具体、细致的认识。文章从沈从文创作中“平等”的文学理念这一角度,通过对湘西世界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平等关系的描述,以期揭示其小说的深层意蕴,探寻其超越时空的艺术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笔下特异的湘西世界主要是通过其小说和散文构建完成的,但代表其文学成就的应首推以湘西为题材的小说。沈从文小说在牧歌情调的底层蕴涵着无法摆脱的悲剧意蕴。楚骚地域环境和文化遗脉的浸染,与自然的亲和及沉思中形成的泛神论思想,少年式微和乡下人情结中构筑的幻梦的破灭,成为沈从文湘西世界中的悲剧意蕴的成因。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与湘西自然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从文的人性理念,深受湘西自然精神的浸染。他的“人性即自然”,是主张固守人性的本来;“人性美在自然”,是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美;“人性美在生命”,是崇尚生命的庄严和雄强。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民俗的角度,重拾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的意义,同时根据湘西特有的地域条件和时代文化背景,将沈从文笔下的民俗划分为原生态自然民俗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民俗两部分,进一步探讨以民俗为内容的经验世界与沈从文创作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湘西系列文学的扛鼎之作 ,是一部典型的“乡土文学”。作者把自己的故乡湘西所拥有的优美的自然景色、淳朴的民俗、真挚的人情挥写得自然流畅 ,留给读者的是一曲不尽的自然美、人情美和人性美的田园牧歌。因此也代表着沈从文先生独特的文化和审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3.
叶君 《江淮论坛》2007,6(6):173-178
关于乌托邦的意义阐释,其表层更多意指人们所追求和渴望得到的一种与现实相对立的社会制度,以及在此制度支配之下的未来社会的生存图景,即完美无缺而又无法实现,只存在于乌有之乡的理想国度;而在引申的层面上,它则常常成为“理想”的同义词。由于极其漫长的农耕文明的制约,中国文学中的乌托邦想象,往往以乡土社会图景的呈现作为表现方式。然而,在中国现当代作家的乡土乌托邦建构中也自然潜存着消解的倾向,典型如在沈从文、贾平凹分别关于湘西、商州的文学建构中,便不请自来地存在关于乡土乌托邦解构的对话。  相似文献   

14.
沈从文用诗情洋溢的语言和灵气飘逸的画面赞美湘西古朴和谐的生活和优美善良的人性,而当沈从文把目光转向“城里人”时,便不禁露出讽刺的尖刻,他把都市文化视为一种扭曲人性的虚伪、做作的文化,恰与湘西自然淳朴的民风民性形成对比。都市人生和湘西世界的对立互参是沈从文创作的总体指向。本文通过对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和都市文明世界的比较分析,试图探寻沈从文两个文学世界的文化内涵及其得失。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在湘西叙事中着意构建“动-静”关系,尤以1937—1947年期间的创作为最突出。这促发于他独特的战争体验、观念,承载着其美学理想,体现在“自然-人事”、人事活动内部两个层面。自然之静境与人事之变动既有耦合的地方,也有离间之处。人事活动内部,叙事中融汇了主体性建立的执着与艰难、传统习俗与现代价值的龃龉、故乡记忆与现实真相之间的多种错位与多重冲突,“静”难抵“动”。究其深意,该关系涵容了战争要求与文学本质、现实变革与历史记忆、文运趋势与自我坚持等多重交集的时代命题。沈从文的湘西叙事由此超越了地方性意义,此外,也为新中国成立后沈从文致力于文物整理、研究奠定了思想基础,且最终以另类方式介入当代文学发展。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一生都在做一件事 ,那就是构建一座希腊小庙 ,里面供奉的是人性。对这个自称是“乡下人”的乡土作家来说 ,他的“人性即自然”、“人性美在自然”、“人性美在生命”的人性理念 ,既是源自湘西文化的自然精神 ,又是对湘西文化自然精神的提炼和升华。湘西自然精神的文化内涵 ,一是主张自生自灭 ,一切顺其自然 ;二是主张人性自然 ,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 ;三是主张自然淘汰 ,崇尚生命的雄强。一、人性即自然1 固守人性的本来作为人性的自然 ,就是人性的本来 ,或曰自然人性。湘西人主张自然人性。如今乡下男人下河洗澡 ,仍喜欢光着…  相似文献   

17.
龚天平 《船山学刊》2001,(4):136-137
湘西,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是一个多少带有神秘色彩的字眼。许多人是从电影《芙蓉镇》、电视剧《乌龙山剿匪记》或沈从文先生的著作中接触湘西的。在上古,湘西属楚国,垂西南,行政区域上曾隶属黔中郡、汉中郡,明清后属湖南。现在地理学意义上的大湘西,包括湖南省的怀化市、湘西自治州、张家界市、常德市的石门县等。就是在这块不大的地盘上,湘西人民以其特有的禀赋演绎了一幕幕壮观的历史活剧,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因而,编纂一部全面、系统展现湘西文化的工具书,就是一项极其艰难但意义重大的工程。令人欣喜的是,地处湘…  相似文献   

18.
蒋益 《船山学刊》2002,(1):49-52,55
沈从文的小说之所以被称为乡土抒情诗,乃是因为他的小说的主体是湘西小说,他的创作观念中有着梦牵魂萦的湘西情结。他不仅仅是以湘西为参照座标反衬出都市生活的恶浊,更重要的是,他是把具有秀丽的自然景色,淳朴的乡风民俗和醇厚的人性的湘西作为一种人生形式的象征。他歌之咏之,实际上是在张扬他的理想的人生形式,他希望这种优美、健康、自然的人生形式能被现代人所利用,从而达到重塑民族性格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吴智斌 《人文杂志》2006,1(5):114-117
文章将作家性格、心理、气质、观念赖以形成和文学空间得以生成的精神上或地域上的本土命名为作家创作的"本命城"."本命城"文化对作家创作的启示是非常广泛的,文章以沈从文的创作为个案进行阐述.沈从文创作的"本命城"湘西本土对其构建的"湘西世界"的启示,体现在山水民风、人性人情、风土习俗、情爱诸方面,作家创作中难以割舍的文化亲情由此得到例证.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的以湘西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往往在优美的描写中,平淡从容的叙述中隐藏着一股忧郁与哀愁的情绪。《美丽总是令人忧愁》一文作者试从沈先生的民族根源和个人经历两方面探讨其产生忧郁哀愁的原因,并从湘西文化角度探讨沈先生的所忧,也许不失为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