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卡夫卡什么都是,卡夫卡怎样都行,卡夫卡的问题无所不包。卡夫卡虽然不能算是后现代作家,但是他已经悄然成就了后现代写作的诸多可能性,卡夫卡成了后现代写作取之不尽的源泉。卡夫卡的思想和创作集中体现了后现代的诸副面孔:不确定性、延异、悖谬、语言游戏。卡夫卡一不小心一只脚悄然踏在了后现代的陷阱盖上,从这里渐渐响起了后现代绵延不绝的阵阵喧哗。  相似文献   

2.
陈姗 《兰州学刊》2008,(Z1):184-188
卡夫卡与余华同为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作家,并且余华的创作深受卡夫卡的影响,其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与《乡村医生》在对叙事张力的追逐上呈现出丰富而鲜明的互文性。不合常理的叙事结构、复合多变的叙事视角以及混乱错位的叙事功能背后潜藏着作者对于存在之真的深切关注。透过游戏叙事与话语变形探究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层矛盾对于揭示我们自身的复杂境遇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由于种种原因,俄狄浦斯情结在卡夫卡身上一直延续并在其作品中呈现。面对超我的道德压力,卡夫卡的自我心理防御机制采取了移情、写作和自我惩罚来暂时转移或缓解他的恋母和仇父心理。由此造成了卡夫卡痛苦的悲剧人生,同时却成就了其作品神奇的悖谬特质。  相似文献   

4.
卡夫卡小说的象征意象和象征叙事带有复义性,具有无限解读的意义空间.卡夫卡的小说经常用小人物的荒诞生存处境引起读者对现实世界进行反观自照,审视现实世界中的荒诞意识和悲剧性存在.在精神上展示出现代人与世界分离后,潜意识中的恐惧感、灾难感和孤独感,展示出人在异己世界中孤独处境的生存真相.在幻象与真相的悖谬逻辑中,预言着世界的荒诞性存在,并由此避开事物表面的真实性而直达世界的荒诞内核.  相似文献   

5.
村上春树的《海边的卡夫卡》被译成多国文字,畅销世界。普通读者作为"疗愈"的故事热读,日本学界则对该作褒贬不一。争论的焦点在于作品的主题。作者在充满无数的悖谬和荒诞情节中,驾驭着复杂的二元结构,以及对形而上学的绝对注意力,用寓言式的故事和象征逻辑,表现他消除罪与责任负担的方法是集体的忘却和埋葬记忆这一主题理念。《海边的卡夫卡》热读的背后,是日本集体无意识的欲望与作家主题理念相吻合的现实。  相似文献   

6.
余华曾以先锋性的叙事话语对传统叙事模式进行过大胆的颠覆,其目的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为了更加接近真实”。不同的是他在80年代的创作主要是在形式上所做的努力,90年代则更加注重故事深层的哲学寓言,从而实现他所指陈的“一部真正的小说应该无处不洋溢着象征,即我们寓居世界方式的象征,我们理解世界并且与世界打交道方式的象征。”除鲁迅为个案外,其他影响余华创作的如川端康成、卡夫卡、海明威、博尔赫斯、福克纳等均为外国文学大师,然而作为一个本乡本  相似文献   

7.
卡夫卡的《变形记》和余华的《活着》都揭示了人类荒诞和非理性化的生存境遇,无论是格里高尔奋起反抗后的赴死举动,还是福贵默无声息的坚忍活着的姿态,都是个体为实现自由、真实存在的自我承担,昭示着存在的勇气和对荒谬境遇的超越。  相似文献   

8.
论悖谬美学     
以理性的方式探讨感性,形成事实真理与逻辑真理之间的悖反,使美学自源起处就必然构成悖谬。中国美学中的"易",一名而含三义,"变易"与"不易"的并立,正是感性精神与理性原则的矛盾,形成了悖谬情境和悖谬思维。老子充满的悖谬论断,实质上是精神的不同力量在面对"易"的世界时审美意识觉醒的标志;庄子的彼此皆一是非的"两行",则天才地发挥了老子的悖谬思想,体现了"自由"与"自然"的鸿沟。"易"、"老"、"庄"与"禅"均有"彼岸"、"此岸"断裂生存论意义上的悖谬美学精神。儒家美学则以对两个极端在同一事态中相伴而生的惊惧,体现出对于人类心性的悖谬意识。西方美学的源头古希腊和希伯来精神传统中,苏格拉底的"反讽"和"思想接生术"以悖谬的方式思索幻象与真理,体现西方美学的根本关切;希伯来宗教哲学的"原罪说"与"道成肉身"的隐喻,则表现了美学既是"现象学"又是"本质学"的悖反。悖谬美学既有历史的依据,又有基本问题的框架。美学的基本思路与问题,审美与审美创造,艺术品及其接受,都可以在"悖谬"这一核心概念中得到新的照察和思索。  相似文献   

9.
阎连科与卡夫卡在权力书写上的相似之处在于,作品的内容和主题指向权力和生存,权力的隐性运作通过写作呈现给公众.这并非偶然,而是与两位作家所接受的内外部环境影响密切相关.在卡夫卡的《城堡》和阎连科的《日光流年》中,小说中人物的命运与权力息息相关.通过人的外显可以在小说中寻得内隐的权力.结合福柯的权力理论,探寻卡夫卡与阎连科展开权力书写的艺术手法、权力在中西文化语境下的形态内涵、人性在权力场中的异化表现,以此呈现卡夫卡与阎连科对人类生存的关照与反思.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关于先锋文学的研究,更多的是从小说观念和小说叙事方式等方面进行的;评论界对余华创作的探索性和先锋性所作的肯定性评价,也集中在对其创作意象的寓言性和象征性的研究和分析上。相比而言,对余华小说创作文本的生命内涵及其相应的文化内涵的解读与阐释还是一个有待深入的领域。从生命意识入手解读余华的小说创作文本,我们发现,余华的小说自始至终表现出站在“沉默的大多数”的立场上认同某种“宿命意识”的创作自觉,“宿命意识”的文化认同与关注“沉默的大多数”的现实情怀相结合,构成了余华小说的深厚的人生关怀,这是余华小说创作在世俗化意义上获得广泛的文化认同的精神基础。  相似文献   

11.
余华的文本世界始终参照现实世界的,并有着暗示现实的强烈的叙事意图,但由于余华在不同时期于文中所采用的叙事符号的功能性与现实性的强弱不等,其叙事意图的体现呈现出前后不同的特色。本文从叙事角度出发把余华的创作分为三个阶段,试图穿越文本中不同的叙事符号,读解不同阶段余华小说不同的且是深刻的叙事意图。  相似文献   

12.
余华的"生存小说"表现出他作为一个有才华、有责任感的作家对人性、生存本相的洞穿和把握,同时,也表现了他进行文学创作的精神气度和清醒坚持;余华的生存小说不仅是叙述过程,而且是灵魂、精神的诗性表达,它使我们在阅读中获得灵魂的提升与净化。  相似文献   

13.
王宏林 《殷都学刊》2008,29(4):67-70
王安石晚年创作在宋代即深受推崇,但两宋所论各有侧重。北宋人强调其风格的深婉不迫,南宋人则特意强调绝句这种体裁的典范意义。严羽《沧浪诗话》以“王荆公体”来代指王安石晚年绝句,乃是立足于南宋习论。“王荆公体”的诗学渊源主要是老杜和晚唐诸家,由此导致严羽认为“王荆公体”不如唐人,这也体现出严羽诗论“宗唐贬宋”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余华小说中的文革记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某种程度上记忆可以决定一个作家的写作方向,作为60年代出生的作家,余华的童年记忆--文革记忆无疑也深刻地影响着余华的创作,但是这种记忆是有选择的。他80年代的作品中,文革记忆成为其小说创作中暴力叙述主题的内因;90年代,文革记忆直接进入余华作品中,但对现实政治作了很大程度的过滤。  相似文献   

15.
黄维樑 《云梦学刊》2003,24(6):11-12
台湾诗人余光中对屈原的推崇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他不但直接称赞屈原的“志洁行芳”,而且将屈原置于世界文学的宝库中,将屈原与但丁、荷马等人相比较,认为屈原的作品是一切诗人的源头。余光中对屈原的推崇与屈原的爱国爱民是分不开的,而余光中自己也是爱国爱民的诗人。  相似文献   

16.
杜庆华 《云梦学刊》2002,23(5):62-64
曹禺在剧作中以变形的方式来思考宇宙间的“神秘力量”和人生困境 ,力求探寻、确认悲剧人生的意义。从接受主体曹禺出发 ,分析他对奥尼尔悲剧观念的接受与变形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个浪漫主义作家,郁达夫为文坛贡献了一批优秀的文学作品,并赢得了一个时代的青年们的共鸣。历来,人们多是用颓废一词来形容郁达夫的风格。论文通过分析他独特的言说方式——身体言说,从疾病、性和死亡三个方面来说明:郁达夫的言说方式在风格上成就了他的沉沦和颓废,但在本质上完成了他的反叛。他在对自我欲望的真实而大胆的剖白中完成一个失望苦闷的时代青年对祖国沉沦的反抗诉求。  相似文献   

18.
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主要呈现了“细雨”、“呼喊”与“死亡”三个凝重的存在性生命意象,它们各自具有独立的象征意义,并且它们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本文通过对此分析阐释以解读小说文本及作家自身的精神意蕴。  相似文献   

19.
韩愈虽然没有完整意义上的关于天命问题的系统理论,但他着重从“天人相仇”的角度充分说明了人类怨天情绪产生的现实根源,为文人诗家抒写因人生坎坷而引发的愤懑之思提供了独特的理论依据。受此影响,韩愈的不少诗歌作品在抒发感激怨怼之气的同时,往往诉及上天,从而强化了其作品的情感力量和批评是非颠倒的社会现实的力度,并且深刻地影响着韩愈诗学审美思想的形成,改变其观察社会、审视自然的眼光和心态,改变了历来诗家重在刻画自然之美的创作传统。  相似文献   

20.
从整体上看,李渔研究包括李渔生平思想和李渔作品,已经非常全面深入。但是李渔美学研究,尤其是李渔生活审美研究还需深入。李渔美学研究突出了戏剧美学,而忽略了生活审美。在李渔生活审美研究中还存在概念把握不准、重复性高、较零散肤浅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