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尝试就马克思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的价值理论与资本积累理论进行比较研究。本文认为,马克思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的价值理论都关注市场机制如何调节资源配置从而达到优化配置。但新古典经济学主要从短期均衡的视角进行分析,而马克思经济学主要关注从长期和动态的视角进行资源配置。对于资本积累和经济发展的机制研究,新古典经济学主要从总量上关注要素对增长的贡献;而马克思经济学则着重从劳动资本要素收入份额对经济长期增长的影响方面做出了理论贡献。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两大理论体系尽管存在对立之处,但仍存在很大的对话空间。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经济学和古典经济学通过不同方法和途径的分析与论证,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动态演变趋势方面得出了一致的结论,但马克思经济学和古典经济学的国民收入分配理论存在根本区别。古典经济学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其分配理论是按资本、劳动、土地等要素分配的,并将资本主义当作自然的、永恒的生产关系。马克思经济学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理论体系,因此,尽管马克思论证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动态的演变趋势与古典经济学一致,但是马克思创立的劳动价值论论证了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无产阶级贫困的积累造就了资产阶级的掘墓人,平均利润率下降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局限性和历史暂时性。  相似文献   

3.
劳动与资本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涉及社会和谐本质的重要问题。资本雇佣劳动抑或劳动雇佣资本,这两种理论都有片面性。前者注重逻辑实证主义论证,缺乏历史发展的眼光;后者先验性预判的偏好使之忽视了许多现实因素。本文由动态的历史观提出,资本与劳动之间并非一个简单非此即彼的雇佣关系,资本雇佣劳动更不是一个永恒的模式。劳动与资本有可能相互容纳向一个利益均衡的状态趋近,即劳动和资本将凭其存量差别而不是地位差别取得相应的权力和收益。收益分享制企业很可能成为今后的主流企业模式,传统意义上的雇佣概念甚至将不复存在。当然,这仅仅是一个理论上的可能性探讨。  相似文献   

4.
现代科技革命正在变革着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知识经济已成一个流行术语。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了一种新的企业权力转移论 ,认为知识型企业将出现劳动雇佣资本这种新的组织结构。我们认为知识经济的发展并没有降低资本、设备的重要性 ,资本市场的发展也没有降低资本所有者的风险 ,西方企业分配形式的变化并不意味着人力资本已取得了与其他资本同样的地位。劳动雇佣资本的设想并不能因为知识经济的发展而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5.
蒋海益 《江汉论坛》2002,3(7):39-42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着重对生产要素职能(功能),尤其是资本职能(功能)进行价值分析。在人类社会早期,劳动作为唯一要素决定价值;在现代生产过程中已是多种要素功能互补共同决定价值。所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绝不是“价值一元论”。把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重新诠释为“功能价值”分析,既符合马克思的本意,也将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探索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企业自主创新的内涵是整体性、创新性和价值性的的有机统一。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落后的原因,根源于以劳资双方雇佣关系为基础的初次分配制度。现代企业的性质是物质资本基础上人的有机联合,这就要求改变更注重物质资本所有者利益的雇佣关系。初次分配制度改革的关键是创新企业内的剩余索取权制度,确立劳动者的利润收益权,以此构建以合作关系为基础的新型初次分配制度,促进不同要素的有机整合、提高不同要素的质量,从而实现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论企业分配模式的决定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企业分配模式是指企业不同投入所有者之间规制分配关系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契约 ,按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两类要素观 ,它可以划分为“资本雇佣劳动”、“分享制”、“劳动雇佣资本”等三大类。决定企业分配模式的是企业劳动的结构特点 ,即长期劳动 (尤其是高级的长期劳动 )比重越大的企业 ,越要求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剩余的分配 ,而短期劳动 (尤其是短期简单劳动 )比重大的企业采用“资本雇佣劳动”较合适。这是主导因素。当然 ,企业的实际分配仍受到诸如企业中间品 (含劳务 )市场化程度及其价值评估能力、劳动者风险承受能力及谈判力、不同投入的稀缺程度等条件变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现代企业理论关于企业和市场的本质区别、边界以及企业内部权利的配置等有不同解释,产生分歧的根源在于对交易和交易费用的理解。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交易的本质是合作,市场机制和企业组织都是治理经济主体之间合作利益分配这一博弈关系的规则和制度。由于运行机制和激励方式不同,市场和企业治理交易的效率也有所不同。然而,仅通过比较边际交易费用确定企业边界的方式忽略了企业交易合作利益的生产和分配。市场和企业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市场尤其要素市场对于企业必不可少,从生产要素市场的定价机制即企业合作利益分配关系出发,可以揭示企业与市场的联结点即边界。从经济关系的角度看,网络平台企业构建的新型劳动组织形式并没有改变企业的边界,劳动市场上的平等交易关系只是掩盖了资本与劳动的对立关系,因此有必要根据劳动雇佣关系来调整法律上的企业边界。  相似文献   

9.
西方经济学把价值混同于使用价值,从货币出发去理解价值,把生产要素当作价值的源泉,形成了要素价值论。就价值的源泉而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更科学和客观的。在西方经济学中,劳动和资本仅仅成了生产要素,这不仅消解了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而且也导致西方经济学内部对资本定义的莫衰一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避免了要素价值论的缺陷。  相似文献   

10.
社科信息     
《大庆社会科学》2014,(1):159-160
正马克思的资本批判逻辑及启示常江、杨莱撰文指出,《资本论》及其手搞不仅具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性质,而且葆有社会历史批判的实践品格。《资本论》以双重批判的整体视野集中体现了马克思研究社会历史发展和现代人自我解放的思想逻辑。马克思对"资本"本质的批判逻辑是通过"哲学—经济学"研究的不断视阈融合实现的。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马克思通过古典经济学的批判性研究,形成了对"资本"本质的自我理解:资本是一种"积蓄的劳动"或"对他人劳动产品  相似文献   

11.
长期雇佣?还是短期雇佣?--以企业人力资本的形成为视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特殊人力资本是企业和员工共同投资形成的,雇佣双方需要共同分享长期投资收益.长期雇佣从劳动经济学的意义上看,是企业和员工共同规避雇佣风险、追求各自收益最大化的结果.企业选择长期雇佣还是短期雇佣,与该企业所在的行业部门及企业的资本、技术、劳动力密集程度等直接相关.成本最为节约的雇佣结构应该是分层次的.资本、技术存量较高以及市场稳定的大中型制造企业,选择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形成长期雇佣和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机制,是保持企业稳定发展、达成企业目标的有效途径.通过内部劳动力市场,企业储存和蓄积了自己必要的特殊人力资本,而员工则得到了稳定的职业生涯保障.  相似文献   

12.
分析私营企业中的剥削问题,需要从理论上阐明企业中的“剩余索取权”的归属。传统企业制度和 现代企业制度对企业中的“剩余索取权”的处理方式不同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分析。在现代法制社 会,资本所有者凭借要素所有权而“无偿侵占工人利益”的行为是不正当的和不合法的。按照经济学的分析, 所谓剥削。是指某一要素所有者凭借某种特权而获得了其贡献以外的超额所得。在我国现阶段,维护私营企 业内部雇工权益的主要力量是政府与工会。  相似文献   

13.
资本出资人既是公司的所有者,也是公司事务的管理者、监督者和公司利益的享有者;职工作为公司的雇佣者在公司法上毫无地位,只是提供劳动的客体.这就是资本绝对的公司法理念.但随着近来劳资关系的平衡和对劳动地位的认知,职工逐渐成为公司法上的主体他们不仅可以了解公司经营状况,还可以参与公司决策和分享公司利益.由是,形成了与资本绝对公司理念相对的人本公司法观念,直接影响着现代各国公司治理的法律结构.  相似文献   

14.
劳动与资本之间经济关系的本质是利益关系,是劳动所有者与资本所有者为获得各自经济利益而在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社会关系。以往学者只是简单地对分享经济理论进行梳理和总结,而没有深层次研究分享经济理论之间的存在维度、演化路径和发展逻辑。实质上,对分享经济理论的研究应持一种全面、系统、开放、多维的视角,且在统一的分析框架内进行。分享经济理论演化的基本逻辑为:探讨如何提高劳动者的分配收入,实现由利益独占到利益共享的过渡,并以此作为解决劳动所有者与资本所有者在经济利益分配方面产生的过度不合理、不公正及不平等问题的主要途径,进而起到合理缓和甚至解决劳资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何东琪 《人文杂志》2002,94(6):45-48
人类进入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基础正逐渐由物质资本为主转向以人力资本为主。人力资本不仅与企业绩效的高低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而且已经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本文从新经济时代企业市场等条件的变化入手分析 ,初步讨论了劳动雇佣资本的历史起点和逻辑出发点 ,论证了劳动雇佣资本的客观基础 :其一是从企业的形成是以拥有一定的人力资本为前提 ,其二是企业产权结构是以人力资本产权为主体的 ,最后阐释了劳动雇佣资本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劳动财富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认为使用价值或财富是劳动和生产资料共同创造的,这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重大误解.其本来的观点是:价值和使用价值都是劳动一个要素创造的;劳动制造出来的生产资料不是财富的源泉;非劳动要素所有者能够参与分配,仅仅在于非劳动生产要素--价值资本、生产资料、社会资本是价值形成与使用价值创造的条件.劳动是财富唯一创造者的真理,是一切财富(有所有权的静态财富即财产)由全体劳动人民所占有的伦理性基础,或要求把资产者的利益限制在引致投资所必要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17.
正确认识经营者收入与企业员工收入的差别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对经营者进行薪酬激励设计过程中 ,如何处理企业分配关系是一个重要而敏感的问题 ,也是实践中绕不过的一道难题。薪酬激励在企业内部实质体现了一种分配关系 ,它总是与一定的分配制度相联系。由科斯开创的现代企业理论 ,把企业看作是由一组不同要素所有者合作的一种契约组织形式。在这个契约组织内部 ,讨论对某一要素所有者的激励 ,不能不考虑到对其它利益相关者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对组织效率的后果。本文主要从分配角度 ,讨论如何协调经营者收入与员工收入的关系 ,以阐释经营者激励中的“分配难题”。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曾明确指出:资本家“也进行劳动”,其相关理论内容非常丰富。本文从马克思的理论入手,重点阐述资本家劳动的特殊性,资本家管理劳动与监督活动、剥削行为的关联与区别。马克思的资本家劳动理论也存有缺陷,本文将讨论这些缺陷的成因。本文将论证的是:资本家从事管理劳动,是享用资本权利;资本家从事监督活动,是行使资本权力;资本家的剥削行为,则是违约侵权行为。由此,我们便可科学地划清资本家劳动获利与剥削牟利的界限。  相似文献   

19.
目前学术界对最优企业所有权安排的研究众说纷纭,其中以资本雇佣劳动论、劳动雇佣资本论和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论最具影响力。事实上,竞争条件下的企业所有权安排最优的逻辑起点是竞争力而非风险承担;市场中的企业并不存在恒定不变的和统一的最优企业所有权安排,最优企业所有权安排可以呈现资本雇佣劳动、劳动雇佣资本和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以及他们的边际修正等系列形式;对于竞争条件下追求持续发展的企业,各种形式的最优企业所有权安排均是以竞争力为导向的安排;企业所有权安排的最优状态不能孤立地存在,与公司治理生态系统的状况互为依存。也就是说,最优企业所有权安排是以竞争力为导向的,它将为企业提供持续创新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20.
企业所有权:逻辑与量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分"劳动雇佣资本"与"资本雇佣劳动"的实质是看谁承担"后分配风险".雇佣者必须承担"后分配风险".雇佣者不拿合同收入只拿剩余收入,受雇佣者拿合同收入,合同收入领受者分配在前,剩余收入领受者分配在后.一般说来,最有能力承担"后分配风险"的,是物力资本而不是人力资本.正因为如此,在现实中"劳动雇佣资本"的现象并不多见,仅是生活中的个别现象,不具有普遍意义.以人力资本为依据分享剩余是建立在其超额贡献的基础之上的.然而,单纯的人力资本,其剩余索取权客观上是要受到一定限制的,可能时大时小、时有时无.人力资本所有者要成为企业所有者,其剩余索取权必须量化为企业所有权,在股份制企业里就是量化为企业股份,这包括直接量化和间接量化.我们处理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关系的政策,应是使二者各尽其能,各得其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