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拟在探讨中西诗人在田园诗中体现的自然观以及渗透的文化底蕴,自然是充满人性的存在,自然是理性的象征,并在神性的自然中实现人性与理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在古希腊思想史上,有关人性的认识经过了一个发展过程,大体上,依时间先后,形成了神性人、理性人和自由人三重假设。神性人假设存在于荷马时代和古风时代,认为人是神的创造物和实现神意的工具,神性人的本质是感性的人。理性人蕴育于古风时代,盛行于古典时代,认为人的本质是理性,其实是将人的根本归结为城邦政治。自由人盛行于希腊化时期,认为人的本质是精神自由。  相似文献   

3.
牛庆燕 《中州学刊》2012,(4):117-121
蔓延世界的生态难题是人与自然关系断裂的结果,而"人性观"的偏差是引发生态困境的深层价值论根源。从上帝神性"笼罩"下的"神性人性观",到追求"凡人幸福"的"自然人性观",再到理性启蒙"神话"中的"理性人性观",凸显了不同历史时期与自然相对峙的人性发展轨迹。探讨现代性发展中的人性价值论、推进"爱自然"的人性生成,是应对生态困境、构筑人类文明大厦的可能路径。这种探讨不仅能够为化解生态难题提供深层的道德价值论的理念指导,而且对于构建生态文明社会、推进"十二五"环保规划的落实,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巴黎圣母院》中的克洛德、《红字》中的丁梅斯代尔及《荆棘鸟》中的拉尔夫为代表分析了他们身上"神性"与"人性"意识的冲突,揭示了人性被宗教异化后的悲剧,从而引发了"神性"和"人性"冲突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5.
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越来越多的青铜器呈现在世人面前.在对青铜器的整体研究中.纹饰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我们认为纹饰的变化体现了社会观念、思想文化的变化.通过对商周青铜器纹饰的比较研究,可以看出.当时的思想观念已融入到纹饰制作当中,纹饰成为思想观念的物质载体.商周青铜器纹饰的交化反映了人类思想观念在此段历史中的演变,而这一演变的趋势可概括为神性向人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6.
产生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心灵史>与<荆棘鸟>,在现实之此岸世界与宗教之彼岸世界的交叉地带,以其对于人性、人类命运的深切洞察以及对于宗教信仰和人的精神追求的深邃揭示,实现了人性和神性的交融,展示了作家博大精深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7.
在人性中追问科学和道德的存在理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有三重性,即人的物性、理性和神性,它们代表了人的三种不同的生命欲求和存在力量。在此等力量的作用下,人生承载着肉体与灵魂、必然与自由两大矛盾的对抗。科学和道德的存在理由,来自于人的理性协调人生矛盾、叩问生命自由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人有三重性,即人的物性、理性和神性,它们代表了人三种不同的生命欲求和存在力量。在此等力量的作用下,人生承载着肉体与灵魂、必然与自由两大矛盾的对抗。科学和道德的存在理由,来自于人的理性协调人生矛盾、叩问生命自由的需要。面对当今人被"物化"的严峻现实,人性需要新的启蒙,理性需要新的觉醒。为此,我们应加强科学与道德的理性交融和文化对话,促进科学的人文重建和理性的人本复归。  相似文献   

9.
唐代是道教成熟和鼎盛时期.纵观历史,道教对于士人的影响之深莫过于唐.唐受道教的影响,最为直接和明显的表现就是唐代山水田园诗之道蕴.其一,道教自然无为、虚静素朴之道对唐人生命观和审美趣味的影响,表现为崇尚自然、亲近自然、超然物外的生命观和对人格自由精神的追求,使山水田园诗显现出清淡、自然的风格.其二,以道教神仙故事为母题,并借道教神仙世界的虚幻之影来表现对现实理想的追求,对山水自然的感悟,使山水田园诗绚烂瑰丽,体现出与众不同的面貌与特质.  相似文献   

10.
人性的牧歌     
黄宁 《南方论刊》2007,(Z1):118
在绘画中,无论怎样避免,都会打上时代的烙印,但更重要的是人性在绘画当中的自然流露与追求。综观中西方绘画,对人的"自我本性"的表达,始终贯穿在绘画的发展当中。  相似文献   

11.
《相片》是冰心小说中最具有叙事性与抒情性高度融合的佳作。小说借助于传教士的中国文化眷恋情结与中国姑娘的西方人格诉求的心理对抗和价值错位,展示了丰富的文化与人性镜像生存的悲剧性:近世以来的东西方文化互为对象,互为镜子;人性亦如此,人性如镜,自我人性的价值需借助于对象化过程方能体现出来。“相片”既是实写一场景,又敞露出深刻的人性与文化寓意。  相似文献   

12.
古代中西主流人性思想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小年 《船山学刊》2001,(1):123-126
一、古代中西主流人性思想的比较 本文根据人性思想涉及到人的关系的角度进行划分比较。人的关系,指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灵魂与肉体的关系,人性与经济、政治,人性的变化等方面。这里所比较的主流思想,指那些在历史上产生重大影响,跨度时间比较长或占据统治地位的观点。时间范围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按照这样的思路,笔者认定中国古代主流人性思想为古代儒家人性观。在古代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孔学是一门显学,到汉武帝的时候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成为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其“人之初…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正义问题一直是人们议论的热点和争议的中心.作为一种价值理念,正义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度有着不同的内涵.本文试着从古希腊时期--近代--当代这样一个历史的角度来粗略探讨一下西方法律文化中的正义观,力求探索到其中的思想轨迹,使之对我们的思想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4.
差异·原因·趋势——中西自然观比较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的历史犹如一支伟大的复音曲,在这支曲子里依次响起了备个民族的声音。”著名德国诗人歌德的这一名言,很可以为我们进行中西文化的比较提供有益的启迪。就自然观来说,人类无疑遵循着共同的规律,但是,也绝不能忽视各自的民族传统。只有充分认识并精审中西自然观的异同,才能纵横观察世界哲学史发展的广度和深度,互相借镜,增益新知,促进中西哲学的进一步合流。同时,对于我们建立科学的自然观和方法论也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15.
黄颂杰 《文史哲》2001,3(5):19-25
由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所奠定的西方哲学的人性和神性的特征 ,构成了西方哲学的深厚的传统。现当代西方哲学家赋予人性以新的含义 ,批判并力图清除哲学的神性 ,成为西方哲学的新的形态和发展趋势 ,但迄今西方哲学未能彻底清除哲学的神性。马克思批判改造了哲学的人性 ,彻底清除了哲学的神性 ,成为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者之一  相似文献   

16.
清代西域山水田园诗,在描写山水田园风光时,彰显着独特的精神意蕴。清代西域山水田园诗人不是以隐士的情怀感悟西域的山水、田园,而是以屯垦戍边者的眼光来审视西域山水、描写西域田园:看到西域水景,就想如何加以利用;目睹西域田园,就联想到屯垦戍边。从而使诗人的作品带上了浓郁的功利性特征。从中国古代诗学的角度来看,山水田园诗本来就是景与情的统一、心与物的浑融,所以我们说,清代西域山水田园诗中所反映的这种功利性特征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17.
李富滔 《学术探索》2001,(Z1):164-166
现代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自然观是既相通又相异的.它们都是对西方传统自然观的反叛,但由于历史背景不同,现代主义既不象西方传统那样去征服自然,也不象浪漫主义那样去亲和自然,而是消极地顺应自然,要么人为物役,要么与自然疏离.  相似文献   

18.
王维和孟浩然的田园诗借鉴了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经验,对陶渊明开创的田园诗传统有所突破,具体表现为选景取材山水化、艺术旨趣以再现自然之美为主、文化精神也更多山水诗“清高玄远”的意味。王孟田园诗的突破与他们的隐居环境、审美意识和生活理想有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新学术》2007,(2)
探讨人性问题何以提出,是理解与人性相关问题的关键。人类历史之初对食欲和性欲两种突出本能的调控,使得道德的起源与人性问题提出具有某些共通性。人性问题的提出具有反复的特征。在历史进程中,这表现于人们在面对因“神性”的过度扩张、人的物化和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带有兽性事件时的反思之中。这些反思,使人性问题得以带着新的内涵被反复提起。人性问题的提出与反复的过程是人们关于该问题由自发到自觉以及自觉性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理想与欲望的整合——中西哲学自然观的一个比较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海德格尔之后,在西方学界兴起了一股研究中国文化的热潮。面向西方工业文明发展中的生态问题,以及更深层次的由征服自然带来的人征服人的社会奴役问题,一些学者认为只有中国文化才能解决西方文明的困惑。由此,如何看待中西文化中的自然观念,这是文化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和难点。我认为,西方的自然观经历了古希腊、中世纪之后,引发了文艺复兴的自然科学革命,人类成为自然的征服者,这构成西方文明发展的底蕴;中国的自然观则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东方文化前提,但这种伦理意义上的自然观念,在一定意义上束缚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