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孙犁与赵树理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迥然有别。前者散发着诗意之美,凝聚作家对人性美的崇敬;后者则显现着世俗之真,在凡俗生活中发掘人性悲剧。人物形象的不同与二位作家观照女性世界的不同视角有关。  相似文献   

2.
著名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家赵树理,一生固守不变的民间立场让人叹为观止。他的民间立场,使他的创作为新文学的民族化和大众化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寄托着作家的审美理想。赵树理"文摊"文学观、"问题小说"创作观和"大团圆结局"的美学观三个方面很好地体现了赵树理民间立场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3.
赵树理以其对农村生活和农民心理的真切深入的理解以及从生活实际出发的现实主义艺术原则,塑造了新一代的农民形象。鲁迅式的原始、愚昧、麻木的农民形象被健康、硬朗的农民形象所取代,农民从被批判、被改造的对象转而成为革命的中心、纯洁人性的来源地。笔者就赵树理小说中的农民形象进行了简单的总结与分析。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赵树理的成功是个独特的文学现象。他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把农民和农村生活题材创作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并且在文艺的民族化、大众化方面做出了独特的成绩 ,因此 ,对赵树理现象的探讨对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建设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试论赵树理的"知识分子"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于赵树理这样一个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有着重要贡献的作家,只有把他置于"知识分子"文化范畴中才能显示其特殊意义.他的"社会角色"身份游弋于"启蒙者"与"实践者"之间,"情感角色"、"权力角色"则在"知识分子性"的自觉强化过程中被定位.在当代复杂多变的文化语境里,他的"角色焦虑",一直以困惑、痛苦的方式呈现着.他的创作体现为对"知识分子性"的完整性的坚韧卫护和摆脱痛苦、冲出困惑的不懈挣扎.  相似文献   

6.
赵树理的双向民间立场及其现实主义的特殊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树理特殊的民间立场,不仅在于其利用通俗手法将政治意识形态进行“上”对“下”的文学现代性启蒙,也指他站在民间立场,代表并不拥有话语权的农民,从“下”而“上”对国家意识形态发表意见。正是这种连接起“上”与“下”之间身份的特殊性,才使赵树理的小说既具有为了与其“内在听众”保持“无间离”的密合状态而富有的种种特色(主要是对传统民间艺术形式的选取),又超越了民间艺术形式而有自己的独创性,并且因为始终保持这种现实主义的独创性,而使自己的作品在当代文学规范建立的过程中越来越发出不协和音。  相似文献   

7.
赵树理的美学思想 ,历来论者寥寥。概括地说 ,他的美学思想是求善追真 ,以善为核心 ,这是由“五四”艺术理性与其农民出身的务实与清醒所共同决定的 ;并且 ,这一美学追求影响到他生前的文学命运和个人遭遇 ,也影响到身后学术界对他的评判  相似文献   

8.
《荷马史诗》塑造了许多女性形象,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从这些人物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荷马双重的女性观,而这一女性观又是和当时的社会历史现实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9.
论劳伦斯的女性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劳伦斯是妇女解放运动的积极拥护者,也是行动者,但父权社会的男性中心主义思想始终沉淀在他的心里,使他深受父权制代表人物亚里斯多德的等级制及卢梭的男女自然本位观的影响.劳伦斯在尝试指出妇女达到真正完美幸福生活的途径时,不免流露出其男权意识形态,他笔下的女性也就显现出强烈的异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10.
试论赵树理小说俗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赵树理的26篇小说中所用俗语进行了研究。笔者认为,深刻的思想性,高度的艺术性,鲜明的通俗性和口语性,独特的地方风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是赵树理小说运用俗语的主要特色;刻画人物,开展情节,激发感情是赵树理小说运用俗语的艺术功能  相似文献   

11.
王吉鹏  黄一帼 《东方论坛》2005,(5):25-28,46
鲁迅和赵树理是"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两位卓然而立的关注中国农民的文学家.然而由于历史时代风云、个人境遇经历和文学审美趋向等因素的存在和影响,他们的文学呈现了有着丝缕联系的两个不同的中国农民生存图景.  相似文献   

12.
赵树理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优秀作家。他以农民作为文学创作的对象,对这一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主体予以深情的关注,开创了乡土气息浓郁的“山药蛋派”;他求真求实求是,使摹写与创造有机结合,就革命文艺怎样达到真善美的统一作出可贵的探索;他先做人而后作文,以公正无私、仗义执言的人格魅力,被农民朋友深深怀念。  相似文献   

13.
赵树理小说的人文精神是受"五四"新文学精神的陶冶和解放区民主政治的影响,以及对农民兄弟赤诚的爱意而形成的.它的内涵是热情塑造农村新人形象,大力为党的优秀干部立传,展现新时代农村的生活,抨击封建残余势力与封建腐朽思想.它的意义是使人觉醒,获取人的价值与尊严,使人为之有了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赵树理的一生主要是在上党地区度过的,他的方方面面与上党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一定的地域文化内形成的文化形态,必然会自觉不自觉地影响在这个文化圈内生存发展的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同时也会制约人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等。因而研究赵树理与上党文化的关系对赵树理研究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5.
1957年11月重写<金字>后,赵树理的创作方向发生了明显变化,显示出对紧贴现实的、为大众的"问题小说"价值的怀疑.他不仅对自己小说的读者产生了怀疑,而且对自己的小说价值产生了怀疑,对自己写作的存在意义产生了怀疑.  相似文献   

16.
赵树理的小说,表现了中国北方农村从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的历史变迁,战争、革命和社会主义运动是文本的基本框架。但在历史的波涛和底层中,又隐含着一个广大的、复杂的民间社会和一种民间文化形态。作家坚定地站在民间立场,逼真而深刻地描绘了民间世界从破碎到沉潜的悲剧命运,从中也折射出赵树理从“辉煌”到“末路”的人生轨迹。  相似文献   

17.
鲁迅与赵树理笔下的“乡土中国”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迅与赵树理小说都表现了对于中国农村现状和农民命运的极大关注。在致力于农村题材创作的发展上 ,他们前后相承 ,同时又都具有各自的特色 ,其主要表现在深沉的农民情怀、反封建的主题内涵、不同类型的农民形象塑造、对中外文化的批判继承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赵树理的绰号叙事体现了作者体会政治脉搏、反映政治生活的自觉,但这种自觉不是一种简单附和与政治追踪,其不仅表明作者“为人生”的劝诫立场,同时还涵盖善意的包容以及狂欢化的情感态度。赵树理的绰号叙事既具有具体反映社会生活、民族风俗习惯心理的主题意向,同时还委婉曲折地融合了赵树理本人创作本能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