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国有股减持是目前证券市场各方的一块心病。怎样减才能不致对国家经济环境造成影响,形成对国家、对证券市场、对投资者的多赢局面。研究表明,关键是要切实解决好前提和方法问题。前提:让谁为减持国有股买单? 国有股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是国情所致。国有股的本质是国家代表社会管理公共财产。减持国有股,充实社保基金,是正确体现了国家的职能。但问题的核心是:该让谁来为国有股减持买单?  相似文献   

2.
股票全流通问题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的股份分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两种,使国有股减持一直找不到行之有效的办法。本文认为,为了解决我国证券市场的制度性缺陷,国有股减持应在全流通平台上进行,树立正确的观念,对不同类型的上市公司实施不同的全流通方案,并实行暂停新股发行、推出股票指数期货等配套方案。  相似文献   

3.
国有股减持中的代理冲突、股权价值与路径依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认为国有股减持中政府、公众投资者和承销商等利益相关者之间没有形成“多赢”的局面 ,实际上是国有股减持涉及的代理关系中相关各方之间利益冲突的表现。其根源在于公众投资者在现行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中对股权价值的低水平预期。由于国有股东不会轻易放弃其私有收益 ,使得国有股减持中存在着路径依赖 ,所以 ,在现行的减持方案下国有股出售受阻 ,就谈不上国有股减持有改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和提高证券市场功能效率的意义。要达到现行《减持办法》中确定的国有股减持目标 ,必须在政府与公众投资者之间实现激励相容。这实际上是要政府“让利”于投资者 ,打破目前的股权结构、治理结构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路径依赖 ,从证券市场功能完善、健康发展以及由之实现的国民经济战略调整中获得更多的收益。  相似文献   

4.
国有股减持的“阶段性成果”再次遭遇“用脚投票” 2002年1月26日,中国证监会在网上公布了关于国有股减持的”阶段性成果”。这个“阶段性成果”肯定了四大原则:“多赢”、“公开竞价形成全流通股价”、“补偿流通股股东价差的损失”、“保护非流通股利益”。  相似文献   

5.
非对称信息条件下国有股减持定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存在着特殊的主体构成,其中国有股和法人股不能上市流通,股权的流动性分裂引发了众多的市场问题,解决国有股的流通是发展证券市场面临的关键.从国有股减持具有的期权特征角度,利用Black-Scholes模型分析了国有股减持的,临界条件.从国有股减持价格的非对称信息角度,设计了政府(委托人)和市场投资者(代理人)各自的价值函数及激励策略,根据极大值原理建立了联合目标下的最优减持价格方程.在案例分析中,分别以每股净资产和股票内在价值为减持边界条件,给出股票市场价格与减持价格及转移价值的关系.从一个新的角度思考国有股减持定价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在目前中国证券市场条件下,国有股减持不能采用均衡市场条件下的定价方法,应结合市场的流动性溢价特性,提出对投资者的激励策略,在市场各主体利益均衡框架下确定减持价格.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缺口很大,如何弥补这一缺口建立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资金来源渠道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2006年底一直到2007年末中国证券市场进入了一个繁荣期,这对曾经叫停的国有股减持充实社保基金的方案,又是一次难能可贵的契机,但随着股改进入后期,限售股解禁对证券市场亦带来巨大冲击,这对充实社保基金也有一定的影响,如何既保证证券市场的健康运行,又使划拨国有股充实社保基金持续进行,需要把握住合适的时机,并且有配套的制度安排。本文就国有股减持用来充实社会保障基金这一渠道,做了些初步的探讨,认为此方法是必要可行的,并且在具体操作手段上,需要有一定的制度安排。但需要指出的是,划拨国有股充实社保障基金,并非是社保基金补充的主要的,唯一的手段,只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渠道之一。  相似文献   

7.
陈淮 《决策》2000,(12):10-11
一段时间以来,国有股减持问题成为证券市场参与者和政策研究机构广泛关注的焦点。一方面,人们为解决这个市场发育过程中的难题提出了多种积极的方案,思路:另一方面,从各方面反映看,社会又存在着诸多误解。其中,有以下问题应当着重澄清。  相似文献   

8.
资讯     
<正> 重要参考 国有股减持近期难以继续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李荣融最近表示,在相当长时间内,难以制定出系统性的、市场广泛接受的国有股减持的实施方案。在谈及近期国有股减持是否会继续进行,将来是否还会通过证券市场进行国有股减持时,李荣融说,减持国有股,充实社会保障基金,方向是正确的,符合国有经济布  相似文献   

9.
国有股减持价格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影响国有股减持价格的九个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利用期权定价公式给出了国有股减持价格的一个定价模型。根据具体公司的不同情况,利用本文的定价模型可以具体模拟出每个公司国有股的减持价格,并且计算结果介于公司净资产值和市场价格之间。同时,利用本文提出的国有股减持定价模型,能够证明无论是以净资产价值还是以市场价格确定国有股的减持价格,都存在一定的缺陷。  相似文献   

10.
2003年11月21日,光明乳业发布公告称,上海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拟将持有的光明3.85%的股权即25059142股以人民币121035655.90元的价格转让给达能亚洲有限公司。 虽然国有股减持问题悬而未决,并曾使中国内地股市反复下挫,然而,困扰中国股市的包袱——非流通股却获得了外资基金和投资银行的青睐。他们开始意识到非流通股背后隐藏的巨大财富。 外资并购大门洞开 2003年,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在“世界经济发展宣言”(又称“珠海宣言”)暨中国企业高峰会开幕式上在谈及引进外资时明确指出,允许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企业上市,允许外商…  相似文献   

11.
论国有股减持的现实意义及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有经济在我国经济结构与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何进一步发挥国有经济的作用?在控制主要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行业的前提下,国有股份应逐渐从某些竞争性的领域与行业减持。国有经济淡出与退出就成为经济改革开放和进一步强势发展的一个具有重大意义和影响的关键课题,在此一并探讨国有股减持的方式与途径。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考虑公众投资者的利益和二级市场稳定性的基础上,对国有股的减持规模进行了研究,在一定条件下,我们得出了限定投资者亏损额度条件下的国有股减持规模控制模型。  相似文献   

13.
2001年6月12日,国务院《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发布后,市场反应强烈。怎样看待国有股减持?减持方案对证券市场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如何正确理解《办法》的规定?这是人们所希望了解的,也是秘书人员需了解的金融证券知识。  相似文献   

14.
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根源及其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对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行为机理的分析,本文认为国有股“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是造成国有控股股东滥用控制权、掏空上市公司的根本原因。这决定了我们必须在深化国有产权制度改革、减持国有股、完善股权结构,进而改进公司治理机制的基础上,加强制度建设,采取多种措施清欠大股东占款,遏制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资金行为的再发生,实现上市公司质量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15.
股利政策代理理论的实证检验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从股利政策的代理理论出发分析中国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我们利用传统的增长机会与自由现金流来识别过度投资公司,通过考察2000—2002年股利增加大于10%的315家公司,我们发现,对于股利增加的宣告事件,过度投资公司的市场欢迎程度要显著地大于非过度投资的公司,这说明代理成本理论在中国是适用的。我们进一步检验了国内特殊存在的非流通股以及国有股对于管理层与流通股东之间代理冲突的影响,通过同样的事件研究方法对上述样本进行市场宣告反应检验,结果发现:非流通股比例不同的公司其市场反应并无显著差异,说明非流通股的存在对管理层与流通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没有显著影响;而国有股比例不同的公司其市场宣告反应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国有股产生的“所有者缺位”问题加大了管理层过度投资的可能性,并确实影响了现金股利的发放。  相似文献   

16.
乔新生 《决策》2001,(12):28-28
一个执行了3个月的部门规章被终止,引发了中国证券市场上的全线涨停。这一现象本身说明中国股市还是一个十足的政策市。3个月前,《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出台,对中国证券市场上的国有股实行减持。当时我曾戏这是对中国的证券市场进行变相的征税,而且征收的是社会保障税。现在回过头来思考,这次减持行为和征税实在是没有什么大的区别。首先,国有股减持实行的是取自于投资人,用于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其次,实行“国家拥有股份的股份有限公司向公共投资者首次发行和增发股票时,均应按融资额的10%出售国有股”,是一种典型的掺沙子的减持方式。它等于国家利用手中的资源实行强制性的搭售,在市场盘子不大的情况下,无疑是变相与民争利;最后,在市场上违规资金庞大的情况下,国有股减持,等于使那些嘴里叼着一块,眼睛盯着一块的大投资家们心中发慌,他们害怕原来一动不能动的国有股如猛虎下山,于是赶紧吐出嘴里的一块,溜之大吉。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股市要是不狂泻,那才真是奇怪。  相似文献   

17.
保基金是近期出镜率最高的名词,几乎每天媒体上都会出现社保基金的新闻,其原因就是社保基金即将挑选基金管理人,社保基金入市又成了市场的期待。"的确,股市从2100点下挫以来,已达15个月,投资者损失惨重,而社保基金的入市,在一定程度上是万众瞩目,有如救市。"那么,在目前的市道下,社保基金入市能否托起股市之重,点燃股市的希望之火呢?冷静地看,恐怕会使股民失望大于希望。"社保基金入市有限"社保基金的来源包括由国有股减持划入资金及股权资产、中央财政拨入资金、经国务院批准以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及其投资收益形成的由中央政…  相似文献   

18.
郑文平 《决策》2000,(12):13-15
1.有利于证券市场的稳定和发展。一方面,对于不流通的国有股比例的减持,无可置疑地会从证券市场中增加了证券供给、吸纳了部分资金,从而对证券市场的运行产生重要影响;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证券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国企改革的顺利进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都离不开证券市场的支持。因此,对于国有股减持的首要原则是要有利于证券市场的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流通权定价理论应用与全流通对基金业发展的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股权分裂是监管当局政策失效、控股股东行为模式变异的根源,实现全流通已成为市场共识。本文回顾公开征集国有股减持方案的历程,分析了该工作失败的原因,对各方案作了系统的评价。本文独创性地提出了流通权定价理论,构想了全流通方案应遵循的6项原则,并应用该理论设计了流通权交易方案。本文创新性地提出股份类别界定的新观点,并对可流通股、非流通股的估值方法作出评价。基于市盈率有效性理论,本文构建了综合运用调和平均等方法描述整体市盈率水平的改进评价体系,并定量分析方案对典型个股和整体市盈率水平下降的影响。通过与主要国家成份指数市盈率水平比较,得出该方案实施后整体市盈率调和均值19倍大致接近国际水平、中国股市进入可投资区域的结论。本文分析了全流通的中国资本市场对基金业发展有积极意义,可以促进中国基金业跨越式发展,还提出了国有股权资产管理的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黄河 《决策》2000,(12):12-13
国有股减持的主要目的在于,贯彻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路,转换国企运行机制,盘活国有资产存量,加快市场经济的建设和经济体制的转变。从政府财政收入角度看,作为政府部门基础的是一切创造财富并有收入的企业和个人,同样,这些企业和个人的发展。是财政收入增加的基础,也是政府部门运行和发展的基础。改革开放20多年来,国民经济的发展、政府财力的增加,就主要方面而言,不是来自于我们创办了更多的国有企业,而是来源于非国有经济的快速成长。不能认为,减持国有股,将削弱政府部门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