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电影作品是随着现代技术发展而产生的新作品形式的典型代表,如今已成为娱乐消费文化的重要部分、而电影作品与原作品的关系是否能适用演绎作品的一般规定,《著作权法》没有明确规定。这便产生了实践中电影作品与原作品的权利纠纷。对于两者的关系,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将电影作品作为原作品的演绎作品来看待;二是认为电影作品是特殊的作品,独立于原作品。再对比国外的立法,考虑到我国的市场实践,独立性解释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励电影作品以及原作品的创作,平衡双方著作权人的利益.因而是应当选择的解释模式。  相似文献   

2.
论在著作权原始归属中引入契约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行的著作权法中作品类别有自然人作品、法人作品、职务作品、合作作品、委托作品等类别,这些作品分类的标准并不十分的确定,文字规定较为模糊,而这些不同种类的作品的划分又直接关系到作品权利的归属,作品种类的划分界限不明确导致权利归属认定上争议。只有解决作品类别的划分问题,才能让权利归属的认定没有争议。  相似文献   

3.
在汇编作品、合作作品、演绎作品及电影作品这类复合性作品的创作中,通常会涉及对已有作品的利用,或最终作品本身又可分割成几个独立的分作品,从而出现已有作品、分作品的版权与最终作品的多重版权共存的情形。笔者从多重版权的基本形式———双重版权入手,分析其产生的具体情形,并从知识产权理性层面及经济学视角考察这一权利配置模式的合理性,最后对多重版权的行使规则予以了关注。  相似文献   

4.
高校学生的作业、申请书等一般不是作品,但有例外;高校学生虽然不是高校职员,但其作品可能是职务作品;经教师指导的作品有可能是合作作品,也可能是个人作品,并且可能是兼有职务作品与非职务作品、个人作品与合作作品属性的复杂作品。  相似文献   

5.
作品标题不仅是作品整体所表达的主题思想的高度概括,而且是一部作品区别于其他作品的重要标志,更是一部作品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目前我国法律对作品标题保护的规定并不明确,世界各国法律的规定也不尽相同。本文将对作品标题是否属于著作权法保护,应当怎样保护的问题作相关阐述。  相似文献   

6.
建筑作品不同于普通的著作权作品。鉴于建筑作品的特殊性,我国对建筑作品著作权给予更详细系统的保护。应当将建筑作品设计图、建筑物、建筑模型等不同表现形式的建筑作品作为一类进行保护,对于建筑作品著作权的人身权作出必要的限制。对侵权行为的范围和救济方式作出界定。  相似文献   

7.
作品商业价值得以实现的基本前提是作品应当具有可控性。然而,在不同的传播环境中作品可控性的实现手段有所不同。在传统传播环境下,作品的可控性借助于对作品载体的依附得以实现;而在网络环境中,作品的可控性需要借助数字技术措施得以实现。数字技术措施在网络环境的应用不仅可以有效地避免著作权人在作品交易过程中的利益流失,同时也可以有效地降低公众对作品的消费成本。  相似文献   

8.
2005年上半年《短篇小说》发表作品106篇,其中大多数应归于“故事”的文体范畴,余下的那些可称为短篇小说或微型小说的作品中不乏优秀的篇章,它们是:展示成长中的苦难与烦恼的作品,描写爱情、婚恋的作品,写家庭或从家庭的视角写社会相的作品,直击现实社会问题的作品,技巧型作品,传奇型作品。  相似文献   

9.
众多案例告诉我们,人工智能生成物已经能媲美人类创作的作品,成为具备独创性的作品。人工智能创作相关的神经网络算法之设计、学习数据之筛选最终体现的是人的创造性劳动,人工智能作品是对人类精神文化领域的有益补充与丰富,是创作生产效率提高的重要成果,应当对人工智能作品予以著作权法层面上的保护。对于人工智能作品的具体保护,应参考电影制片人模式,将著作权赋予投资者;作品价值应交给市场评判,同时基于作品的来源难以区分的考虑,应对人工智能作品赋予与一般作品同等的权利保护期限。  相似文献   

10.
关于非法演绎作品,各国版权法多持不保护论,认为它们虽然有原创性,但毕竟属于侵权作品,不受法律保护,演绎作者不享有该作品的版权。非法演绎作品的不保护论,既不利于保护原作者利益,也造成了对演绎作者的不公,是过度保护原作者演绎权的表现。演绎权与演绎作品的版权并不相同,原作者的授权不应成为演绎作品受版权保护的必要条件。为激励演绎作品创作,促进文化繁荣,版权法有必要保护非法演绎作品,肯定原作者和演绎作者在该作品上的双重版权。  相似文献   

11.
本文择取初唐名家虞世南、王绩、魏徵、上官仪、沈佺期、宋之问、李峤、杜审言、刘希夷、陈子昂等十家诗文别集,从著者生平、文学成就、结集过程、体例编次、内容要旨及版本流传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2.
别集、总集均属于古代集。它们的编辑,尤其是别集的编辑有一个演进的过程:先秦时期章多以单篇流传;两汉之际,史家录作品由依类分别记录,到逐类记录;东汉末至建安时,别集雏形已形成。魏晋以降,出现以姓氏标明为集的《诸葛氏集》。最早的总集是晋挚虞的《章流别集》,而不是刘向所编的《楚辞》。  相似文献   

13.
明代隆庆元年,梁辰鱼客居金陵,与莫是龙等结诗社于南京鹫峰禅寺.文章比较详细地考证了此次结社的一些具体问题,从而提供了晚明诗人结社的一个重要事例.文章还通过梁辰鱼在诗社中的活动,进而探讨了这位剧作家的生平与创作,这对于重新研究昆剧开山之作<浣纱记>当有帮助.  相似文献   

14.
新诗创作中的互文性法则及创造性变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诗创作中 ,后人在自己的诗作中隐含前人的诗句或意念 ,这便是结构主义诗论家所说的互文性法则。互文性是一种整体性的大语境。由于这种大语境 ,我们可以从客观的角度看出前代诗人和当代诗人间的师承和影响。这些师承和影响说明了人们在传统文化的长期熏陶下所形成的文化认同心理对诗人创作的制约作用 ,它具有反变异性。这样的诗既熟悉又陌生 ,是诗人的再度创作。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学批评的学术理念与传统目录学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传统目录学里对古代文学批评学术理念的逐步深化和细密是现代形态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得以建立的重要基础。文章考察了古代诗文评著作在目录学中分化演进的轨迹:从总集——文史——诗评、文评——诗文评,并通过对传统目录学里对古代诗文评著作的整理、归类和研究的分析,试图为20世纪之前的批评史研究作一粗线条的勾勒,以凸现其学术理念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比较文学的角度 ,运用哲学、人格心理学、符号学和禅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探讨了人格与山水诗的内在联系 ,并具体分析了几位中国古代诗人及其作品的特点 ,指出山水诗是一种精神的实践 ,是诗人感情的宣泄、境界的升华和人格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谢宣城集校注》中已系年与未系年的部分诗歌进行了作年考订,订正了若干错误。并对《校注》于有关作品的误注进行了辨证,如《校注》认为《酬王晋安》中的王晋安为王德元,实则为晋安王萧子懋,等等。同时,还对谢集者中的有关诗作进行了清理,认为其乃为他人之作混入谢集者。所有这一切,皆可供使用《谢宣城集校注》者参考。  相似文献   

18.
唐代诗人在与自然的和谐交融中体会到生命的力量,并通过咏物诗将它反映出来。这些作品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中生命律动的感悟,以及对深藏于天地之间的一股生生不息的力量的探寻。唐人正是以一种博大的胸襟和对美的敏锐感受去品味自然和人生,因而咏物诗在唐代诗人的笔下呈现出了属于自己的辉煌气象。  相似文献   

19.
宋词中有部分作品涉及到了对人体部位及生理特性的描写,通过这些描写展示了宋人日常生活中精致、旷达、狷狂等诸多方面,这是词人们对日常生活,具体说是对人体部位及生理特性的审美观照和艺术显现。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新诗理论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从文是以小说、散文名世的,诗论是他作为编辑、读者的副业,却体现了独特的历史价值与学术价值.沈从文的诗论注重对文本的解读,注重对人的关怀,注重诗人的人格修养;可以概括为本体论、创作论、诗史诗人论三个主要方面,每个方面都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的独到思考和独特的诗学品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