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是在对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批判继承的基础上进行的理论重建。其特点是将政治抱负和伦理理想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即在政治革命中实现其社会理想,在追求社会理想中指引现实的社会革命。西方传统哲学在本质上就是用思想把握世界,马克思则通过对劳动概念的解读实现了哲学观的变革,并进而超越了西方传统哲学。在此种变革中,劳动概念亦成为理解马克思伦理思想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重要著作,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伦理思想,凸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伦理思想的特质。特别是通过对施蒂纳利己主义思想的批判,阐明了道德的基础以及人类伦理思想发展演变的轨迹,强调了人们的道德观念都与其现实生活条件密切相关,批判了离开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进行空洞的道德说教的错误倾向。  相似文献   

3.
德谟克利特的科技伦理思想赵海琦关键词德谟克利特,科技伦理思想,贤智论,刻苦求实德谟克利特(约公元前460-370年)是古希腊原子论唯物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他的科技伦理思想,是他原子理论的衍生。他认为,"灵魂是由原子组成的,思想也是物理的过程。"[1]在...  相似文献   

4.
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和对传统哲学的批判与现代西方哲学的重大转折是密不可分的,他不仅受到了尼采的影响和生命哲学的启发,而且吸收了布伦塔诺、胡塞尔等人的思想和方法。对于尼采以来的现代哲学,特别是尼采的人学和胡塞尔的现象学,海德格尔也在继承中加以批判和改造。海德格尔对西方哲学的批判拓展了哲学研究的领域,加深了对主体的研究。当然,也必须指出,他的批判哲学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反辩证法的。  相似文献   

5.
叔本华是现代西方最早对黑格尔哲学进行批判的哲学家之一。他站在非理性主义哲学的立场批评黑格尔对康德哲学的“错误”态度,指出黑格尔的理性主义哲学是“完全虚构”,是变相的神学,是为普鲁士政府服务的哲学。叔本华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既包含合理成份,也存在一些错误。这一批判推动了西方哲学从理性主义向非理性主义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技伦理思想:科学地探讨了科学技术与道德的关系;提出科学技术为人类服务的科技道德原则;阐明了科技道德的主要规范。马克思恩格斯的科技伦理思想是批判地继承了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科技伦理思想和生物学家达尔文的科技伦理思想精华创立的。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科技伦理思想及其理论主要来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文艺伦理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艺伦理基本原理同中国无产阶级文艺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文艺伦理思想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因而,马克思主义文艺伦理的基本原理是其理论基础,中国传统文艺伦理思想是其重要来源,同时,批判借鉴了西方文艺伦理思想的积极合理因素.  相似文献   

8.
西方环境伦理思想在经历了世界观、历史观向伦理哲学和价值原则的创立与批判,走向了具有普遍意义上的崇尚个体生存和发展的自然价值观。不论是传统意义上的人类中心主义还是现代人类中心论,以及各种非人类中心主义,都没有超越机械自然观和主客二分的二元论哲学基础和功利主义、实证主义的思维方式。因此,要解决和消除环境主义的理论困境,就必须以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作为理论基础,把自然共同体和社会.业同体结合起来,把人置于区域共同体内,重建人和自然界的价值论地位。  相似文献   

9.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整体性批判的基本论纲。他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新基点,以哲学批判为导向,以原始共产主义批判为旨归,确立了整体性批判的基本架构。  相似文献   

10.
波普尔在其著作中严厉地批判过黑格尔哲学。这种批判究竟是否准确,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波普尔的批判所涉及的领域包括:辩证法、同一哲学、法国大革命及自由平等观念、国家观等等。通过对波普尔的批判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他在很多方面误解和扭曲了黑格尔哲学。认识到了波普尔的曲解,也就同时认识到了黑格尔哲学的本意。  相似文献   

11.
张艳镕在2008年6月30日《学习时报》撰文指出,马克思曾提出一系列有关哲学理解的命题,透过这些命题,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哲学的关怀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1.哲学是对“尘世”进行批判和确立“此岸世界”真理的“批判哲学”。2.哲学是“非常懂得生活”并为现世提供智慧的“生活哲学”。马克思哲学是对“尘世”进行批判和确立“此岸世界”真理的“批判哲学”,  相似文献   

12.
德沃金的整个法伦理思想是立基于批判启蒙运动以来所确立的实证主义法学,是试图从当代哲学解释学的立场出发来构建以道德原则为核心的现代法伦理学。实际上,德沃金的法伦理学属新自由主义法伦理学、后现代思潮下的现代主义法伦理学和新自然法伦理学。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讨了分析哲学对经验论的批判并分析了这一批判的局限性。认为,分析哲学的重要代表奎因对经验论两个教条的批判和塞拉斯对“所与的神话”的批判是立足于经验论立场上的自我批判,它构成了经验论的“内部批判”;戴维森对经验论第三个教条的批判是对经验论的否定,它构成了经验论的“外部批判”。本文作者赞同奎因为经验论所作的辩护,同时也指出了分析哲学中“经验”概念内涵的狭窄性以及由此而导致的其批判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主观唯心主义者贝克莱在其一生中虽然没有写下专门论述伦理道德的著作,但散见于其他一些著作中的这方面的思想却相当重要,是构成西欧伦理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环节。贝克莱的伦理思想的形成,同十七世纪末到十八世纪初英国出现的一批伦理学家是有联系的,其中莎夫茨伯利、曼德维和哈奇森对他有很大的影响。也可以说,贝克莱的伦理思想是对前人的伦理思想进行批判继承的产物。莎夫茨伯利(the third Earl of shaftesbury,1671——1713)是英国近代唯物主义经验论的主要代表洛克在政治上的庇护人莎夫茨伯利伯爵的孙子,曾受教于洛克。但在学术思想领域,他主要不是致力于哲学,而是致力于道德伦理方面的研究。其主要著作为《论特征》(1711)。这部著作除了体现他的伦理思想外,还体现了他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5.
在《博士论文》时期,作为以理论的形式出现的哲学的实践,马克思具体化的实践概念体现为批判这一概念。批判既有德国浪漫主义“反讽”概念主观的、能动的一面,也包含黑格尔哲学的客观性维度,是二者的综合。批判或哲学实践所依据的是由法哲学提供的伦理生活、国家生活的理念,批判或哲学的实践的对象是人类生活于其中的一定的历史世界。因此,马克思此时所说的批判或哲学的实践,是面向政治的。由此可见,当马克思首次使用实践概念时,实践就意味着以对现实世界原则的哲学认识为前提,以哲人为中介,与政治相关的自觉地创造未来世界的能动的活动。马克思成熟时期实践概念的一些基本规定性由此而得到了初步的显现。  相似文献   

16.
道家伦理思想是不是一种非道德主义或道德虚无主义,涉及到对道家伦理思想基本特征和精神实质的认识与把握。从比较伦理学的角度分析道家伦理思想的价值视角、价值目标及价值取向,就会发现,这家的伦理思想是一种从精神实质上反对道德形式主义、道德功利主义的实质主义或特殊的自然主义伦理思想,是一种强调为而不恃、功成弗居的真正的道义论伦理思想。道家伦理思想有许多合理因素值得我们批判地继承。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伦理思想作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理论渊源。毛泽东伦理思想集合中西伦理渊源于一体,主要表现在对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和道德精华的批判与继承,对西方近代伦理思想的改造与吸收,对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接收与消化。  相似文献   

18.
劳动思想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思想,劳动伦理是劳动思想的重要内核。马克思主义劳动伦理思想经历了奠基、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奠基阶段的发轫之作。其中所蕴含的劳动伦理思想的核心理念包括:劳动本身应是劳动者的内在需要,是自由自觉的活动,是自由生命的体现;劳动过程应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和谐统一;劳动结果要体现公平性、彰显劳动和劳动者的尊严与价值等。深入挖掘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蕴含的劳动伦理思想,并以此实现“人之为人”劳动伦理的现代转向,对明晰劳动者主体地位、反思劳动道德失范现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具有重要镜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人文关怀始终是马克思哲学的宗旨。但国内外肯定马克思文化批判逻辑存在的学者总是囿于青年马克思的视角,这种理解看似肯定了马克思,实质误解了其文化批判逻辑的根本性质.我们认为,马克思的文本中存在前后两种异质的文化批判逻辑:一是青年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性质的,是不成熟的;一是1845年哲学变革之后逐渐形成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文化批判。本文从文本出发梳理出属于马克思本真的文化批判线索,并在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比较中透视两种文化批判的方法论特质与效应,以期对马克思哲学的文化维度做出厘清。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哲学的批别?无论常识性的看法,还是学术界的观点,众说纷纭,各执己见。哲学的批判既不能从被批判对象那里得到依附性的规定,也不应从哲学的对象性方面把这种批判当成外在的或可有可无的。本文旨从哲学的主体性方面来提示哲学的批判,这就必然涉及到哲学的自我批判。因此,哲学批判的特性和内容有待于来自哲学的自我批判的规定和检验。本文基于上述,首先,简述了哲学批判的涵义、本质和目的;其次,考察了哲学由批判到自我批判的意义;再则,比较了康德哲学的批判与马克思哲学的批判;另外,探讨了哲学的批判与自我批判之关系;最后,阐明了在哲学理论和实践之中批判和自我批判的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