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首先正面论述了五四“反传统”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历史意义 ,然后强调指出 :所谓“全盘反传统主义”并不是五四的基本指导思想 ,而是五四以后从俄国传入的一种极左思潮。这种极左思潮曾经产生过一定的消极作用 ,但是五四“反传统”思想在中国的主要影响是积极的 ,健康的。它并没有使中国文化“经历一场灾难性的语言破坏”,而是开辟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航程  相似文献   

2.
在《新青年》倡导文学革命后,钱玄同迅速从原先的国粹主义立场转变为全盘的反传统主义。考察这一时期钱玄同的日记、书信和公开发表的文章,可以发现有三方面的原因推动他走向了激进的反传统主义,即他对今文经学古经辨伪之学的崇信,对无政府主义重新产生兴趣,以及和鲁迅之间频繁而密切的思想交流。而在《新青年》同人的思想分歧公开化之后,尤其是在五四运动将政治革命提上议程之后,他出于对革命势将造成的破坏性后果的忧虑,又转向了保守的“各人自扫门前雪”主义。钱玄同前后思想的反复变化暴露了一种思想上的无根状态,这也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身上一种有代表性的精神特征。  相似文献   

3.
特里·伊格尔顿一直关注着文学的本质问题,在2012 年出版的《文学事件》一书中,他借中世纪经院哲学中一个常见的术语“共相”深入探讨了“文学的本质”这个宏大问题,并由此对文学进行了一种“反本质主义”式的“本质主义”界定.在他看来,关于文学的本质主义界说和反本质主义界说之所以同时存在,是因为人们各自站在实在论和唯名论的立场上去理解文学:非要为文学找本质、下定义,是一种极端实在论的观点;而非要认为文学没有本质,则是一种极端唯名论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青年诗评家杨远宏(本校校友)对“莽汉主义”诗歌的这篇评论,指出了莽汉主义的文化误区与精神误区:一、由于极端的反传统,反艺术,使莽汉主义诗歌语境,成为性、酒、斗殴等放浪行为的语言流泄物。二、“莽汉主义”诗人与其诗歌文本的表现同时,也表现了他们的“生命、生活文本”。性、酒、斗殴的歇斯底里行为,超前地消歇了他们的精神与生命。三、“莽汉主义”诗歌“速灭”的历史,值得深思。 由于“莽汉主义”诗歌在青年学生中曾有一定影响,我们发表这篇评论,是为了引起大家的注意,特别是引起青年诗歌爱好者的注意。但是,仍然应该说明:本刊所发表的学术论文,都是本着“百家争鸣”方针,斟酌选载,任何一篇文章的观点,并不意味着都是编者完全认同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三联书店近来陆续推出了一套“西方人主义”系列丛书,其中介绍“美国人主义”的《人主义:全盘反思》一书格外引人注目。须知西方“人主义”一词的内涵异常复杂,其背后蕴含着一个绝大的传统,汇集了自希腊罗马以来英国和欧洲大陆上产生的各种纷繁芜杂的、甚至是相互对立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评“五四”前期的反传统主义王庆安一五四前期反传统思想的根源五四前期反传统思想的根源应该从思想上和政治上去寻找。我认为,五四前期反传统思想作为一种文化思想革命运动,有思想和政治的深刻原因。中国人民受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思想的统治由来已久。封建统治者以...  相似文献   

7.
后期维特根斯坦对规则同一性的怀疑展示了一种反柏拉图主义的观点。胡塞尔在其晚期论文“论几何学的起源”中发展了具有历史生成视域的沉积现象学,通过它可以重新激活数学规律的同一性的意义,并由此对数学对象的柏拉图意义上的存在做出辩护,借此克服维特根斯坦的反柏拉图主义的观点。整个克服的关键在于胡塞尔区分出与维特根斯坦的“游戏说”相似但实质上相对的“流形论”,由流形论可以保证数学对象的客观实在性。  相似文献   

8.
出于日常语言直观,霍尔顿向“意志软弱是行动违背最佳判断”这种传统的评价主义观点提出了挑战,并提出以“意志软弱是过于容易地更改决心”这种执行主义观点取代传统观点。作为回应,米尔指出存在评价型和执行型两种意志软弱,但前一种仍具有核心地位。霍尔顿与米尔对意志软弱的构想都面临若干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关于意志软弱的“双核”观点以解决这些问题。本文认为,当行动者的最佳判断或已有意图是活跃意图的候选项,但却被不恰当地压倒时,行动者展现了意志软弱。  相似文献   

9.
五四新文化运动既是戊戌以来文化演进的延续,又在历史内容、社会主体和实践效果方面具有文化复兴的更高价值。对袁世凯政权的批判、文化革新的远大目标、道德现代化的趋向和五四新传统的形成,是五四启蒙的根本意义之所在。八十年代以来之低估五四的“全盘反传统主义”的论点,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五四学人的思想实际上,都无法获得令人满意的证明  相似文献   

10.
胡适是誉满世界的学者。他在“五四”西潮东来的新文化运动中鼎力促使中国传统文化向世界现代化的转型。在中国近现代三次中西方文化论战中,胡适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必须经西方先进文化的洗涤和冲击,弃其“惰性”,取其“朝气”,尚存“精华”。有的史家仅从单一的视角来评价胡适的中西文化观,把他定为“全盘西化”和“全盘反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本文以为这是有失公允的。  相似文献   

11.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本文在反对全盘否定和全盘肯定两种极端态度的基础上 ,从其整体观、和谐观、“知止”和“中”之法则观念以及注重价值理性的特点等四个方面探讨了这一古老思想在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西方社群主义与个人主义之间的争论表明其在价值观上并没有根本分歧,不同的观点主要体现在方法论上,其实质就是要用社群主义者的研究方法来理解西方个人权利价值观得以确立的历史渊源。与之迥然不同的是中国儒家文化传统,是一种“关系型社群主义文化”,解读这种文化,在方法论上与西方社群主义的主张没有本质不同,但在价值观上出现系统差异。  相似文献   

13.
强调个体和人类价值的世界主义以及强调国家价值的社群主义是国际关系规范的两种主要思想传统。在较长时期内,两者之间的争论构成了国际关系规范理论发展的主要线索与内容。然而,在20世纪的最后十年中,世界主义与社群主义两种传统都受到了来自后现代主义的猛烈批评,其结果是反基础主义的兴起。反基础主义质疑价值基础的客观性与必要性,从而成为一种没有伦理规范的道德主义。反基础主义的批判意义是勿庸置疑的,但由于其作用仅限于解构而非建构,因而很难在解释与改造世界、推动理论发展中起重大作用。笔者由此主张超越反基础主义,在吸收传统基础主义与反基础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提出一种综合性价值框架。  相似文献   

14.
三、前瞻后现代:多元思维与有机主义在进入后现代问题时,学术界有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颇为引人注目:一种观点认为世界已经进入后现代,现代性无论作为知识话语,还是作为文明形态,都已寿终正寝,因此,当前中国最紧要的问题是如何建构后现代;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还没有实现现代化,谈何后现代?所以当国内一些人张口闭口后现代,以至“后”字泛滥成灾之时,另一些人则大不以为然并嗤之以鼻,“后什么现代,还主义”。这两种貌似对立的观点,其实都存有相同的误解,即误以为后现代是一种历史分期。其实,后现代不是指与前现代、现代相对应…  相似文献   

15.
西方传统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不同,其本质是“真理主义”.“真理主义”在近代出现严重危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合理主义,实现对西方传统哲学的超越,为我们正确地学习和借鉴西方传统文化提供了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一、西方传统哲学的主题西方哲学传统源于古希腊哲学.古希腊哲学一开始面对的,就是在人之外并且与人无干的外部的客观自然世界;它们所追求的,是揭示这个外部客观世界的秘密──万事万物从何而来,往何而去.古希腊的“智者”所企图的,正是在关于世界的“本原”或“始基”问题上发现永恒的真理.观点上各不相同甚至根本对立…  相似文献   

16.
杜亚泉的多元论思想融合了英伦自由主义传统的基本要素与中国儒家“中庸之道”,主张调适的社会文化变革模式。伯林的多元论是其“反基础主义的自由主义”之基础,与杜氏多元论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如都不赞同存在一种唯一正确的思想价值体系等),但二者也存在根本的差异。伯林不可通约之价值多元论,强调价值的多样性甚至冲突性;杜氏之多元则是一种和谐的多元,是一种最终能融合为“多元一体”的调适论。中西文化之不同根基,尤其是中国独特的社会历史背景等因素不仅使上述两种多元论走向相反的方向,并且也能从中搜寻出存在此种差异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7.
现代化必须奠基于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凯 《21世纪》2000,(2):10-11
回首20世纪中国所走过的道路,人们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一部20世纪的中国史,直到最近几年以前,基本上是反传统的历史。但恰恰是向传统文化进攻的火力最强的时候(如“文化大革命”),却是倒退最大的时候。看来,反传统本身并不能自动导致社会的进步。 现代化与西方文化有着一种天然的契合关系。西方保守主义思潮所保守的个人自由的传统正是现代化所需要的价值观,两者不存在太大的矛盾。而亚洲国家的儒家文化传统却是根源于专制极权、以及被专制极权加以“法典化”的一整套人文价值系统。它与现代化的关系是一种外在的嫁接关系。 …  相似文献   

18.
卡尔·波普断言,历史没有规律,历史不能预测。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东欧苏联社会主义的全盘崩溃,似乎是对波普反历史决定论的有力验证。人们都在关心历史的走向问题。 面对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惊心动魄的一页,邓小平多次申述了社会主义事业必胜的坚定信念。它集中地表达在《邓小平选集》第三卷的这样一段话里面:“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  相似文献   

19.
从孔夫子到毛泽东,自“焚书坑儒”至“文化 革命”,文祸、语祸何以历千余年而 不绝?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图提出:作为中国政治传统中反智识主义之渊薮的法家 ,其反智识主义成分部分导源于先秦原典儒学;先秦原典儒学中微弱的反智识主义成分,由 于获得其本身底蕴丰厚的主智论资源强有力的支援,形成互动的矛盾统一体,即“体用”关 系;加之一元论和唯智论为基础的“藉思想文化以解决问题的途径”这一思维模式的影响, 使之成为文祸、语祸等愈演愈烈的根源。  相似文献   

20.
“陈独秀全盘反传统论”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毓生等认为“五四”是“全盘性的反传统运动”,陈独秀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全盘性的反传统主义”。本文就陈独秀在“五四”时期是否把传统文化当作统一整体加以全盘否定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不同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