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仲裁法》对仲裁协议的失效情形并无明确规定,但从其条文内容可见仲裁协议的失效的身影。学界一般认为我国仲裁协议失效的情形主要表现为当、事人合意放弃仲裁协议、仲裁裁决得到履行或者强制执行、仲裁裁决被法院裁定撤销或者不予执行、附期限的仲裁协议因期限届满而失效四种情形。笔者认为,其中第二、三两种情形并不能导致仲裁协议失效。我国对默示放弃仲裁协议在立法上有所冲突,应以《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为标准。  相似文献   

2.
何凡 《决策与信息》2009,(8):120-121
仲裁协议无论其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都是主合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其本身又具有一定的超然地位,仲裁协议的这种特点形成了其独特的法学魅力,并为学者所津津乐道。而在合同转让中,仲裁协议的效力问题则变得更加复杂,虽然有关此类问题的争议似乎已因仲裁协议的“长臂效应”理论而尘埃落定,但笔者认为此问题仍有继续探讨的空间,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对该问题作进一步的探究。  相似文献   

3.
吴畏 《决策与信息》2011,(12):56-57
仲裁协议是仲裁法律制度的基石,仲裁协议的无效关系到双方当事人的程序权利,影响争议解决的方式和后果。仲裁协议无效的情形分为法定无效和有缺陷的仲裁协议无效两种情形,本分将分别论述。  相似文献   

4.
一、仲裁协议的概述(一)基本概念所谓仲裁协议,是指双方当事人自愿将他们之间已经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的争议提交仲裁解决的协议。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仲裁协议这一概念:第一,从性质上看,仲裁协议  相似文献   

5.
蒋蕊 《决策探索》2010,(2):49-50
一、仲裁协议的概述(一)基本概念所谓仲裁协议,是指双方当事人自愿将他们之间已经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的争议提交仲裁解决的协议。  相似文献   

6.
一般来说,在人民调解活动中,对于如何界定协议的性质与效力,学术界一直存在着相当大的分歧。在我国司法程序中,倾向于认同协议是一种民事范畴的合同约定;然而,人民调解活动中的协议并不如司法程序认识的那样,属于民事合同范畴,它是一种依法的裁决,并且应该具有法律效力和约束力。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仲裁协议的性质和仲裁的制度来分析撤销仲裁裁决后仲裁协议的效力问题。  相似文献   

8.
我国1995年9月1日起实施的《仲裁法》通过立法的方式确认了仲裁作为解决民事、经济纠纷的一种重要方式,对我国仲裁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目前的仲裁制度还存在许多不足和缺陷,在某些方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和国际通行的做法存在着一定差距。因而我们必须尽快克服这些弊端,弥补不足,以促进我国仲裁制度的完善和仲裁事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刘洋 《经营管理者》2009,(17):182-182
仲裁制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民间的纠纷解决机制.由于其具有及时、保密、尊重当事人的选择权、管辖权确定性等优点所以既符合了经济和效益的价值目标,又有利于实现公正和公平.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仲裁制度备受关注.争议事项具有可仲裁性,是仲裁合法的前提。将不具有可仲裁性的争议事项提交仲裁解决,会导致仲裁协议不可执行、仲裁裁决被撤销或被拒绝承认和执行的后果.本文将在争议事项可仲裁性问题产生的法理和现实依据基础上,对可仲裁性在适用标准上的变化进行分析,最终归结到我国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上。  相似文献   

10.
仲裁是快速、经济地解决企业经贸争议的有效工具。企业经贸合同尤其是跨国交易,预先制定仲裁条款,或产生争议时签订仲裁协议,采用约定之仲裁法律或国际仲裁范例来裁判纠纷,能为企业经贸争议提供申诉与救济大途径。本文以现行台湾仲裁法律的主要构件为对象研究探讨台湾仲裁制度的理论基础,以为台湾地区内、外企业经贸合同签订与交易争议的求偿者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先分析了国际仲裁的基本范畴,接着分析了其渊源和仲裁协议,然后对国际仲裁的仲裁员进行了论述,最后对国际仲裁的新发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仲裁协议是通过仲裁方式解决争议的法定方式和先决条件,仲裁协议的法律效力表现在对当事人的约束力、对仲裁机构的效力和对法院的制约力。  相似文献   

13.
刘敏 《决策与信息》2010,(10):44-44
劳动争议仲裁时效制度是劳动争议案件中的一项重要制度,而现存劳动争议仲裁时效制度规定甚为简略,尤其是关于劳动仲裁时效的起算点,规定不统一,造成司法实践的分歧和适用的混乱,笔者结合实践操作就劳动争议仲裁时效起算点进行探讨,以期共思。  相似文献   

14.
李奇洲 《决策与信息》2011,(12):47-48,177
本文从仲裁协议的效力分析为出发点,对我国仲裁制度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5.
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为协议企业合理制订应急物资生产储备计划带来极大的困难与挑战。本文着眼于原材料储备成本和风险,构建了一个基于期权契约的应急物资供应协议合作模型,分析了协议企业在应对政府灾后采购需要时使用用于商业生产的原材料进行加急生产,但需向其商业供应链中的下游企业进行一定额度补偿情境下的应急物资预先生产与原材料预储数量决策。并在此基础上,与未建立契约合作情境进行对比和敏感度分析。研究发现,基于期权契约的应急物资采购合作可以实现政企双赢。其中,协议企业可以借助商用原材料降低应急物资需求不确定性的不利影响,但商用库存水平会直接影响其生产与储备决策。本研究通过为应急物资供应协议企业提供生产储备策略指导,为契约机制在我国社会化储备能力建设中的广泛应用助力。  相似文献   

16.
心理契约对员工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力 《经营管理者》2011,(7):175+172
心理契约是存在于个人与组织之间的一份内隐协议,是对彼此间经济契约的一个补充。而员工满意度既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绩效、工作态度和离职倾向,又间接作用与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从而最终影响企业健康长远的发展。本文通过对过去相关学者对心理契约与员工满意度关系的研究,了解到心理契约对员工满意度的影响,并给出了一些措施以提高员工工作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契约的本质出发,对于夫妻忠诚协议效力认定、适用等,进行探讨分析,认为夫妻忠诚协议使得婚姻法的相关规定更富有操做性应予认可其效力。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根据现行的法律法规,对于发生的劳动争议实行“调解、仲裁、诉讼”的处理机制,我们称其为“一调一裁二审”的处理机制,即发生劳动争议要经过调解、仲裁和诉讼三道程序。调解程序是非必经程序,诉讼是保护劳动争议案件当事人合法权益的最终程序,而劳动争议是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必经程序,并且还是法定的前置程序。当事人只有先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只有对仲裁裁决不服的才能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人民法院民事庭按民事诉讼程序进行审理。本文通过对现行劳动争议案件处理的现状、劳动争议案件处理体制的不足、原因分析及完善劳动争议案件解决机制之建议四方面来论述劳动争议案件处理机制的不足和如何完善,目的是呼吁建立新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从而灵活、快捷、公正、有效地解决劳动争议,维护劳动争议双方的合法权益,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9.
合同,也称为契约,是法人之间彼此确认权利与义务而达成的协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第二条规定:“经济合同是法人之间为实现一定经济目的,明确相互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不同周期的家族企业界定出发,分别分析各周期家族企业的主导治理模式,尤其在家族企业契约治理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对调查有效性进行了分析,期望归纳出一种适应与平衡家族企业各方利益的契约治理模式,试图为我国家族契约治理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