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马克思总体上从两个方面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所有旧唯物主义的主要不足,论证了实践性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阐述了新旧两个时期唯物主义的特点和区别.本文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形成与发展以及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容,深入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同志纪念建党80周年讲话就是党中央站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高度,对党的80年的丰功伟绩、成长过程和发展走向的深遂思索,是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指导党的建设的一本新型哲学教材。整篇讲话精辟阐述了按照“三个代表”要求推进党的建设的重大问题,指明了组织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前进方向,明确了组织工作的战略性任务,是新世纪党的组织工作的总纲。 相似文献
3.
英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脊梁.在开启十四五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时期,需要我们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英雄观的理论内涵,领会马克思主义英雄观的当代价值,并以马克思主义英雄观为指导,营造全社会崇尚英雄、学习英雄的良好氛围,鼓励人人担负时代责任,人人争做新时代英雄.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产生的背景和意义进行详细阐述,以对马克思科技观有更完整的理解。现在无论是在经济还是其他领域,无疑都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笔者通过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为社会科学发展树立科技观的旗帜。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丰富的人学思想处处彰显着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其关于人的存在、本质、主体性以及发展的精辟论述,是当前大学生生命观教育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指南.大学生生命观教育应当以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存在为逻辑起点,以培养人的社会性为核心,以调动人的主体性为实践重点,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6.
7.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网络舆论的把控难度也随之增加.面对网络舆论的现状和难题,我们应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思想,重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时代的现实意义,从而营造一个健康良好、积极向上的网络舆论环境,使各种形式的新媒体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相似文献
8.
9.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的结合使得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给国家带来了新的希望。但是,很多人至今仍质疑马克思主义思想会不会给民族带来混乱甚至淡化我们的民族凝聚力。本文拟通过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及其与中国具体国情的结合来论述马克思主义对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后的60多年来,妇女逐渐成为半边天。然而,妇女解放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权利的不断扩张,新的利益诉求的追加,妇女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这些都是永恒的动态前进过程。各个历史时期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与时俱进,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美丽中国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之一,这意味着我国从过去一味追求经济的高速度发展到开始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启示. 相似文献
12.
13.
经济特区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在特定区域,通过特殊政策达到特定目的的举措。民族地区设立经济特区,是在特定的时间即改革开放30年后,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在一些具有特殊区位的民族地区,通过特殊的优惠政策,实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的一项重大、特殊举措。 相似文献
14.
司马迁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他在<史记>这一巨著中表现出独有的进步的民族观.他认为华夷同宗,各民族应平等友好,并且为少数民族立传.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19世纪就提出了社会科学史上第一个科学的产权效率现.一个多世纪以来,它经受住了历史和实践的无数次检验,至今仍闪耀着真理的光辉.现阶段,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产权效率现,对于我们深化国有产权制度改革,提高经济效率,增进社会公平,推动经济社会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长远意义. 相似文献
16.
17.
浅析司马迁在《史记》中表现的民族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马迁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他在《史记》这一巨著中表现出独有的进步的民族观。他认为华夷同宗,各民族应平等友好,并且为少数民族立传。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思想是具有科学性和生命力的理论体系,它的科学性就在于提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生命力在于这一思想体系是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马克思两个必然的基本思想并没有过时,而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实现途径和实现形式有了新的变化,人类社会的发展条件和发展趋势有了新的变化,我们必须坚持我国社会主义新的实践形式,进一步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提出的的社会主义观的不同于以往传统的社会主义观,而是通过马克思普遍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和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证明,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是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是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