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西方经济学的贫困与中国经济哲学建设张建伟凯恩斯的老朋友,著名文学家肖伯纳曾赞誉说,经济学是一门使人幸福的学问。然而现实中过度滥用的形式主义文风使经济学日益脱离现实经济生活,致使很多人认为当代经济理论对于增进人类幸福作用甚微。中国目前正处于对西方经济学...  相似文献   

2.
王亚南先生是我国著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他因与郭大力合译马克思巨著《资本论》三大卷而著名。同时,他在20世纪30—60年代期间,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视角,深入研究了古典经济学、奥地利学派、凯恩斯理论等资产阶级经济学说。王亚南不仅坚持唯物论的方法,而且倡导应站在中国人的立场上来研究西方经济学说。王亚南为我们客观对待西方经济学说树立了典范。他的研究西方经济学的科学态度,不仅现在乃至将来都值得我们学习。  相似文献   

3.
马涛 《社会科学》2023,(6):135-144
通过回顾中西方轴心时代后到西方近代资本主义崛起前经济思想的发展史,文章提出这一时期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理论成就多集中在现代西方经济学所称的“宏观”领域,讨论强调的多是治理大一统国家需要解决的诸多经济政策问题;西方传统经济思想的理论成就多集中在“微观”领域,讨论的是自然法、产权、公平价格和商品价值问题,许多经济分析构成了西方经济学的出发点。造成中西方传统经济思想差异的原因在于中西方早期文明起源时对面临不同地理环境的挑战所形成的不同政治经济体制的回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是以中国经济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概括总结中国经济史理论经验的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史中所包含的理论智慧理应对今天具有理论启示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若干经济理论的争论助推了我国理论经济学的创新.在理论经济学深刻变革的今天,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作为两大独立的理论体系并存于中国的理论经济学.究竟什么样的经济理论能够指导中国的市场化改革?中国经济学要向何处去?这是我国经济学界正在面临的困惑和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挖掘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背后的古典传统和新古典传统,并在两者对比的基础上指出以强调社会关系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基础、从总量和货币的角度构建的理论体系是中国理论经济学可能的出路.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诞生后即深刻地影响了当代欧美、日本以及中国的经济学研究,同时,西方经济学的理论观点和研究范式反过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当代欧美、日本的马克思经济学发展路径和成功经验表明,中国当代经济学研究的发展与创新,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流地位、基本理论观点以及研究方法,进行“合乎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和中国国情的理论创新”,同时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视野下,吸收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科学成分,亦包括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观点对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批判与否定.  相似文献   

6.
关于经济学方法论的对话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林毅夫 《东岳论丛》2004,25(5):5-30
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先生 ,在长期的经济学理论研究中 ,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其精到的研究。在经济学方法论上他提倡要侧重于经济学理论的接受、摒弃和创新方法与原则的探讨。在本次访谈中 ,林毅夫先生对如何对待西方经济学理论和中国经济实际结合、科学的经济理论应具备哪些特征、关于数学方法在经济学的应用、经济学家的社会责任感等问题做了精彩的回答 ,显示出其对经济学研究的智慧和真知灼见。本刊特将“关于经济学方法论的对话”全文发表 ,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库恩范式理论是一种重要的哲学方法。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经济学是两种不同的经济学范式。在构建中国经济学的体系时,必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经济学;在借鉴西方经济学时,必须克服西方经济学范式的缺陷。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侧重研究生产关系的科学,西方经济学是侧重研究生产力的科学。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结合提供了社会基础。使用价值与效用价值的对立统一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均产生于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二者的结合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结合提供了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经济学并不是完全排斥或对立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契合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深邃思想,这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最为有利的文化根基。因此,进行现代经济理论的创新应从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中去吸取理论智慧,集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思想与西方经济学的精要,以再造指导中国市场经济实践的经济学。这既是一个文化融合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创新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理论的格局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西方经济学理论全面进入 ,开始成为理论经济学的主流 ,冲击政治经济学的现存体系 ,改造着应用经济学的基础。西方经济学以其形式化、科学化的分析工具对于中国的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中一系列重要的问题加以解释 ,具有强大的扩张能力。西方国家已经如火如荼的“经济学帝国主义”趋势在中国也开始蔓延。不论其他社会科学家对于经济学的“霸权”地位如何地贬损或无奈 ,经济学的扩张势头在最近一段时期内无法遏制。需要反省的是 ,基于西方经济学分析方法的学术殖民现象的日益严重正在给中国经…  相似文献   

11.
论中国理论经济学的三大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何经济学理论的创新都必须建立在前人已有理论成果的基础之上.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可以为我们创新现代中国理论经济学,提供一种比西方经济学更具包容性的基础.这具体表现在:马克思经济学有西方经济学的交换价值概念,但西方经济学却没有马克思经济学的价值概念;西方经济学一般把资本定义为适用于一切社会和时代的生产工具,马克思经济学则认为资本既有适用于一切社会的自然属性,又有仅适用于不同时代和社会的不同社会属性;西方经济学的经济发展理论只将劳动者定义为可以发出某种自然力的有用物,马克思经济学则认为劳动者除了可以发出自然力以外,还拥有推动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  相似文献   

12.
一、中国经济学存在的含义经济学作为研究一般经济规律的学说,从来没有以国别分类过,如我们知道有剑桥学派、奥地利学派等说法,但从来没有人分英国经济学。奥地利经济学。也不可能进行这种分类,因为像供求规律、竞争规律等不存在“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的异变现象。但是,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经济背景,世界上从来没有过一致的经济理论,即使是最基本的价值理论、经济学分析方法也有较大的理论冲突。因此,要明确中国经济学的存在性和理论框架,就必须明确中国经济学概念的含义。首先,西方经济学中的“西方”二字具有政治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经济学”寻根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国现今经济学的“根”在哪里?有无“中国特色的”经济学基础理论或“中国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到底是否具有“普遍性”、“一般性”?如此等等,成为有争议的经济理论问题。本文从系统考察汉语“经济”一词的原初语义与运用实例入手,考辨其切实涵义与变迁轨迹,及其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通过对中国传统的“经济之学”与西方自古希腊、罗马以来逐步发展的“经济学”的分析,考证中国接受“西学”并探索建立“中国经济学”之努力的艰难历程。文章强调跨世纪学术深进的基础与前提是对本世纪学术研究史进行研究,重点阐述了“中国经济思想史”唯有在中国成为经济学独立分支学科的特有价值,指出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发展与具体应用的要求双向互动,推动“经济”内涵与理论方法的发展演进,提示中西方经济学之渊源关系及后来的发展呈多向性、多元化,不宜简单化  相似文献   

14.
以西方经济学范式运动呈现出的规律性经验为借鉴,分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原创性贡献,能科学全面地展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内在特质与理论贡献。从经济学范式运动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在“综合”“交汇”“交叉”已有经济学范式的基础上,整体建构起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体框架,不但改变了西方经济学范式在理论界的主导地位,而且将当代经济学理论推向全新高度,具有重要的理论性、实践性、历史性、世界性意义。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宇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就是要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分析范式、理论框架和方法论原则;发展与创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包括:对象与任务的转换、理论的反思与创新、正确的比较与借鉴、概念与话语的更新、分析手段的更新。方福前认为,西方经济学的性质决定了在经济学研究与教学中,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对西方经济学进行“中国化”改造,使之可以正确适用于中国经济问题的分析。沈越论证了中国的经济实践给中国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在中国经济学建设中,应当正确处理好经济学的本土化和国际化的关系。周冰认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必须建立一套新的社会主义经济伦理和道德规范,这是中国理论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6.
作为近代中国经济学启蒙之作的《原富》,其中多蕴涵着译者严复对于中西经济学理念的个人理解.对于中国自古以来的政经不分、社会伦理规范经济行为的“过伦理化”倾向,严复需付出努力去除其影响,从而完成将古典经济学传介到中国的过程.“去伦理化”的努力表现为推崇经济学理论与经济事务、协调私利与公利以及在斯密体系中重新解释中国古代三大经济思想教条.严复的努力并不十分彻底,也正反映出中国在学习西方过程中的折中特性.  相似文献   

17.
与晚清相比,民国时期西方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有三大变化:一是传播媒介、渠道和方式更为丰富化,除译书、教会报纸等传统形式外,著书、自办报纸杂志、讲学、社团、新式教育机构等各种途径不断涌现或加强;二是传播主体和动力更加本土化,留学归国人员成为主导和主动力量;三是传播内容更为多样化,包括古典与新古典经济学、德国历史学派、马克思经济学、凯恩斯理论等西方主要经济学说在中国百家争鸣。民国时期西方经济学在中国知识阶层、学生、官员和工商业者中的广泛传播,推动了中国人强国富民思想观念的解放和变革,影响了时人对现实经济问题的思考和行动。  相似文献   

18.
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学界在马克思主义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价值理论的研究中取得了很大进展,对西方经济学方法和国际贸易理论也有不少介绍,但是二者基本上是脱节的;在马克思主义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中较少注意吸收西方国际经济学的有用方法,对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介绍中则缺少马克思主义的分析。事实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与国际价值论,有分析地采用西方国际经济学的方法,将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国际贸易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经济学的理论创新有四个重要的基础,即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制度假设作为理论出发点以及重视对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借鉴,这是理论基础;需要有中国自己的经济思想作为思想基础;对市场经济体制和实践的再认识是现实基础;中国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准确界定是体系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中国经济学是符合中国国情和特色的经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经济学要符合中国国情,要体现出中国特色。在当代创建的中国经济学主要有三个来源,即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中国化、西方经济学的中国化、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当代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中国化,主要是重新讨论劳资关系、私营企业利润分配以及消除个别的剥削现象。西方经济学的中国化,必须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为前提,即“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当代化,重点在于挖掘和谐、公平等精华,以此构成中国经济学的内在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