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人们对翻译的实质有不同的理解,由此产生了翻译艺术说、翻译科学说、翻译交流说,各种学说对翻译理论范式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以对等到约等再到他者因素这一翻译研究脉络,阐释德里达解构主义理论对翻译研究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回顾以往的翻译主体性研究,对谁是翻译主体、翻译主体性的内涵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翻译主体性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翻译主体性即译者主体性,广义的翻译主体性指译者、作者、读者、发起人、评论人等的主体性及他们的主体间性.翻译主体性具有能动性、受动性、为我性三个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3.
文学文本的特质决定了文学翻译的创造性本质.在文学翻译的描写性研究取代了传统翻译观后,文学翻译进入了文化的多维语境中.文学翻译不仅要传递原语意义,还要进行创造性活动.创造性是文学翻译的内在要素,是文学翻译的重要生成条件.文学翻译创造性是以原语文本和以目的语文本为导向的交集,是"直译"和"意译"的统合,在文学翻译活动中要将两者统筹兼顾,并协调统一翻译过程中的隐性创造与显性创造.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翻译教学"?根据加拿大学者德利尔关于"教学翻译"(teaching translation)和"翻译教学"(translation teaching)的界定,翻译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5.
这篇文章首先论述了语言学翻译观与文化翻译观的主要特征:语言学翻译观强调对等,文化翻译观强调交流.然后对比、分析语言学翻译观与文化翻译观,总结两者突出的区别性特点,接着以实例说明语言学翻译观与文化翻译观在翻译实践的具体操作中的不同之处,最后得出结论,语言学翻译观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局限,文化翻译观更适合当今世界多元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相似文献   

6.
种种迹象表明我国外国文学翻译事业濒危:流水线的大生产、泛滥的重译和累累的硬伤.鉴于此,本文呼吁建立文学翻译批评学科,以净化、拨正我国现当代文学翻译.本文从翻译美学、翻译文化学以及翻译心理学的角度试探构建该学科的基本元素.  相似文献   

7.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西方翻译理论基本上进行的都是纯文本方面的研究,很少涉及文本以外的因素。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翻译的纯文本研究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而对于文本之外的因素的探究开始在翻译研究中逐步盛行。而这种文本之外的研究催生了翻译研究的一个新流派——翻译的文化学派。文章通过对翻译的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苏珊.巴斯内特、安德烈.勒菲弗尔以及劳伦斯.韦努蒂的理论思想的简单评述,突出翻译的文化学派在当代翻译研究中的作用,为进一步在文化角度上研究翻译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8.
从中国翻译史看翻译的认识及其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翻译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其形象常常是扭曲的;中国翻译有着曲折的认识过程,但其未来是可以期待的.本文主要结合中国翻译史上的几次重要发展时期,分析翻译认识的发展历程,梳理翻译认识的发展线索,并把这一线索简要归结为"小辨"论——工具论——媒婆论——独立学科论.  相似文献   

9.
由于符号翻译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对信息的理解,应用与评价乃至人际交往的效果,一直是一切翻译所追求的首要目标.本文粗略地讨论符号翻译的误区——符号场及进行符号翻译时不可忽视的诸多因素.  相似文献   

10.
贺鸿莉 《船山学刊》2008,11(1):143-145
如何解决翻译主体问性问题是翻译理论的根本问题之一.通过对林纾翻译的分析,可以看出译者对整个翻译过程具有控制力并占有中心地位.只要译者的视界与原作者和译文读者的视界部分融合,主体间性问题就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11.
鲁迅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他致力于翻译,出于实现"醒世、觉世"的政治抱负.他针对不同的作品,运用多维度、独异性的翻译策略,不仅达到了其政治目的,还开拓了中国翻译文学的新路,创一代翻译之新风.鲁迅的翻译策略不仅体现了其政治取向,还体现了翻译与政治、翻译与文化的密切联系--即翻译不是远离政治、意识形态和利益冲突的行为,翻译与政治、意识形态、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联系密切,译者深受这些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语用翻译是一种新兴的翻译理念,它把语用学理论创造性地应用到翻译中,从而形成了该种跨学科的翻译观,本文从语境顺应论的观点出发,讨论语境顺应性对语用翻译的启示及其在语用翻译中的作用.在顺应理论的框架内,翻译不是一种固定的、不变的东西,而是一种动态的活动.  相似文献   

13.
谈到文学翻译,我们实在不应忽视一位对我国文学翻译理论卓有贡献的翻译家--茅盾.本文着重介绍茅盾对文学翻译的目的,要求,方法和原则,以及对文学作品的转译、复译和重译等方面的翻译思想.在文学翻译理论空前繁荣的今天,对茅盾的文学翻译思想进行一番梳理,必将对我国文学翻译理论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经济信息的发展,传统翻译教学的理念和翻译手段培养的外语人才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对翻译活动的需求,高等学校翻译教学正面临着一场深刻的改革.本文针对长期以来传统翻译教学中全译占主体的课堂教学的现象,提出了"变体翻译"这一翻译教学新理念.同时,本文简述了引进"变体翻译"教学的理论依据及其现实可能,并认为变译教学的提出将标志着翻译课堂教学理念、模式、方法的重大改变.  相似文献   

15.
翻译是一种社会行为,而译者作为译入语社会的主体成员,其思想意识无不铭刻着所处社会主流价值的烙印.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身所具有的社会化的价值观融入译作之中.这种价值观不仅体现在翻译行为本身,而且体现在翻译的选材和策略上.  相似文献   

16.
在关于being的讨论中,人们往往愿意从翻译的角度来谈论问题,并且会提出一些翻译原则.如果提出的翻译原则是正确的,就应该坚持并贯彻始终.但是语境论做不到这一点.除此之外,人们谈论翻译时常常忽略对译的问题.把being翻译为“存在”容易,而把“存在”翻译为being难.但是,从being到“是”再到being的翻译却很容易.而且,“一是到底”论不仅符合而且可以坚持人们提出的那些翻译原则.  相似文献   

17.
傅雷的职业翻译生涯始自1932年,翻译前后长达34年,以1949年为界可以很便当地分为前后两期.前后期刚好各17年.翻译路线与翻译文体的变化不仅与傅雷个人的翻译理念、审美趣味、心境和情绪有关,而且受到了其时主流意识形态和出版体制的制控.本文论述傅雷后期翻译,并呈现后期傅雷苦闷孤独的心境,进而探讨傅雷的身份以及他绝望弃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美国语言学家雅各布森的《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奠定了翻译的语言学理论和符号学理论的基础.雅各布森是用信息论和交际学的观点来看待语言和翻译的.  相似文献   

19.
对文化学派的领军人物之一的"苏珊.巴斯内特的力作《翻译研究》进行了详细的评述,并回顾性分析国内对苏珊.巴斯奈特翻译思想的研究。文化学派和"文化转向"的确存在不足,但是它们创新了翻译理论,也为翻译研究展现出新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20.
翻译标准研究的新发展--中国翻译标准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翻译理论核心之一的翻译标准,一直是翻译界关注的且争论不休的重要课题.自改革开放以来,翻译标准研究在我国有了新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与过去相比,究竟有哪些进展和突破?这些标准有哪些价值和不足?本文就这些内容进行探讨以寻求答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