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7 毫秒
1.
正王安石变法和商鞅变法、张居正变法一样,是历史上及其重要,影响深远的变革;和商鞅变法、张居正变法不同的是,对王安石变法的成败与否,是非功过存在颇多争议,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从总体上看,变法"富国强军"的目的并未达到,是一次失败的改革。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教训是多方面的,对后人的警示作用很大。改革不能漠视弱势群体的利益给王安石变法最致命的一  相似文献   

2.
<正>张居正是万历初年的内阁首辅,他主导的万历新政和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并称为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三次改革。他的改革使衰败的明王朝一度恢复生机,出现短暂中兴,连遭受过他打击的明朝大思想家李贽也很佩服他,称他为"宰相之杰"。梁启超在其主编的《中国六大政治家》中,将张居正与管仲、商鞅、诸葛亮、王安石、李德裕同列为中国的六大政治家,并说明代"政治家只有一张居正"。这样一个功勉卓著的人下场却很悲惨:尸骨未寒就遭清算并累及家人,倾注毕生心血的  相似文献   

3.
正在中国历史上,每一次重要的转折,无不以变革为杠杆。春秋的子产改革,战国的商鞅变法,北宋的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明代的张居正改革,清末的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在这一长串的历史大事件背后,无不闪耀着那些不计毁誉、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家的智慧,这当中充满了无数剑拔弩张、惊心动魄的改革交锋。"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审视古代改革家们的策略与得失,对于打好当前的改革攻坚战无疑具有资政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黄禹康 《秘书之友》2007,(11):42-45
在中国历代变法图强的谋臣中,有励精图治、富国强兵、促进大统的改革成功者,也有背向民愿、以牺牲平民百姓利益为代价的改革失败者。作为宋王朝的谋政重臣,王安石提出并推行的“摧兼并,济贫乏,青苗法”的变法壮举虽然初衷不错,却因种种因素的制约而以失败告终。这不能不令人深思:一个品格高洁、  相似文献   

5.
易中天  周琴 《领导文萃》2006,(2):136-140
不要以为变法就好。有好的变法,也有不好的变法。一种改革究竟是好是坏,不能只看动机,要看效果。公元1067年,是一个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年份。这一年正月,三十六岁的宋英宗病逝,法定的接班人皇太子赵顼(音须)承嗣大统当了皇帝,是为宋神宗。这时,北宋王朝已过去108年,算是步入中年,而新皇帝却很年轻,此刻正好二十岁。年轻人血气方刚,总是想做些事情的,宋神宗也不例外。于是,便有了著名的“熙宁变法”。变法是宋神宗“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头一把。因为它是从赵顼登基的第二年即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开始的,因此叫“熙宁变法”。后面的两把火…  相似文献   

6.
皇帝的救赎     
刘刚  李冬君 《领导文萃》2011,(19):68-71
康梁之流,本来是变法,偏要说改制,变法可以依靠皇帝权力,一说要改制,皇帝就靠不住了,因为皇帝权力都由体制赋予,若无体制支持,作为个体,皇帝哪有权力?变法是在体制内解决问题,而改制则针对体制本身,不是通过体制去解决问题.而是把体制当作要解决的问题。本来张之洞、翁同稣都是变法的支持者,一获悉康的改制意图,即与之划清界限,成为坚决反对者。  相似文献   

7.
于忠成 《决策》2010,(4):90-91
王安石与司马光同为一个时代的佼佼者,本可以惺惺相惜,可为什么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呢?主流的观点认为是因为变法触及了守旧派的利益,但另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王安石变法也没有得到广大穷苦百姓的理解和支持,民间流传这样的段子,村妇喂鸡时,嘴里念叨的就是,“安石,进食”。  相似文献   

8.
毛佩琦 《领导文萃》2013,(18):93-95
张居正是明朝中兴的主要推动者和缔造者。但从历史大背景看,他的一些政策,实在谈不上是改革。张居正与同朝大多数官僚的治国理念并无不同,只是他比那些人更强悍,更有政治手段,因而执行起来更有成效。正因此,张居正在当时才得到普遍的赞扬。张居正最值得炫耀的事就是所谓"民不加赋而国用足"。不  相似文献   

9.
我呸 《领导文萃》2007,(4):84-85
光绪皇帝的变法,维持103天就呜呼哀哉了,那慈禧也的确厉害,这个靠政变起家的女人,到老依然威风八面,对付她的“儿皇帝”基本没费什么劲儿。她囚禁光绪的理由是:变法无度,乱了祖制。其实,这个托词极可笑,要说乱制,她自己乱得最彻底:大清有律,明令禁止后宫干政,而她垂帘听政几十年,怎么就不说自己乱了祖制呢?说到底,她是握有乱制的资本,而光绪连坐稳皇位的资本也没有。  相似文献   

10.
鲍鹏山 《领导文萃》2013,(19):87-91
公元前361年,响应着秦孝公的号召,商鞅来到秦国。经过几番面试,终于获得信任,准备推行变法。可是秦国保守势力太强大,既得利益集团太顽固,要变革,先得造变法的舆论。于是,一场由秦孝公主持的高端辩论会——事实上是一场高层大论战,在孝公的宫廷开幕了。辩论主要是三个人:主持改革的商鞅,反对改革的秦国权贵代表甘龙、杜挚,支持改革的秦孝公担任裁判。秦孝公既然已经有了立场,商鞅就不算孤独,事实上还占着优势。但是,秦孝公作  相似文献   

11.
维新变法时期,由于维新派对女子教育的重视,女子教育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女子获得了受教育权和留学教育的权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妇女自我解放意识的初步觉醒,开创了中国妇女自我解放的先声。  相似文献   

12.
何仁勇 《领导文萃》2010,(5):102-105
宋神宗死的时候只有38岁。这个胸怀大志的理想主义者平生只做对了一件事情:发动变法。他也只做错了一件事情:停止变法。有人指责他没有推进民主体制,我以为这跟指责乔丹为什么不踢足球一样不靠谱。他在他的年代,只能作出符合当时政治、经济、文化水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徐浩程 《决策》2006,(11):19-21
运用WTO规则对“变法”进行合理冲撞并不独现于《邮政法》的修改过程中,入世过渡期结束之后,合理冲撞将逐渐成为WTO规则影响法律修改,乃至政府更深层次“变法”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4.
“民不加赋而国用饶”是王安石变法的核心经济思想.也是他与反对派大臣们争论的一个焦点。王安石认为社会财富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定数.而是可以通过价值创造行为来不断增加的。  相似文献   

15.
正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是我国明朝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张居正一生经历了嘉靖、隆庆和万历三朝,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改革思想。明朝万历年间,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达到个人权力的巅峰。张居正为官讲究实用,推行其改革和治理之道,在明朝中晚期领导了影响深远的"隆万大改革"和"万历新政",使朝不保夕的明朝出现了短暂中兴的局面。因时制宜,务实为政明朝祖制强调皇权在政治中的核心地位,因  相似文献   

16.
改革就是废除旧制度使用新制度的过程。企业的改革关系着企业的生死存亡,企业要想长久发展必然要经受一次又一次改革的考验。因为改革是为了适应发展需要,所以它的作用更不容忽视。改革的好坏都将影响到公司的长远发展。企业改革就是要对企业不适应经济发展,不利于提升其竞争力和生产效率部分加以变革,把原来没有健全机制加以完善,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企业能够持续健康的发展。通过商鞅变法的历史经验教训,着重强调改革过程中执行力的实现方法。为企业在转型期或是发展瓶颈期乃至平时防范性的改革措施的实施给出能够得以贯彻执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汪哲 《决策》2013,(6):86-87
李世民启动的大部制改革,机构精简最彻底,由房玄龄主持,整个中央机构官员编制仅为640员,只有隋朝四分之一。房玄龄,唐朝具有远见卓识的名相,协助唐太宗完成了"贞观之治"这一历史大业。房玄龄没有像商鞅、张居正那样大兴变法。他只是默默沿袭着隋朝的科举和三省六部制。房玄龄是属于有政治水平的清流,被称为"房谋"的房玄龄先是担任中书令,起草行政命令方案,后来担任尚书省左仆射。他和杜如晦的  相似文献   

18.
浅议张居正“一条鞭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朝中叶后期,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阶级矛盾日趋激化,外患严重边防松弛,,统治阶级内部也出现了严重危机,以张居正为首的有远见的官僚顺势掀起了一场改革。张居正改革包括政治、军事、经济等多个方面,本文仅以经济改革为主要对象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19.
傅国涌 《领导文萃》2009,(3):107-110
1898年,光绪帝还不到而立之年,平心而论,他确是一位有抱负的青年君主,但他手中没有足够的权力,至少没有改写历史,扭转文明航向的实权。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必败无疑,如果参与维新变法的大臣志士运筹好了,稳健地推动渐进的变革,逐渐化劣势为优势,虽说成事在天,毕竟谋事在人。从当时的情况看,论天时,危机感笼罩之下,  相似文献   

20.
<正>许多学者认为,张居正以天下为己任,不畏讥弹,敢于担当,有传统政治家的优秀政治品格,是明朝中兴的主要推动者和缔造者。但从历史大背景看,他的一些政策,实在谈不上是改革。我认为,对张居正无限拔高的做法是不妥的。治国理念辨析《明史·张居正传》以"尊主权、课吏治、信赏罚、一号令"概括了张居正施政。也就是说,张居正是在原有的政治框架中,通过强化控制、加强管理达到行政目的的。张居正与同朝的大多数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