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从1493年意大利冒险家克利斯托弗·哥伦布(1451—1506)发现美洲以后,欧洲各国的殖民主义者便纷纷涌向这块神话一般的“新大陆”。贪婪、残酷的侵略者们在美洲大陆野蛮地侵占和掠夺土著印第安人的土地、财富和黄金。同时又灭绝人性地疯狂屠杀印第安居民。伴随着美洲种植园的开发和美洲金矿的采掘,劳动力的需求日益增加,但是由于土著印第安人的大量死亡,劳动力越来越感到缺乏。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殖民主义者便从十六世纪初年开始使用掠夺、欺骗等种种手段把大批非洲黑人贩卖到美洲大陆,这就是世界历史上惨绝人寰的“奴隶贸易”的开端。从此以后,这种血腥的罪恶活动一直持续  相似文献   

2.
十九世纪上半期,英、法、德、美等资本主义国家正经历着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俄国虽然还处在封建专制统治之下,但资本主义的发展速度超过很多国家。它们为了掠夺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不断敲击着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1840年,英国殖民主义者首先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迫使中国割地、赔款和开放通商口岸。从此,中国门户洞开,西方殖民主义者对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侵略活动。因  相似文献   

3.
美国文学作品中的印第安人具有一定的模式特征:愚昧、凶残和难以逃脱的厄运。杰克.伦敦在短篇小说《强者的力量》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印第安形象,他们的姓名奇特、相貌丑陋、行为粗野,长期处于落后和边缘化的状态,部落之间的纷争和内部的争斗导致了他们必然灭亡的悲剧命运。印第安人模式化形象的塑造和悲惨的结局是殖民主义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形象符合霸权文化和白人殖民者的双重要求,虚假的印第安形象使殖民主义者的掠夺和杀戮合法化。  相似文献   

4.
(一)维持和平与防制战争全世界各国人民谁不希望生活在和平安宁的环境之中呢?如果每个国家都能将其人力物力财力用之于建设,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以促进人类的发展,那该是多么美好呢?!令人叹息的是:国际社会中往往有一些争端得不到和平的解决而动用干戈;而帝国主义者殖民主义者又经常用战争进行掠夺和侵略。当代人经历的两次世界大战,使八千万人丧生沙场;从第二次大战结束到现在,又陆续爆发局部性的战争约三百场,牺牲  相似文献   

5.
周谷城在其所著《世界通史》第三册(世界范围之扩大)一书的第二章,即《由大陆活动到海外开拓》一章里,大肆贩卖反动的马尔萨斯“人口论”,公开站在西方殖民主义者立场上,为西方殖民主义者掠夺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人民进行辩护。他在《海外发展之动因》一标题下,谈到以下两点:“(1)人口增加。中世纪后期,社会渐趋安定,生产渐渐发达,人口乃随着增加。人口增加了,亟欲向外发展。”“(2)生活程度的高扬。人口增加,固然足以使生产事业发达,同时也足以使生活  相似文献   

6.
《黑暗深处》之后殖民主义文化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结合后殖民主义理论对康德拉小说《黑暗深处》进行分析,指出该小说从两个方面表现了殖民主义的罪恶:殖民主义者对非洲物质上的掠夺、精神上的压迫和文化上的颠覆;殖民主义对人性的摧残和扭曲。与此相对应,肯定了非洲土著人充满人性的一面。认为康拉德作品中反映的文化冲突具有不可调和性。最后探讨在后殖民主义语境下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7.
笛福在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中对克鲁索殖民活动的赞美使读者把进行殖民扩张、殖民掠夺和殖民统治的殖民主义者视为帝国建造的英雄和榜样.文学文本的共谋性行为使得大英帝国深陷自恋自傲泥潭,直至今天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仍然难以摆脱其帝国心态.文章将重点探讨笛福在该小说中对克鲁索的实际殖民活动和其对殖民主义下奴隶制度的叙述缺席,揭...  相似文献   

8.
距今一百二十多年以前,英国殖民主义者发动了一次进攻中国的侵略战爭。这次战争是英国侵略者实行掠夺和奴役中国人民的殖民主义扩張政策的继续。它的直接原因是由英国公开破坏中国禁烟法令,用武力保护鴉片走私引起的。战爭的正义性,显然屬于中国方面。但是,外国侵略者及其所豢养的反动学者为了掩飾这次战爭的可恥的侵略真相,却一直歪曲事实,顛倒是非,揑造战爭发生的原因是什么通商不自由和外交不平等,把战爭的责任推到中国方面,为英国殖民者的侵略罪行辯护。  相似文献   

9.
在近二十年内,纳赛尔给埃及人、阿拉伯人和世界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纳赛尔是一个反殖民主义者,他把他的影响扩大到第三世界新近获得独立的一些国家。有人赞扬他,说他是一位民族主义的解放者,但也有人指责他,说他是个战争贩子。  相似文献   

10.
从一次大战结束到二次大战爆发的短短二十年里,帝国主义列强对非洲的剥削和奴役在过去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和深化,加速了非洲转变为帝国主义大后方的过程。从此,非洲人民陷入了更加苦难的深渊。弄清楚帝国主义到底是如何掠夺非洲的,这对我们理解现代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是有益的。一非洲是仅次于亚洲的世界第二大陆。勤劳、智慧的非洲各族人民很早就发展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但从十五世纪起,西方殖民主义者开始侵入非洲,“把非洲变为一个商业性黑人猎夺场所”。这是欧美发达国家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之一。历时四百五十多年的奴隶贩  相似文献   

11.
一、“猪仔”貿易的历史背景十九世紀后期,世界資本主义开始从“自由”时代向帝国主义时代过渡。与此同时,西方殖民主义者对东南亚經济資源的掠夺,也相应地扩大和加深。荷兰政府于一八七○年在工业資产阶級的推动下,更換了对印度尼西亚殖民地的經营方式,用“糖业条例”和“土地条例”等法令代替已經施行四十年盈利九亿盾的强迫种植制度,为巨額資本輸入印度尼西亚开方便之門。因此,大种植园便在“本島”(爪哇及馬都拉)尤其是“外領”相继兴起了。  相似文献   

12.
“他者”作为后殖民理论的一个关键术语,在翻译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就传统翻译而言,翻译中的他者能够成为目的语文化的催生剂,通过输入新鲜血液而促进其发展与进步;而在后殖民视角中,他者则是西方殖民主义者为了实现其文化帝国和霸权主义而炮制的一个虚假的东方文化形象,任由其篡改与操纵。在经济全球化的带动下,文化面临着趋于同质的危机,如何合理地面对翻译中的异质他者,从而抵制文化霸权和帝国主义侵蚀,重塑本土文化身份,进而促进多元共存、平等对话的和谐文化生态环境,就成为后殖民翻译所要研究的一个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3.
近代英俄在亚洲的争夺与"西藏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英俄殖民主义者在争夺亚洲的同时侵略中国西藏.英国殖民主义者是侵藏的元凶,它策划"西藏独立"、"外藏自治",否认中国对西藏拥有主权.沙俄殖民主义者与英国争夺西藏,妄图把沙俄的疆界扩张到中国长城脚下,并获得东亚的霸权."西藏问题"是英俄殖民主义者一手制造的.  相似文献   

14.
孙中山曾称赞“华侨是革命之母”。是的,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华侨。但华侨有没有经费可以提供?他们为什么愿意向孙中山提供?这些,需要从华侨的经济状况和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两个方面,分别加以考察。华人出国,到辛亥革命时,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华人出国,不是殖民。华侨和当地人民都是当时西方殖民主义者、资产阶级掠夺和压迫的对象,同是受害者。但随着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转变,劳动力相对过剩现象日益严重。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资本主义各国先后转而采取限禁华工入境、掀动排华暴行的政策。世界上曾多次发生西方殖民主义者大规模屠杀华侨的事件。  相似文献   

15.
公司股东内部,大股东凭借其控制地位攫取控制权收益,产生了大股东掠夺问题.文中分析了大股东掠夺的手段及危害,揭示了大股东掠夺问题产生的因素,指出我国大股东掠夺问题严重与资本市场发展不规范密切相关,并相应地提出了约束大股东掠夺行为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日俄战争后,日本殖民主义者为达到独霸中国东北的目的,开始对中国东北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移民侵略活动,其中以除队兵移民、爱川村移民和大连农事株式会社移民最典型。尽管日本殖民主义者煞费苦心的经营移民侵略事业,但终因种种主客观原因,使得日本向中国东北的初期农业移民招致失败,反映了这一时期日本殖民主义者移民理论和移民政策的狂妄性与盲目性。  相似文献   

17.
为应对二战以来各国针对英国提起的文物返还请求,英国设立了专门的文物返还事务处理机构“掠夺建议委员会”。在综合考虑法律、道德、买受人是否善意、公共利益等标准的基础上,掠夺建议委员会将作出提出返还请求、同情性补偿、驳回请求人请求等三种建议。委员会提出建议时的考量因素,对于我国此后向英国主张类似权利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国家理论关于国家的本质可以概括为三只手:无为之手、扶持之手和掠夺之手。以此来考察中国经济史上国家的行为,发现在大多数时候,国家扮演着掠夺之手的角色。国家之所以能肆无忌惮地进行掠夺,原因有三:法治与民主缺位,商业行会力量微弱,国家之间缺乏竞争。国家的掠夺行为是阻碍中国迈人工业文明时代的深层次原因,当代中国经济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合理界定国家的行为边界。  相似文献   

19.
日本侵华的经济战略是"以战养战".日本占领青岛后,实行野蛮的、残酷的金融掠夺政策,先是建立日本银行,统制华人银行,继而攫取华人银行库存银元,冻结各银行存款并令上交;又大量发行没有任何准备金的伪钞,并以此掠夺中国战略物资;不断令法币贬值,套取外汇.这种疯狂金融掠夺使中国人民遭受重大损失,也受到中国人的力所能及的抵制.关键字:经济战略;金融掠夺;伪钞  相似文献   

20.
从后殖民视角对比研究理雅各和辜鸿铭的《论语》译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后殖民翻译理论的视角将理雅各和辜鸿铭《论语》译本的进行了对比研究。理雅各译文的启示在于:异化、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译本不一定是反殖民的翻译,它很可能是殖民主义者制造东方主义形象的手段;而辜鸿铭译文的启示在于:归化、以目标语文化为归宿的译本并不一定是殖民主义或者文化霸权主义的表现,与之相反的是,它可以成为向殖民主义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