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对艺术典型的研究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逻辑的,一种是历史的。本文主要通过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艺术典型的比较,揭示不同历史形态艺术典型的本质和特点。两种不同历史形态的艺术典型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是两种不同历史形态的艺术。前者指广义的古代艺术,后者则主要指近代艺术。古典主义艺术塑造形象倾向于类型性,追求和谐统一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则倾向于个性化典型,表现为崇高不和谐美。所谓类型性是指某一类人的代表,是一种经验普遍性的提炼和概括。它表现在两方面:就典型所具有的客观真实性来说,它是同类人物量的普遍性的概括;从凡是典型都是有某种  相似文献   

2.
(一) 自然与艺术的关系,一直是西方美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不仅不同的时代,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甚至不同的人,对这个问题也有不同的看法。大致说来,希腊时代从天赋的方面来理解自然,因此,自然与艺术的关系问题,就是天赋与学习的问题。柏拉图偏重于天赋的方面,亚里士多德则偏重于学习的方面。到了中世纪,自然成了神的外衣;自然与艺术的关系,就是艺术必须依照神所启示的  相似文献   

3.
艺术的符号载体本身就包含着抽象和摹拟双重功能,而这两种功能的逻辑展开,便在历史上呈现为七大文艺思潮,即古代素朴和谐的古典主义、近代初步对立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现代完全对立的自然主义和表现主义、后现代彻底对立的波普艺术和抽象表现主义,并在美学上呈现为美、崇高、丑、荒诞等四种不同形态,而未来的艺术,则将是上述符号功能在颠覆与更迭基础之上的重新组合与彼此交融。  相似文献   

4.
王祖哲 《文史哲》2003,1(6):22-26
从逻辑和历史的双重角度来看,美与艺术之间并不存在本质的必然联系。在理论上,美和艺术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的假说,是出于为艺术赋予美的价值这样一种动机,即把"艺术应该是美的"和"艺术必然是美的"这两个命题混为一谈。在历史上,艺术的本质是美的这一假定,是18世纪的西方哲学家局限于自己的时代而得出的一个以偏概全的结论。这种传统的误解既不利于美的研究,也不利于艺术研究。  相似文献   

5.
后现代主义以其独到的方式诠释现实的政治和观念的艺术之间微妙的关系。琳达·哈琴的政治艺术观点, 既代表了该时代后现代艺术的精神本质, 又对政治限制艺术的现实存在作了观念的铺垫,其《后现代主义的政见》一书实为后现代主义艺术政治观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上古历史是由野蛮走向文明的历史转型时期。社会是用血与火来为自已的前进开辟道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进行残酷的肉体杀戮和严厉的精神恫吓;先民们又对原始宗教充满着狂热的激情,巫术宗教的恐怖性、神秘性笼罩着一切。这种血与火熔铸的深沉历史和原始宗教的神秘渗透进艺术领域,就在艺术风格上体现出一种狰狞、神秘之美。西周初期,这种艺术风格还继续存在着,当时的青铜艺术和乐舞艺术无不给人以一种威严感、神秘感和恐怖感,体现出庄严神秘、狰狞崇高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7.
周来祥 《文史哲》2006,(2):87-93
“和”、“中和”、“中”等词语、概念的历史发展清楚地表明,和谐观念、中和精神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范畴和主导精神,我国古代哲学是主客体结合的关系本体论,我国古代文化是本体论与方法论、知识论与价值论、认识与践行、自然与人文素朴统一的文化,是追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和谐统一的文化。从中和、和谐这一本质的规定看,中国的哲学是一种美的哲学,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审美文化。  相似文献   

8.
霍旭初 《西域研究》2023,(2):139-153+172
犍陀罗与龟兹佛教艺术研究,向佛教思想本质、属性、体系、演化和两者的地缘与人文关系等文化背景方面拓展,是深化研究的必然取向。本文根据佛教艺术“表法”原则,以说一切有部的菩萨观为主题,对犍陀罗与龟兹佛教艺术中所展现的佛教思想共性与特色,作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9.
在讨论“文”与“画”的关系之前,首先要弄清楚“文”、“人”与“画”的内涵、范畴,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在这其中又首先要弄清楚“文”与“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后蕴含的本质异同和型态变化的规律,以及它们的关系;最后我们才能大体上认识什么是“文”,什么是“人”什么是“文人画”进面才能认识到中国画在其文人化的进程中具有哪些本质规律及其特征。以往的研究常常偏重于一种政治的演变历史作为诠释艺术史甚至文化史发展的某种必然;并将一种更为狭义的“政治”关系作为艺术发展的必然的因果关系,或者将艺术家在政治上的某种遭遇和生活经历当成了艺术家和艺术现象唯一必然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0.
德国古典美学从康德开始就是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思想体系。如果不深入艺术领域,一般的美学理论家很难发现这种症状。可是,一旦美学理论家真实地走进艺术,就会发现康德对“美”和“崇高”的区分并没有得到精神上的统一。在康德那里,形式美是艺术的绝对标准,而精神崇高又是一种艺术标准,这就为艺术批评留下了精神分裂的隐患。这在康德生活的年代还并不明显,因为古典艺术常常是把精神崇高与形式美结合在一起的,正如大卫的《贺拉斯兄弟之誓》和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然而,在20世纪,艺术变得完全不同了,艺术家为了追求精神的崇高已经牺牲了形式…  相似文献   

11.
抽象劳动是一个适用于一切历史时代的范畴,还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所特有的历史范畴?这在学术界还有争论,也是政治经济学理论上不能回避的问题。一、抽象劳动具有一般和特殊两种含义对抽象劳动,学术界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认为,抽象劳动就是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的生产耗费,是适用于一切时代的范畴。另一种相反的看法认为,抽象劳动是商品交换、商品生产所特有的历史范畴,它反映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是一种社会属性,只有“劳动一般”才适用于一切历史时代。其实,抽象劳动既具有适用一切时代的含义,又具有生产价值而属于一定的社会关系的含义。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说:“一般人类劳动这个抽象存在于平均劳动中,这是一定社会中每个平常人所能完成的劳动,是人的筋肉、神经、脑等的一定的生产消耗。这是每个平常人都能学会的而且是他必须以某种形式完成的简单劳动。”马克思  相似文献   

12.
当代情境之下,艺术界定与艺术本质的问题是亟待回答的问题。这种回答需要通过理论上对不同界定策略及相应立场的分析来反思性地推进。本研究以当代艺术界定所面临的艺术与生活的边界跨越、艺术与观念的边界跨越、艺术媒介的边界跨越这三个“越界”现象为语境,反思了传统艺术定义观的含糊性,并概括了当代艺术理论应对艺术界定的“否定”“限定”“约定”“开放”四种路径。同时,在评析这四种界定路径的基础上,本研究将开放路径中的析取性路径视为当下可行的一种折衷策略。同时也认为,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路径在当代提供了一种从艺术本体论的视角来考察艺术本质的有益思路。  相似文献   

13.
以"艺术是什么?"的问题开始的对艺术本质的追问原本就建立在一个错误的基本假定上,这样一种追问方式不仅注定会掉进将艺术"现成化"和"物化"的陷阱,而且压根儿就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自欺欺人的把戏,它一开始就错认了诗学、美学和艺术哲学的基本问题;西方的艺术之思始终受制于以现成性思维方式为特征的知识论形态的美学和各种经验—实证科学的观念,而艺术在艺术存在中成其本质,用一种现成性的思维方式根本就不可能进行艺术本质的追问;使艺术成其为艺术的是"真理"而非"真实",艺术中发生的真理乃是"存在者进入无蔽状态",但从"再现论"、"表现论"到"象征论"的艺术观所持的都是一种"符合论"真理观,其实质是以"正确性"为根据的"真实"观念,从这种真理观出发同样会错认艺术的本质;艺术是真理进入存在的突出方式,并因此而是我们人类的历史性此在的一个本源。惟有从存在问题出发,从艺术与人生此在以及艺术与存在的意义之间的内在关联入手,方可思入艺术的本质问题;我们必须打破那种对象性—现成性思维方式的迷妄,将对"艺术本质"的追问视为一个直接关系人的存在意义的永无止境的求索过程;海德格尔的艺术本质之思具有多方面的启示意义,但他对追问入口的选择是独断的,也过分依赖于他自己特殊的"真理"概念,追问的又是艺术的本质之源而非艺术的本质本身。  相似文献   

14.
在互联网3.0时代,区块链为艺术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建立于技术世界的NFT艺术被推到风口浪尖。本研究从关系美学视角出发溯源参与式艺术及其在数字时代的形态,阐释NFT艺术的生态链,从生态链各个环节的参与性揭示NFT艺术是参与式艺术的本质。在此基础上提出NFT艺术对于艺术生态链拓展的可能性,并探究NFT艺术生态链的数字治理,从宏观层面框定NFT的法律监管体系与政策合规性,从中观层面协同NFT主体规制与技术规范,从微观层面提升大众参与NFT艺术的话语权,以此助推NFT艺术生态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5.
1984年,丹托发表《艺术的终结》指出,艺术随着它本身哲学的出现而终结。该文最具启发的是将焦点从艺术的本体论移到艺术史的哲学中去,试图建构一种新的艺术哲学。借用黑格尔的历史进步连续观,丹托把历史维度引入艺术的定义,从本质主义出发,质疑了从瓦萨里到贡布里希的艺术史叙事模式,进而完成"艺术史  相似文献   

16.
<正> 矛盾关系,即一切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是一切事物间相互关系的最根本的关系。这里,当我们依据对立统一关系的本质内涵来观照其复杂的形态时,可以发现对立统一关系存在四种基本的历史形态:共生、共存、共竞和共变。一、对立统一关系的共生形态对立统一关系的共生形态,是对立统一关系的发生形态,也是新型矛盾统一体的萌生阶段。确切地说,共生,是指在矛盾统一体中新型对立关系的出现,或新的统一关系中的两个对  相似文献   

17.
王彬彬 《理论界》2012,(10):5-7
任何理论的意义都在于对现实的关注,这也是理论的最高价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在社会结构转型这一关键时期所面临的重要任务。因此,我们要从现实出发,高度重视社会正义问题,以尽可能消除一切不和谐因素。马克思所处的时代与现代社会相比,虽然有着很大的差别,但是,由于他将崇高的正义理想与历史精神融为一体,使得其正义思想具有了长久的生命力。所以,马克思的正义观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依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艺术的本质是艺术理论的一个基本命题,自古以来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卓有建树的研究。但迄今为止,关于艺术本质的认识依然存在许多争议。人类的生命精神及其在实践过程中必然遭遇内在冲突,而艺术是人类解决生存困境,满足生命精神完满和谐需要的重要路径。艺术是人类与其自我精神相和谐的情意表达,本质在于满足人类身心和谐的生命需要。  相似文献   

19.
(1)在关于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原因的讨论中,对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上层建筑等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是必要的,有益的。然而,“唯物主义历史观从下述原理出发: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因此,我们的讨论应当深入这一“整个社会生活以及整个现实历史的基础”——物质生产领域。 (2)马克思说:“在一切社会形式中都有一种一定的生产支配着其他一切生产的地位和影响,因而它的关系也支配着其他一切关系的地位和影响。”恩格斯也说过,“每一历史时代  相似文献   

20.
艺术典型性的普遍意义近年来,我国美学界一些同志主张艺术创作可以不创造典型。不是说重表现的、抒情性的艺术,而是说重再现的、叙事性的艺术也不必创造典型。这种意见是值得商榷的。我们认为,艺术,就其实质而言是以个别的感性形态对现实本质规律的一种特殊的掌握方式;因此,一切优秀的艺术作品,不管是现实主义的还是积极浪漫主义的,不管其种类如何——文学、戏剧、电影、美术……,都应该具有某种典型性,创造出某种程度的艺术的美。一切现实主义艺术都要求创造出某种典型性的形象,这是人们容易理解的。大家对恩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