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社会资本在农村劳动力流动中的负面效应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社会资本在农村劳动力流动中有其负面效应,具体表现为:1.从总体上看,社会网络的高度同质性导致该群体垂直流动受阻;2.网络成员的内讧导致部分个体正常利益受损;3.最为典型的是,相当一部分外出农村女性受亲友、同乡之骗被拐卖或被迫从事卖淫活动等。  相似文献   

2.
苏南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由于乡镇工业边际吸纳能力的递减、农业耕地容纳能力的下降以及外来劳动力竞争压力的增加等原因,苏南农村劳动力流动中出现了诸多新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主要途径在于发展农村经济、转变劳动力的就业观念、引导他们进行生产性投入等,同时要为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3.
基于Alkire&Foster(A-F)多维贫困理论框架,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测度我国农户多维贫困水平;同时,将社会资本与农村劳动力流动置于同一框架下,构建影响我国农户家庭多维贫困的作用机理,运用分位数回归法实证检验二者对农户多维贫困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社会资本和农村劳动力流动均能显著缓解农户多维贫困,而且农村劳动力流动可以显著强化社会资本对农户多维贫困的缓解作用。因此,为实现农户家庭多维度脱贫,应重视社会资本的建立与运用,加强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有序引导。  相似文献   

4.
劳动力流动有效性是协调劳动力流动与教育关系,应对劳动力流动相关问题的理论.劳动力流动有效性,指劳动力流动主体的目标实现程度或需求满足度,表现为劳动力流动主体在流动过程中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适应性的大小.劳动力流动有效性可用劳动力流动有效量和劳动力流动效率来衡量.我们测得劳动力流动效率为2.049%.据此,我们判断当前我国劳动力流动有效性偏低.  相似文献   

5.
李文安 《南都学坛》2007,27(2):112-115
农村劳动力流动是我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在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的不和谐之处就是农村各方面的滞后,所以构建和谐社会最重要的就是加快农村的发展。而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民思想观念的更新,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从而有助于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然而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是一把双刃剑,处理不好则影响社会和谐,现实生活中农民工合法权益受损、劳资关系紧张甚至在特殊情况下尖锐对立,都对构建和谐社会构成了严峻挑战和极大风险。要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解决好进城农民工遇到的各种问题,重视和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才能化解一系列社会矛盾和社会风险,步入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6.
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它曾在维持社会稳定、经济的有序运行等方面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户籍制度的局限性日益突出。本文主要从住房问题、受教育水平、城乡社会保障差距及就业歧视四个方面分析对劳动力流动的阻碍作用。目的就是改革不合理的户籍制度,促进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建立健全的劳动力市场,以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7.
本文综合介绍我国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的阶段划分、人口特征和社会群体特征、原因、制约因素及其对农户家庭、农村社区、农业生产的影响,并根据国情,提  相似文献   

8.
基于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和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对农民工进城务工给家庭福利带来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外出务工者承担的家庭角色长期缺位,使留守在家的父母难以获得情感慰藉、日常生活照料相对缺乏、家庭劳务繁重、身心健康受损;而对子女的入学率、兴趣培养、学习参与等也产生负面影响。政府应该采取措施,尽量减少因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而造成的家庭福利损失,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9.
回顾以往文献,对1990年代中期以来东北地区劳动力逆城市化配置现象进行实证研究和经验分析。阐释模型设定、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从地区层面和分省两方面对回归结果进行初步和进一步经验分析。得出结论与政策启示为从整个地区看,东北地区劳动力逆城市化配置现象与其市场化进程相对缓慢、人口城市化步伐与就业实现严重脱节、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加以及城镇持续高失业率有着密切联系;从分省层面看,人口城市化与乡-城转移劳动者的稳定就业相分离以及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就业条件改善等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民收入影响的效应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文章借助于农户收入函数 ,通过回归分析方法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民收入产生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 ,试图发现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通过实证检验最终得出结论 :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民收入影响来自两个方面 ,一方面劳动力流动能增加农户家庭收入 ,从而提高农民收入 ;另一方面 ,劳动力流动能增加非外出劳动力的边际收入  相似文献   

11.
托达罗模型中的农村劳动力流动机制,符合我国目前的农村劳动力流动情况.该模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政策含义:缩小城乡差距和城市失业问题根本出路;配置城乡劳动力资源的间接方法;城市创造劳动岗位以解决城市失业问题的局限性等.我国要解决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必须采取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大力发展农村涉农服务业、建设中小城镇、重视城市非正规部门的发展和改革教育发展目标等措施.  相似文献   

12.
我国不同时期的制度规定对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对流动的结果和特征产生决定性的影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人口城镇化是必然趋势,而我国的农村劳动力流动是在不完善或不完全的市场环境中进行的,为此,必须对现有不利于劳动力流动的制度进行加速变革。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劳动力或者说是农民的自由流动,是解决我国目前某些行业的劳动力不足的重要动力,同时又能增加农业劳动力的收入.但是,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程度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显然不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分析农村劳动力流动促进农民增收的的影响机制,是促进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使用四川泸县和宁夏平罗县803户农户的微观调研数据,实证探究了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的影响及其内在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流动会促进农户退出宅基地,且劳动力流动对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的正向影响随流动距离的增加而增大。进一步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流动显著增加了农户家庭收入,但农户家庭收入在劳动力流动影响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中承担的中介作用表现为“遮掩效应”。从农村劳动力流动面临的风险寻求解释机制,结果表明,来自市场、制度及社会等层面的风险均对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产生显著抑制作用,且从社会网络异质性角度看,这些风险对低社会网络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的抑制作用更大。因此,建议积极引导达到城市化要求的高收入群体走出“半城市化”,从市场、制度和社会三个维度破解农户宅基地退出障碍,帮助农户进一步拓展社会网络来弥补城乡分割的社会结构漏洞。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结合劳动力流动的宏观数据,概括了各个时期劳动力流动的过程及其阶段性特征,归纳总结了各个阶段劳动力流动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认为农村劳动力流动特征的变化推动了农业生产方式、产出结构的变革,提升了农业技术和效率,对农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17.
从农村劳动力外流看中国农村社会结构及其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四川、安徽两省农村劳动力首次外出信息源的社会关系分析,发现农村劳动力首次外出经由亲缘、地缘关系而牵动的达2乃,农村社会仍具有较浓的乡土性;约有1*的农村劳动力经由业缘关系牵动,并且正在发展中的业缘关系对劳动力外出牵动的重要性日益突显,乡土社会中的现代因子增多。  相似文献   

18.
城乡分割政策不仅直接阻碍了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的转移,而且其负面效应还通过人际之间决策的相互依赖性而放大,使城市化进程陷于低水平均衡.本文利用CHIPS2002数据发现,农村到城市的劳动力流动决策中存在着相互依赖,并且这种相互依赖的效应还被村民之间的信息交流行为所加强.根据本文的模型进行的模拟结果,中国的农村向城市的劳动力流动的确处于低水平均衡.为了摆脱城市化的低水平均衡,除了提高农村居民的受教育水平和增进村民的信息交流等政策之外,更重要的是在消除劳动力流动的制度障碍方面实施“大推动”政策,并借助社会互动加速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19.
将农村劳动力流动纳入贸易开放的收入分配效应的理论框架,研究了贸易开放和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收入分配效应,以及农村劳动力流动在贸易开放的城乡收入分配效应中的作用。研究得出,如果没有农村劳动力的充分流动,纯粹依靠贸易开放难以有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在沿海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规模较大,促进了贸易开放发挥收敛城乡收入的作用,然而在内陆地区,由于劳动力缺乏足够的流动性,城乡收入差距依然较大;除价格机制外,贸易开放还通过提升出口商品结构、引导外向型产业布局扩散、吸引外资流入等机制影响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20.
文章基于陕西、河南两省随机调查数据,以职业和地理区位变化为标准,将农户分为四种流动模式,运用多元定类logit回归模型,在农户水平上探讨了农户流动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家庭收入、家庭主要劳动力数、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地区就业环境等对农村劳动力流动模式选择都有重要影响,特别指出季节性就业流动模式是竞争弱势家庭在本地竞争被挤出后的次优选择.此外,流动模式选择表现出了较明显的区域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