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教育部于2004年3月正式启动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明确定位大学英语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的英语人才,四、六级的考试要突出为教学服务的功能.为适应这一形势,大学英语教师应在课堂及课后帮助大学生实现从中学 "以考试为目的、被动学习英语知识、重读写、轻听说"的学习模式到大学"以培养语言应用能力为目的、自主学习、综合提高语言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的学习模式的过渡.本文采用对比法,将中学英语学习模式与大学英语学习模式进行对比,其目的是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大学生适应大学英语新模式的学习.  相似文献   

2.
英语教学法是研究、教授和学习英语规律的科学。它的各流派的主要分歧在于,在教学实践中是坚持以"语言"为本的认知学习理论还是坚持以"言语"为本的听说习得理论。克拉申"学习"和"习得"理论将英语教学法各流派融合起来。本文在整合各种英语教学法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了其融合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在新疆尤其是南疆地区的高校中,有许多少数民族"零起点"学生学习大学英语,这是新疆高等院校英语教学的一个难点.任务型教学法摆脱了传统的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枯燥教学模式,适合少数民族大学英语"零起点"学生热情开朗、喜欢交流的性格.任务型教学法使英语"零起点"学生在完成一定的语言交流和语言实践的任务中培养语言兴趣和语言运用能...  相似文献   

4.
指出如何用英语表达"让步"概念,一直是中国人学英语时较难把握的语言环节.探讨了"让步"概念在英语中的表达方式,以帮助广大英语爱好者更好地学习掌握这一语言现象,从而避免在语言表达时只求意思对等的单一模式.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英语学习的心理机制角度,讨论了成年人英语学习信息加工过程中英-汉两种语言的"语言-思维结构"相互交叉作用,分析了这一作用在概念结构上对成年人英语学习的思维趋同性的重要意义.作者明确指出,成年人在英语学习中有机地借助母语的"语言-思维结构",对英语学习不仅不会产生消极作用,相反会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基于语料库的英语自主学习模式"(CBALM)是以建构主义理论和数据驱动学习理论为依据,以课堂环境和在线环境的融合为教学生态,将教材语料库和英语本族语语料库有机结合而实施的一种旨在凸显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学习模式。这种立体化的学习模式对提高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认知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有较高的实践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语言社交策略训练是提高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本研究结合我国英语教学的"教情"和"学情",从大学英语社交策略教学的现状出发,提出以DV为媒介、以任务为中心、以合作学习为方式、以校园英语本族语者为资源、以教材为内容的融合式社交策略培训模式和具体操作方法,并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印证了该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建构主义特别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高级英语》多元化教学模式,以"任务型教学"和"合作学习"引导学生的课前研究、以"情境教学"和"互动式教学"主导学生的课堂学习、以"随机进入教学"巩固学生的课后拓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巩固和提高学生英语语言技能。  相似文献   

9.
语言既是一个符号系统,又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文化大系统的要素之一.随着英语学习的深入,语言的"文化性"日益突出,这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文化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文化素养直接关系到英语学习的进度和质量,是对语言信息进行"解码"的关键.学生必须重视文化素养的培养,以使英语学习水平得以真正提高.  相似文献   

10.
英语写作能力作为英语学习者语言输出能力的重要表征长期受到关注,词汇在大脑中的组织模式对英语写作的构思框架、内容组织、语言表述等方面都起到了关键作用.研究以实证的方法从语义学角度客观分析了英语学习者在"Brainstorm"过程中词汇组织模式的特点,并探索提高英语写作水平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在大学专业课程中开展双语教学是我国高校走向国际化的一条重要途径.从语言的地位和功能看,英语在我国属于延伸圈,是一门主要通过学校教育的方式来学习的外语.因此,客观上存在着语言运用环境差、关联性不强、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是一种"意义第一"的专业课,作为一个语篇社团,专业学科为英语的运用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文化语境,使英语学习具有关联性,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动力和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借鉴英语传播和二语习得的研究成果,比较美、加等国的双语教学模式,同时结合对专业课程双语教学开展情况的实证研究,我国大学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可以采用"双语互依模式".这个模式应有以下特点:(1)以使用英语原版教材为主;(2)教学语言以英语为主,但应充分发挥汉语的支持性运用的作用,以有益于专业知识的获取和英语的习得;(3)专业双语课程应与作为公共基础课的大学英语课程有一个合理的衔接.  相似文献   

12.
中国英语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用来表达中国特有的事物与现象的一种英语变体。"中式英语"是指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受母语负迁移的干扰和影响,在语言交际中出现的不符合规范的英语或不符合英语文化的畸形英语。两者的有效区分有助于促进大学英语教学,引发师生乃至学者们的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13.
英语教学界已对语言输入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基于Krashen的"输入假设"和Swain的"输出假设"理论,根据对西南地区大学英语学生"说"和"写"课题研究的结果,文中在讨论语言的输出,特别是同属语言输出层面的"说"与"写"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的基础上,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探讨学习者语言知识的主动构建,旨在探索以"说"促"写",以"写"带"说"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新模式。  相似文献   

14.
英语语音是构成英语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它是英语语言的本质特征。我们学习英语离不开对语音知识的学习 ,因为它与听说、词汇、语法和阅读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此外 ,各种语言技能的获得也均以语音为本。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讲 ,学好英语语音是学好英语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5.
"生活化英语"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处理"文化—工具"关系,"文化动机"强调语言学习是文化"习得"(acquisition)活动,而非机械"学习"(learning)活动,但在"工具动机"下,"生活化英语"被当成是一种更好的急功近利的教学手段。如何回归"生活化英语"教学的本来面目?本文认为,英语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将英语强行"灌输"或"转移"给学生,要抛弃教师表现比学生表现更能影响学生学习的观点。在目前情况下,主张借助"工具动机"来摆脱"工具动机",最终督促英语教学向语言文化回归,向生活化知识回归,在文化情境中掌握英语。  相似文献   

16.
从小学开始英语教育是我国英语教育的趋势。提前英语始学年龄的科学依据为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理论。该理论认为儿童学语言具有优越性认为儿童发展时期内有一段时间语言习得最顺利。本文的关注点不是关键期的年龄问题,而在探究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持久性是否存在?如果存在,能持续多久?持久性的优越性,体现在哪些方面?为寻求以上问题的答案,笔者对甘肃省天水市某中学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实地调查。结果发现,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持久性优势并不明显;小学学过英语的学生成绩和初中开始学英语的学生成绩比较差别不大,持久性的持续时间不长;小学学过英语的学生在听力、阅读方面有些优势,写作、口语与初中开始学英语的学生并无差异。由此可见,单纯把英语学习的年龄提前,同时增加英语学习的总时数,并不能解决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少、费、差、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论英语语言体系中的“啄序”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英语语言体系内部的划分,传统的地理政治学模式并不能准确地反映英语语言体系内部实际存在的复杂状况.以南非英语和非洲英语之间的关系为例,英语语言体系中的"啄序"--强弱排列顺序现象有其深层原因.应树立维护语言共核、尊重地域特色的语言教育观.  相似文献   

18.
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语言迁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语言的学习效果。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语言的正迁移和负迁移现象都会出现,那么语言的教授者和学习者就要借助正迁移而避免负迁移来提高语言学习的效率。在英语的教学中教师以文化背景知识为载体,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为学生创设语言学习情景,从语言学习的共性实现由汉语的思维定势向英语思维的正迁移。  相似文献   

19.
论课堂环境下的自主英语学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课堂环境下"的英语学习"少有习得"(acquisition-poor).外语课堂环境至少有以下含义英语较大程度上是知识而非必需的谋生手段,这一特点常常导致学习动机不足;用于真实交际的语言输入数量严重不足,质量粗糙;外语学用分开;学习难度大、所需时间跨度长、学习过程易受干扰,学习者难以长期保持英语学习自觉性.这些特点影响了二语习得的过程,并与其它因素共同造成外语学习的"费时低效".文章以英语学习为例,论证了自主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指出教师帮助学生获得自主学习能力的途径重视学习兴趣的培养,激发学习动机;强调学习的责任感,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唤起策略意识,辅以学习策略的训练.  相似文献   

20.
英语学习过程是语言输入和输出的过程.其中输入是前提,输出是目的.只有将两者平衡起来,英语学习才能达到良好效果."输入假设"与"输出假设"作为重要的语言习得理论在外语教学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我国外语教学也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