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彭箐羚 《国际公关》2024,(4):157-159
话语作为一种实践要素,其生成与接受背后包含复杂的社会建构因素。2023年3月,“妇女节不是女神节”的宣言引发热议。本文以“女神”与“妇女”话语的流变观之。文本层面,“女神”和“妇女”隐喻分别从时间和空间角度指涉不同意义,前者象征永恒与信仰,后者则暗含年龄歧视与平凡个体的寓意。话语建构层面,父权凝视与消费主义的理论接合粉碎了“女神”幻境,将之置于女性解放的对立面;媒介表征和受众身份协商赋予“妇女”话语正统性和合法性。由此,完成了二者的交替。当下,“妇女”话语强势回归,在反对隐喻歧视、再造话语秩序的同时,也可能导致女性解放落入新的规训陷阱与话语霸权结构之中。  相似文献   

2.
孔子所言“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是他针对君主和执政者的大量前车之鉴并希望对他们施加正面影响而说的,其尊重妇女的言论或价值取向及夫妻双方互有权利和义务的思想长期被人忽略。孔子对妇女的总体态度和立场显示他是温和的人本主义者,他讲“大同”世界,讲“仁者爱人”、“仁政”,从来就没有把妇女排斥在外,讲孝道把父母放在同等地位等,都反映出对女性的深厚人本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3.
论孔子之"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是我国古代史上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他周游列国,目的是为了宣传自己的学说,让诸侯国的国君接受他的治国策略,即接受他所谓的"政".孔子有关谈"政"的言论很多,内容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等,本文主要从某些方面对孔子"政"之内涵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4.
孔子是否轻视妇女?这个问题多年来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学术界、历史界都作过多次研讨,众说纷纭,一直没有确切结论。经查阅有关孔子当时的历史资料及档案材料,凡是涉及孔子对待妇女态度的地方,均找不到一点孔子轻视妇女、压迫妇女或歧视妇女的具体事例。仅有一处是在《论语·阳货》篇中,孔子说了“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这样一段话。相反的,在历史资料及相关档案材料中却查到多处孔子重视妇女的地方。这样一来,对孔子上述这句话就得重新考虑,重新推敲,需要分析孔子是在何种情况下何种时代背景下讲这句话的。笔者认…  相似文献   

5.
孔子作为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美学思想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曾产生过重大影响.本文据孔子的言论,认为"仁学"是孔子美学思想的基础,"游于艺"是"仁学"的最高境界.提出这一基本观点,目的在于准确把握孔子美学思想的根本特征和重要的艺术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6.
王兆胜散文中的女性叙事,都把女性想象成为无私奉献的地母形象,视女性的"柔性"为天地间最有力量的主宰者,呈现出鲜明的女性崇拜倾向。从女性叙事的话语谱系角度看,王兆胜的女性话语属于"劳动妇女"和传统"道家文化"的范畴,与当代激进的女权主义话语保持着距离及张力。王兆胜的这些女性话语虽看似有些保守、落伍,但旨在驱使女性解放运动走向健全、正确的历史道路。  相似文献   

7.
水作为喻体在儒家思想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自从孔子以水来喻道起,儒家学者不断地借助水的形象来阐释自己的思想。然而,自孔子之后,儒家发生了分化和变异,孟子以"沧浪之水"对仁的解释更侧重于从人的内在心理说明仁的道德属性,并为后世儒家所继承,最终开出一个"内圣"之道。"内圣"与"外王"共同构成了儒家完整的"道",成为儒家知识分子处世哲学的核心精神。  相似文献   

8.
学界对于中国古代法是否具有确定性一直争论颇多。一般书本中往往将儒家和法家的论争归结为人治与法治或曰礼治与法治之争。然而礼法之争中,儒家之"礼",与法家之"法",都非现代语意上的礼制与法制,更不可能等同于现代意义上的法治。此文旨在从儒家经典中对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的思想的阐述为出发点,讨论孔子对法律的确定性的认知及由此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礼记·孔子闲居》篇中记载的"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以"无体之礼"为主。孔子讲的"无体之礼",其实是儒家礼学思想发展的一个必然的看法。孔子在晚年对礼容提出批评与扬弃,一些擅长礼容的儒家学者也受到主流儒者的批驳。战国时期子夏学派提出的"无体之礼",不但是儒家礼学思想从孔子、子夏过渡到荀子的一个重要思想环节,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战国直至汉代礼学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女性话语能够在何种程度上确立自己相对独立的地位,并将女性的立场、权利诉求渗入国家话语,既取决于女性群体的自觉程度,也取决于国家话语在何种程度上整合了包括妇女在内的社会各群体的利益诉求.在中国近现代的特殊历史境遇中,国家话语相对于妇女解放话语,不仅具有逻辑上的优先性,而且具有压倒性的历史优先性.因而,国家话语支配、塑造妇女解放话语必然成为近现代中国妇女解放话语体系生产机制的本质规定.这一规定既促进了中国妇女解放实践的超前性发展,也造成了女性主体意识被长期遮蔽,以及妇女"被国家解放"等问题.反思中国妇女解放的话语生产机制,必须在承认这种现象的历史合理性的基础上,立足于提升女性的主体意识,张扬女性的话语权,通过各种方式将性别话语渗入国家话语,逐步弱化国家话语的男性话语霸权秩序.  相似文献   

11.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记录他言行的语录体著作。"智"是孔子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德目,这一思想在《论语》一书中有具体体现。从《论语》一书中可以看出,"智"包涵"闻见之知"和"德性之知"两种。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追求两种理想人格:"知者"与"仁者",因此"智德"与"仁德"并列成为先秦儒家最重要的两种德行,两者相关但是不等同。仁智兼备就是儒家的理想人格——圣人。儒家在道德修养上追求仁智双修的路线。  相似文献   

12.
《圣经》中的性别歧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圣经》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经典之一 ,对西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同时开歧视女性之先河。一方面 ,它客观地反映了妇女极其低下的社会地位和极为悲惨的命运 ,表现了当时社会对妇女的歧视 ;另一方面 ,它的文本本身是从男性的视角进行创作的 ,也充满了对女性的歧视。《圣经》对女性的评价和观点 ,成为西方基督教文化歧视女性的源头。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不仅使女性知识分子而且也使众多底层劳动妇女步入了历史前台。作为国民党妇女团体———妇女共鸣社的机关刊物,《妇女共鸣》为我们展现了抗战时期"女国民"们高呼"救国为女性之天职"、"民族解放就是妇女解放"、"爱国救国,匹妇有责",并积极参加民族解放战争的女性的光辉历史,反映了妇女运动者在面对民族危机时将女性话语置于国族话语之下以寻求自身解放的言说策略,以及这一言说策略下女性解放所面临的现实困境。由此可见,女性话语只有以独立的姿态超越于国族话语之外,才能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真正实现女性的自主和最终的解放。  相似文献   

14.
《礼记》中称引孔子言论计有260则,杂芜真伪难辨。本文选辑《论语》及他籍未载而对研究先秦后期儒家学说发展史有研究价值41则。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虽然在西周时期就已实现"人文转向",但真正揭明"性与天道"而确立儒家哲学基础的则是孔子,孔子对于儒家思想的建立具有根源性的意义。儒家的"轴心突破"即是孔子思想的"哲学突破",这个"突破"不是此前的"人文转向",而是从生命精神的根源上建立人文根基的"哲学突破"。此"哲学突破"在孔子自己称为"道",亦称为"仁",深层内涵为《论语》中的"性与天道"问题,其内容包含有形上学本体意义,由此开出了融合生命、家庭、社会和天道的儒家之道。孔子之前的儒家文化特质以"礼乐"为核心,孔子之后的儒家文化特质则转为以"仁义"为核心。  相似文献   

16.
先秦是儒家忠德发展史上的整合与创建时期,主要代表是孔子、孟子、荀子。他们的理论贡献体现在三个方面:一从德性伦理学角度来看,先秦儒家把忠德整合为"德之正也"、"令德"、"全德",使忠德成为众德之基;二从政治道德角度来看,先秦儒家把三代以来上对下的"忠"发展到了忠德在实践上具有平等性、互惠性的层面;三从忠德实践角度来看,先秦儒家认为忠德具有层次性。  相似文献   

17.
古人云:"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万事在人,如何选人用人往往关系到一个家族、一个单位乃至一个国家的荣辱兴衰。孔子说:"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孟子说:"尊贤使能,俊杰在位。"由此可见,先秦儒家充分认识到了选人用人对治国理政的重要性。那么,儒家到底主张什么样的选才之道呢?举直错诸枉,则民服哀公问孔子:"何为则民服?"孔子回答说:"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相似文献   

18.
儒墨对立,这是春秋之际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墨子对孔子儒家的批评,主要表现在对"天"、"鬼"、"厚葬久丧"及"礼乐"方面。这些批判的中心内容,则是墨子的"兼爱"与孔子儒家有差等的"亲亲"之爱的矛盾,是维护以血缘宗法制度为目的的"礼乐",与舍弃这个"礼乐"的矛盾。其矛盾则是春秋时期礼坏乐崩,新旧思想冲突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9.
儒家制度美学是一种以审美制度建构为关注核心、以审美功利主义为基调的美学视野。孔子依据仁学重构了具有审美乌托邦性质的礼乐文明,其中文艺审美具有根源性质。孟子进而从内在人性层面与外在国家政治层面,为儒家的审美乌托邦提供论证。荀子则以礼法一体的思路,使儒家制度美学具备了从知识话语向意识形态转化的可能。儒家审美乌托邦的实质是对周代礼乐文明的文化改制,儒家制度美学的实质即关于这一文化改制的思想布局与话语表达,是为实现儒家向往的好政治而对审美生活所做的规划。儒家制度美学有力地建构了古代中国审美文化图景,然而儒家思想的内在症结决定了审美乌托邦只能是一个关于政治、文化与审美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20.
<论语>学是儒家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儒家经学体系中居于特殊地位.由于<论语>主要是孔子及其弟子对现实的"应世随感"式的言论,而作为"垂轨万代"的经典则须作进一步理论拓展.魏晋、两宋是<论语>学的两座高峰,玄学、理学对孔门弟子不闻的"性与天道"作出一系列创造性诠释,从而推动了<论语>学的发展与内圣之道的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